成功勵志成功勵志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2000字三篇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2000字三篇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2000字三篇

導讀:快跟本站的小編一起來看看爲大家精心準備的國王的演講觀後感2000字三篇吧!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2000字三篇

篇一

安靜穩重的《國王的演講》最後成功地阻擊了人氣更高的《社交網絡》,問鼎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當真可喜可賀,除此之外我還有一點“落井下石”般的私心——它最後幹掉了我不喜歡的《社交網絡》——請原諒,這完全是出於一個普通影迷的情感好惡,與其它無關。去年的奧斯卡把最佳影片授予了《拆彈部隊》,而這部電影恰恰是那十部提名電影中最令我生厭的一部電影,我很欣賞它的攝影和剪輯,但卻永遠無法認同該片的思想資料。可見作爲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電影頒獎機構,奧斯卡永遠不會代表所有人的意願,而這也恰恰是它好玩的地方,去年我對奧斯卡呲之以鼻,今年我忽然覺得奧斯卡“善解人意”了。在必須程度上,奧斯卡已經成爲全世界影迷共同聚首的一次無邊界盛會,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撇開奧斯卡評委會裏那幫老學究的口味不管,作爲一個影迷,對於《國王的演講》所獲得的四個獎項中,我最無異議就是最佳男主角,這是當之無愧的,在本屆奧斯卡所有的提名電影中哪一個男人的表演能貨真價實地超越科林。費斯?但是論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兩個獎項,就未免難以取捨了。《鬥士》和《黑天鵝》的精彩程度就比《國王的演講》差嗎?那裏面最令人遺憾的就是導演獎,其實從對影片的駕馭潛力和拍攝手法的創造性上,大衛。芬奇更有資格獲得最佳導演,儘管我不喜歡《社交網絡》的資料,但無法自欺欺人地忽視大衛。芬奇的價值。可這就是奧斯卡,不以影迷的意志爲轉移的奧斯卡。我爲大衛。芬奇的再度失意而遺憾,爲《社交網絡》的高開低走而偷笑,同時也爲《國王的演講》的“全面勝利”而保留意見,更重要的是爲科林。費斯的“加冕登基”而洋洋得意,因爲在我看來《國王的演講》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科林。費斯的個人表演獎,也是他的表演讓我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了最大的感動。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舞臺上,口吃者經常是以大衆笑料的形象出現的,人們經常拿他們的語言障礙來開玩笑,甚至是譏諷,沒有什麼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達的潛力卻常常招來譏笑,他們的痛苦只有天明白。《國王的演講》開頭科林。費斯那不停顫抖的嘴脣和緊繃的面部肌肉都傳神地表達了那種想要表白卻無法痛快說出的痛苦,也許不僅僅僅是痛苦,還有憤怒,這種憤怒源於對自身缺陷的痛恨和無奈。這種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間打動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這部平實而又生動的傳記片。

其實《國王的演講》講的算是一個勵志故事,它雖然四平八穩雍容大氣,但和我們看慣了的《洛奇》等情節激烈的勵志奮鬥電影在本質上並無不一樣。我們不可能如片中的英國人一樣對他們的國王謙遜恭敬彬彬有禮,甚至在他們的國王演講卡殼時,表現出不忍目睹的情緒。這不是我們的國王,不屬於我們的文化範疇,所以英聯邦的“王室情節”是不可能感動我們的,無論是讓英國迅速崛起的維多利亞女王,還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都但是是距離我們遙遠的歷史名字,充其量在某個時候成爲我們閱讀文史時的一種娛樂。只有這些人物被活生生地塑造到銀幕上,並且其中的精神氣質在某一時刻和我們的情感發生交集時,我們纔有可能爲之情緒波動,產生共鳴。科林。費斯就讓喬治六世這個並不出名的英國國王生動而搞笑地站立到了世界面前,並且,他的精神和性格,他的感情和家庭,如平民百姓一樣,充滿了生活感,於是即使不屬於同一文化環境之中,影片所蘊含的生活氣息依然撲面而來。這正是《國王的演講》有別於其他宮廷歷史片的重點所在,它講述的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但在情感上卻是充滿現實感和人性化的。一部飽含情感的作品,贏得了奧斯卡“耆宿”們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而讓很多人感到委屈的《社交網絡》恰恰暴

露的是人性和社會的反面,在“名門正派”的“國王”面前,縱然“極客”的武功再精妙絕倫,也很容易被視爲“旁門左道”,這就是江湖,這個規矩其實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

一段不熟悉的歷史和一羣不熟悉的人物,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和一種遙遠的文化體系,無論怎樣看《國王的演講》都極有可能成爲一部“大悶片”,但是科林。費斯的個人潛力把本片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這都有賴於他把一位有缺陷的主角刻畫得栩栩如生。很多勵志電影中的主角都是有缺陷的,如《阿甘正傳》、《雨人》,但正是這種有缺陷的主角能夠迅速引起觀者的注意,同情、感動、振奮等情緒隨之而來,這也是這類電影的共同特徵。能夠說一個有缺陷但又不屈服的主角就是這類電影的全部,前提是要有一個優秀的演員來完成這個主角,科林。費斯無疑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關於真實的喬治六世是否真如《國王的演講》中所描述的那樣,是一位品德高尚性格堅毅的明君,在史學界似乎還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電影本身充滿了動人的情感色彩。或許正是因爲編劇賽德勒本身患有口吃,才能如此生動地編寫這個“同病相憐”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友誼,關於感情,關於職責,當然更重要的它讓人們意識到是縱然貴爲王室之胄也會有缺陷,所以,人身之不完美幾乎是無法更改的,但是讓人生完美卻總是能夠成爲一種動力。

篇二

由湯姆。霍伯2010年執導、科林費斯主演的英國電影《國王的演講》,在2011年第83界奧斯卡提名單上獲得12項提名,並最終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科林。費斯憑藉此片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男主角。湯姆。霍伯因爲之前拍短片,並不爲影迷所熟知,但2011年2月的第83界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他憑藉對《國王的演講》沉穩有力的掌控而一炮走紅。

改變人生的故事很多,影片《國王的演講》是一個關於自信的主題。在影片《國王的演講》中,最令人折服的便是導演用自我風格的電影語言對故事的講述形式。在敘事風格上,導演用了一種極其客觀的心理視點,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結巴的人被幼年時期的心理隱痛困擾多年,他在心理醫生(沒有醫生執照)萊諾的幫忙下從長期的困惑中走出來,克服自卑,重新建立自信,從而改變自我人生的故事。這個結巴的人就是有着特殊身份的英國喬治六世國王。

影片中的情節建構採用了傳統的敘事結構,透過兩條主線穿插,在時間和歷史背景下以約克公爵(伯蒂)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悄悄推動故事的發展。好的故事,首先是對一件事的建構――不僅僅是列舉一系列事件,而且將這些事件組織成一種連貫而有力的形式,先建立一個搞笑的矛盾點,然後對這一敘事事件進行構建。湯姆。霍伯深諳此道,他先是以伯蒂在一開始演講中的結巴作爲矛盾點,然後圍繞着萊諾爲他治療結巴和國家處於嚴峻歷史形式的轉變下,將兩條主線穿插剪輯。一方面是國家局式的內憂外患,歷史使命迫使伯蒂擔當國王的重任,演講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伯蒂和萊諾的關係從不平等到平等地直呼其名,從不信任到信任的用心治療再到坐下來傾心長談,再到萊諾的對症心理療法,發生了一系列事件,使治療結巴成爲必然,把伯蒂推上國王的風口浪尖,從而最終建立自信,成就一場偉大的演講。

男主角科林。費斯在刻畫有着特殊身份的伯蒂時,用他那豐富細敏的內心表演,將伯蒂的性格缺陷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一緊張便說不出話來的結巴,拿着講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盯着麥克風對播音員善良的忠告聽而不聞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的眼神,暴燥易怒的焦慮,在父親和哥哥面前的極度自卑……伯蒂幼年所留下的影響他多年的心理隱痛在科林。費斯的表演下,得到很到位很傳神的刻畫。在他主動坐下來與萊諾傾心長談時,我們看到了他多年困擾於心的隱痛,他的心結在慢慢打開,慢慢消融,他的自信在一點一點地建立。

1925年,國王喬治五世的二兒子約克公爵作爲他的代言人,在倫敦溫布利的英帝國博覽會閉幕式上發表講話。影片一開始便出現一個突兀的圓形麥克風的1個半的正/反打空鏡頭,緊之後,觀衆就看到演播室裏,約克公爵在妻子的陪同下,低着頭靠在牆上盯着自我手中的講演稿口中緊張不安地念念有詞。他那拿着講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在演講時間一點點迫近時,緊盯着麥克風對播音員善良的忠告聽而不聞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總是躲閃的眼神,站在麥克風前緊張地結結巴巴字不成句的表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因爲結巴而失敗的演講。但那時候他還不是國王。

不難看出,故事是圍繞着結巴從那裏展開。對於約克公爵來說,演講將作爲他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爲此,他不得不應對多年來早已不抱任何期望的治療。在妻子的陪同下,他極不情願地來到羅格語言矯正中心理解治療。羅格是個與衆不一樣的人,一切從簡是他的處世原則,儘管他明白約克公爵的真實身份,但一開始他便直呼約克公爵的名字伯蒂,並也要求伯蒂同樣亦稱他萊諾,且直言相告,理解他的治療,首先要求平等和信任。這是治療的基礎,也是治療的關鍵。

在伯蒂第一次勉爲其難理解治療的片段,有一個畫面:伯蒂坐在一張沙發上,萊諾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對面,然後自言自語卻有意對着伯蒂說的“不能離得太近”又把椅子向後移了一點。在這個畫面裏,他們的距離那麼遠――不是親密距離,不是友好距離。在這個片段的兩人對話中,導演使用了長鏡頭並超多地用了正/反打鏡頭,開始用了3個正/反打鏡頭,緊之後又用了17個正/反打鏡頭,再之後用了6個正/反打鏡頭。在這些超多的正/反打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伯蒂對萊諾的不信任以及他們關係的不平等。伯蒂對自我喪失信心,並對治療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固執,並有着很強烈的牴觸情緒和暴燥易怒的性格。

熱愛沙士比亞劇並從不言棄的萊諾將伯蒂的這些表現一一看在眼裏。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結巴,他不動聲色地察顏觀色並循循善誘,他明白,在伯蒂的內心深處必須有着難以言說的隱痛。他要挖掘他的病因所在並對症下藥,心理療法必不可少。伯蒂對談論自我的保密十分敏感,他不願談論過去。不得已狀況下,萊諾讓伯蒂在強烈的音樂聲裏讀沙翁劇本中的句子。其中的一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對伯蒂有着暗示作用,但拒絕治療的伯蒂根本沒有意識到萊諾的良苦用心。萊諾只得用流聲機將伯蒂在音樂中朗誦的句子記錄了下來並交給了伯蒂。

影片剪輯中,兩條線索緊密穿插。

老國王的身體每況愈下,令人失望的大兒子大衛,希特勒對英國的虎視眈眈,老國王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他開始有意栽培伯蒂,演講便是其中一項資料。伯蒂意識到,作爲國王,演講必不可少,結巴問題務必應對。在一次無意中,伯蒂驚疑地聽到自我錄在唱片裏連貫流暢的聲音。這些,使他對自我生出信心,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並促成了他的第二次治療。見到萊諾時,伯蒂真誠地對他說:“我願意努力配合治療。”

接下來的一段敘事,影片巧妙地運用了剪輯的電影語言,穿插着講述了伯蒂治療中的進展與其在使用治療中的技巧在演講中產生起色的效果[]。

老國王的死不瞑目,繼位的哥哥對國家大事的不關心,使伯蒂的情緒很糟糕,他主動找到萊諾敞開心扉。這一次的畫面裏:兩個人圍桌而坐,他們離得那樣近,氣氛溫馨融洽,伯蒂將他內心的隱痛一點一點地呈現給萊諾。此時,鏡頭大多對準了伯蒂,偶爾出現的萊諾是個心靈相通善解人意的傾聽者。酒和飛機模型,這些場面調度,成爲他們之間親密無間的道具。父親臨死時對別人說的那句話“伯蒂比他任何哥哥加起來都勇敢”,讓伯蒂大感欣慰並信心大長,他開始重新審視自我。當他在飛機模型上邊塗膠水邊難過地講述他幼時的隱痛時,萊諾最後看到了他坦誠的真實內心,看到了他結巴的癥結,並從中看到了孤獨善良的伯蒂。這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才真正的平等和信任。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預想得那樣順利。身爲國王的大衛繼續令人失望,英國和德國的大戰在即。萊諾開始針對伯蒂的內心癥結對症治療,並從中看到了伯蒂當國王的潛質,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伯蒂時,伯蒂勃然大怒,兩人不歡而散。在大衛正式宣佈退位,對自我潛力懷疑並對哥哥愧疚害怕當國王的伯蒂不得已被推上王位。這時,他才真正理解了萊諾這樣做的好處。他主動找到萊諾道歉,兩人握手言和,再一次圍爐而坐傾心交談。伯蒂最後擺脫了父親和哥哥在他心中的陰影,當上了真正的國王。

加冕儀式,伯蒂將萊諾帶到教堂準備儀式上的演講。在大主教的挑唆離間下,伯蒂發現一向被他信任的萊諾沒有醫生證書,沒有行醫執照,他對萊諾大發雷庭。冷靜的萊諾故意採用激將法坐在他的龍椅上,逼他在盛怒下說出了他從前不敢說出的話。此時,他的自信才真正找了回來。

加冕儀式上的演講,成爲影片中的高潮。這次演講,伯蒂重新找回了他失去的自信,以英國喬治六世的身份站在英國民衆面前,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好處非凡的演講。在他自信而又勇氣十足的聲音裏,鏡頭頻頻在他與民衆之間切換。平民在聽,播音室裏的工作人員在聽,萊諾在聽,廣場上的人在聽,大衛在聽,土兵們在聽,工人在聽,母親、妻子在聽,丘吉爾在聽…在一片欣慰和振奮人心的掌聲中,萊諾悄悄告訴他說:“W的音有些停頓了。”伯蒂自信滿滿地答:“不能太流利了,免得懷疑是替身!”

影片最後的鏡頭裏,我們看到,兩條穿插的線索水到渠成匯成了一條河流,促成了最後的國王的演講,一個全新的伯蒂昂首挺胸地向我們走過來。

篇三

《國王的演講》:英版《宮心計》的另類走向

《國王的演講》是一部很好看的歷史正劇。如果用食物來打比方,它就像是一份料理得剛剛好的紅酒燉牛肉:有點小高雅但吃得飽,用料講究卻不做作,口味淡而不寡,營養均衡,賣相精緻,適合闔家共享且回味無窮——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然而,如果你同時也瞭解一點英國皇室的歷史,就會發現,其實那段宮廷故事有猛料有狗血,有篡位有姦情,有抗戰有信仰,落入“有眼光”的中國編劇的手裏,足能夠拍出個十部八部的《宮心計》,外加七八部紅色主旋律片。然而,英國人拍的這部《國王的演講》,卻放下了鮮美多汁的“戲肉”而取了“口吃的國王如何在老師的幫忙下克服缺陷發表戰時演講”這一毫不起眼的“果核”在上面雕起了花,甚至養出了血肉。這一另類的走向,不能不說是對創作者審美趣味的展示。

英版《宮心計》

中國觀衆大多明白那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他爲了和一個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女人結婚,受到教會的強烈質疑,最後寧願放下王位也要抱得美人歸,遂於1936年退位,傳位於弟弟喬治六世,也就是此刻伊麗莎白女王的父親。《國王的演講》講述的就是這個喬治六世的故事。

喬治六世從小就生活在父親和兄長的陰影之下,患有嚴重的口疾,性格內向,抗拒公共演講,也對成爲英國國王毫無心理準備。然而,歷史註定要讓這位“意外之君”理解嚴峻的考驗。1939年,即喬治六世繼位後三年,英德開戰,德國法西斯的猖狂進攻,使英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迫切地需要一個能帶領他們渡過難關的精神領袖,作爲民族象徵的一國之君在這個時候務必站出來。於是,喬治六世在與他亦師亦友的演講訓練師的幫忙下,克服了口吃障礙,透過廣播向全國發表戰時演說,感動和鼓舞了所有英國人。他成爲了英國高貴不屈的象徵,即便在戰爭最危險的時期,白金漢宮遭到德軍轟炸,他也和皇后及年幼的小公主們一齊留守倫敦。他的妻子(也就是此刻伊麗莎白女王的母親)說過一句十分著名的話:“小公主們會始終和我待在一齊,我會一向陪伴在國王的身邊,而國王永遠不會離開這個國家!”“國王還在倫敦”呢,成了戰亂時期穩定英國民心的一根定海神針。

相形之下,喬治六世退位的哥哥和他的妻子,即溫莎公爵夫婦,則和德國法西斯過從甚密。甚至在前幾年出版的英國《衛報》上,還刊出了一則祕辛,直指溫莎公爵夫人是德國間諜,而英國政府早有懷疑,才以她離過婚爲藉口逼愛德華八世退位,並一向對夫婦倆嚴加監視和防範。還有解密的檔案稱,溫莎公爵夫婦曾在喬治六世病重時密謀篡位,好在沒有得逞,如今的伊麗莎白女王才得以順利登基。

雖然這段歷史洋洋灑灑如此精彩紛呈,《國王的演講》卻只取一瓢飲,通篇都在講國王(Bertie)和他的演講老師(Lionel)之間的關係。而其餘的的人物關係通通退居背景。

其實,皇上與國師之間的關係在中國傳統故事中也有很多表現。因爲這個關係真的很搞笑:君之師,同時又是君之臣。“君-臣”、“師-生”,這兩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存在着錯位和衝突,因而微妙萬分且危機重重。君需知謙卑,師需知進退,然兩者皆非易事。如若處置不當,則君失明師,師失小命,兩敗俱傷。

英國版本的“皇上與太師”同樣也是在拿這個微妙的關係作文章。一個是國王,一個是熱愛莎士比亞卻鬱郁不得志的落魄演講訓練師,兩個人幾乎處在社會階級的兩極,卻因爲國王的口疾有了相遇和碰撞的機會。Lionel在第一次給當時還是王子的Bertie上課時,就執意不喚其爲“殿下”而堅持直呼其名,令王子大感不快。而其後的步驟,基本上就是把王子(以及之後臨危登基後的國王)從高不可攀的神壇上一步步拉下來,讓其腳入塵土的過程。Lionel教他罵粗口,唱歌,大叫,亂蹦亂跳地解放肢體,讓他學會簡單地聊天,給他玩在皇宮中沒有機會接觸的飛機模型,而這種種辦法都是指向同一個目的,那就是讓Bertie卸下身負的十字架,放下作爲“國王”的自我,重新擁有平凡人那樣活潑健康的心智。Lionel心裏明白,國王之所以患上口吃,很大一部分原因應歸咎於他從小所受的宮廷束縛。再加上父親的嚴厲和兄長的奚落,讓他卡在自信與自卑的縫隙裏,既放不下高貴的身段又慚愧於自我的缺陷,心理負擔壓迫住表達的自如,陷入內心苦悶卻辭不達意的窘境。因而Lionel的策略就是“不破不立”,只有把國王的神像摔碎了,才能讓他像一個正常人那樣說話。爲此Lionel不惜挑釁國王的權威,逼着他爲了捍衛自我的尊嚴而發聲。而當國王在廣播室要

發表他第一次戰時演說的時候,Lionel就站在緊張的國王面前,對他說,看着我,就好像在對我說話一樣,像在對一個朋友說話那樣去演講。國王最後做到了。他的語速緩慢,語調沉重,然而這正好貼合當時大敵壓境,人民內心惶恐的語境,他的聲音與所有聽者的心跳落在了同一個頻率。而幫忙他做到這一點的,正是“放下”——放下恐懼,放下掩飾,放下過去,放下自卑也放下自傲。而當他最後完成這次演說,也意味着他在過去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個新的“國王的自我”,Lionel,國王的老師,意識到自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他不再叫他名字,改口尊敬地稱呼他爲“陛下”,並在他理解民衆歡呼的時候默默退到角落。被拉下神壇的國王,完成了他的蛻變,踩上了重新登上象牙塔尖的階梯,而“君之師”也重歸於“君之臣”的本分。這一“從破到立”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年輕的君王所必經的磨練,也是一切大權在握者需要經受的洗禮和教育,象徵着權力的來源和歸屬,前世和今生。

米蘭-昆德拉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好處。”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點題之語。輕與重,有的時候是宿命,有的時候卻是能夠選取。把選取生命的輕與重解釋爲逃避或應對職責也許過於簡單粗暴,然而也不失爲一個入口。《國王的演講》中喬治六世與他的兄長溫莎公爵對於王位的棄與守就體現了對“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的抉擇。

其實,兄弟倆都不是國王的最佳人選,各有一個致命傷。弟弟的致命傷是口吃,很難履行作爲國王這個象徵性統治者在禮儀上的傳統職責。而哥哥的致命傷是他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女人。且不說溫莎公爵夫人是德國間諜的傳言是否是屬實,一國之君當時愛上的但是一個已經離過一次婚的有夫之婦,人稱辛普森夫人,且是入英籍的美國人——這在1930年代的英國實在是與禮理皆不符,且社會觀感極差。而且,當時的英國正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邊緣,法西斯德國鬼魅般的陰影正步步緊逼,而國王卻沉溺於兒女私情之中無心履職。最後,國王決定娶美人而舍江山,雖然有人將之引爲風流佳話,然而,從一國之君的角度來看則有避重就輕之嫌,因爲他的決定其實是替自我選取了一種輕盈的姿態同時也是一條規避職責的路徑。相形之下,臨危受命的弟弟,繼承父親名號的喬治六世,爲了做好這個他並不情願當的國王,克服內心的恐懼,努力矯正口吃,並在戰爭到來的時候,用自我最不擅長的演說去鼓勵安慰恐懼中的人民;在倫敦陷於狂轟濫炸的危險時刻,留守一度斷暖斷電遭受重創的白金漢宮;與戰時首相邱吉爾合作無間並最後迎來勝利——這又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負重之舞”。能夠想象,當戰火中的英國民衆聽到以前嚴重口吃的國王,用艱難

但清晰的語言向他們發表演說,號召人民堅持,爲勝利祈禱的時候,他們內心所受到的鼓舞。也不妨試想,當卸下重責抱得美人歸的前國王溫莎公爵,置身局外,聽着以前處處不如自我,連話都講不清楚的弟弟所發表的感人演說,目睹他成爲人人稱頌的好國王理解民衆歡呼的時候,內心是否也曾有過一絲遺憾,並在田園牧歌中體會到一點什麼是所謂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關於一部《國王的演講》,不知不覺已經寫了這麼多。到最後,就套用一句已經被說濫了的說辭吧:沉重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是把生命與本質聯結的過程。而所有應對沉重的職責留下來了的人,都是自我的國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