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勵志正能量語錄

事業成功的十個步驟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會充分利用我們的天資。

事業成功的十個步驟

獲得最高的成就,即意味着攀登上事業的最高峯頂--只有按部就班;堅忍不拔,方能成熟到此境界。

我的兩位大學同學都曾表示希望在出版界幹一番事業。他們都很精明能幹,風度翩翩而又雄心勃勃。

現在,羅傑領導着一家資產高達數百萬美元的圖書公司,而傑克卻在幹着商業名錄的編輯工作,既枯燥無味,收入也不高。

爲什麼一個人飛得那麼高;而另一個卻飛得如此之低呢?問題不在於運氣的好壞、是否有靠山,或者是否致力於工作。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爲羅傑是位有造就的人,而傑克卻不是。

查爾斯·加菲爾德是位於舊金山的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也是他自己在伯克利開辦的“頗有造就者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對幾乎來自各行各業的一千五百名傑出成就取得者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這些特性並不是天賦的,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學到手。

這並不是說不論什麼人都可以當公司經理,或者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這些發現表明,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會充分利用我們的天資。根據加菲爾德的研究,可以總結出能夠導致獲得最高成就的十個步驟:

生活安排井然有序,興趣廣泛

我們常聽人說,頗有造就者的性格一定是“A”型的--拼命幹活,工作入迷,事情幹不完便帶回去,一直幹到熄燈。可是加菲爾德的回答卻不是這樣。他說,這種人“比較容易取得成就,可是很快會垮下去,也可能會穩住。他們沉溺於工作本身,對成就卻很少去關心。”

與之相反,頗有造就者也樂意努力工作,但是卻有嚴格的限制。對他們來說,工作不是一切。他們懂得怎樣在工作之餘去放鬆放鬆。他們能夠將工作留在辦公室裏做。他們有自己的密友,有美滿的家庭生活,可以同孩子或親人在一起呆相當一段時間。

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職業

我的老同學傑克真正喜歡的工作,是編輯兒童讀物。可是,他卻幹起了商業名錄的出版工作,因爲走這條路有可能多掙錢。30年來,每週五天他都得從牀上掙扎着起來去幹自己並不喜愛的工作,而這一工作也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能掙錢。

加菲爾德的研究表明,頗有成就者所選擇的是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他們花三分之二還要長一點的工作時間幹自己喜歡的工作,只花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幹些自己不喜歡乾的瑣事。他們喜歡內在的滿足,而不只是外在的報償,如提薪、提級和權力等。

當然,他們最後往往能得到這一切。因爲他們欣賞自己的所爲,工作越幹越好,報償自然也越高。

執行重要任務前,思想上要作好充分準備

在遇到困難的或是重大的場合之前,比如參加某個委員會、在公開場合露面、參加關鍵性的網球賽等,大多數頗有造就者都要在頭腦裏反覆琢磨該怎麼辦。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傑克·尼克拉斯每次擊球前思想上一定要首先設計好出手的軌跡,球的飛出以及落地點。

否則,他從不輕易擊球。

幾乎人人都幻想着會遇上重大事件。但是,幻想並不等於考慮周詳的思想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工作其實是琢磨將在實際活動中運用的技巧。

中國有位鋼琴家曾在“文革”中被關押七年。可是剛一釋放,就能演奏得同以往一樣出色。他解釋說:“我每天都在腦海裏演奏着。”

追求的是出成果,而不是十全十美

不少有抱負而又刻苦的人過於追求十全十美,這樣就出不了多少成果。我認識一位教授,她花了十年時間研究一位劇作家。由於生怕遺漏點什麼,一直沒有將手稿送去出版。

與此同時,那位在她開始研究時名氣很大的劇作家卻早已被人們所遺忘。這位作家的論文即便最後得以出版,也吸引不了什麼人了。

勇於擔風險

不少人站在“舒適區”,追求的是安全,即便這樣做既平庸又枯燥無味,他們也不願去碰碰機會。我認識一位歌劇女高音歌唱演員,她有一副好嗓子,是位出色的演員。可是,她只扮演一些小角色。她說:“我不願承擔重要角色,因爲那樣的話整個晚上的關鍵是我,觀衆們會注意我的每個音符。”

然而,頗有造就者都敢於冒風險,因爲他們仔細地考慮過一旦失敗,該怎樣來挽回局面。某經理曾告訴加菲爾德:“在我準備採取重大一點的行動之前,總要給自己先設計一幅失敗的圖案,考慮到可能會發生的最壞的局面,然後問問自己看該怎麼辦。如果根本無法挽回,我便不去冒這個險。”

不要低估你的潛力

多少年以來,人人都知道要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跑完一英里的路程是不可能的。生理學刊物上刊登的文章也證明,人類的體力無法達到這個極限。但是,羅傑·貝尼斯特卻於1954年打破了四分鐘的記錄。隨後不到兩年,又有十位運動員打破了這項記錄。

這並不是說人類跑步的速度可以無極限,也並不是說一個人能舉起的重量可以無限制,或者說一個人能夠幹好任何特殊工作。我主要想說明,我們實際上並不清楚到底到什麼程度纔算達到了極限。因此,不少人給自己規定的極限往往大大低於他們實際上能夠達到的程度。

同自己競爭,而不要同別人競爭

頗有造就者往往重視如何在自己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而不是如何去擊敗對方。事實上,擔心競爭對手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很強)往往會自拆臺腳,因爲大多數頗有造就者所感興趣的,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標準,儘可能地幹得出色一些。

他們想當“編隊的運動員”,而不想獨自幹。他們認識到,集體能比個人更好地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因此,他們熱心於讓別人承擔部分工作。獨乾的人往往過分關心對手的情況,因此不能承擔做出決策的重任。

這種人侷限性大,因爲他們什麼事都得靠自己幹。

這就是頗有造就者的技巧所在。如果你不想埋沒自己的潛力,如果你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的話,那麼,請你學會運用這些技巧吧。

可以失敗,但不能悲觀

莎士比亞說過:“逆境使人發奮向上,要是你從未遭遇過失敗,爲了事業着想,也許應該經歷一次。”

很多人都曾經犯過嚴重錯誤,遭辭退、降級,或者不知怎麼失敗了--然後又重新爬起。

齊曼只不過是其中一例;華特·迪斯尼就業之初,就曾有一次被上司革職,而迪斯尼和享利·福特兩個人都曾在事業成功之前,做生意破產。

即使你從未失敗過,也難保以後不會。今日的商業世界瞬息萬變,置身其中必須面對不明朗的環境採取行動--換言之,偶爾跌倒是難免的。哈佛商業研究院教授約翰·科特說:“我可以想象得到,20年前行政人員討論是否聘請某人擔任高職的時候,如果有人指出:‘這個人32歲時有過一次慘敗’,其他的人便說:‘不錯,那的確是個污點。’我相信今天同樣一羣人在考慮是否聘請某一人選時卻會說:‘我擔心的是這個人從未失敗過。’”

微軟電腦公司的威廉·蓋茨常有失敗之舉。他喜歡僱用曾經犯錯的人。“那表示他們敢於冒險,”他說,“從那些人怎樣應付出了錯的事可以看出他們會怎樣應變。”

可是,爲什麼有些人栽倒後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能重振雄風?經歷過挫折的行政人員和研究領導才能的專家分析過這些問題,提出的答案可供我們參考:

設想下一次贏得重大勝利

遇到失敗時,一般人往往失去自信;適應能力強,不屈不撓的人卻仍充滿信心。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力曼研究過30種行業僱員的表現。

“能夠重新振作起來的都是樂觀的人,他們認爲:我這個問題只不過是暫時的。”,他說。“悲觀的人通常不能東山再起,他們認爲自己一敗就會塗地。”

不同的態度決定不同的結果,適當的給自己暗示,相信成功的大門就會爲你敞開。

勇於冒險犯難

西吉奧·齊曼因事業受挫離開可口可樂公司後,有14個月沒有和該公司的任何人來往。“那時候很寂寞。”他說。但他沒有斷絕社會上的接觸。他跟人合夥開顧問公司,設在亞特蘭大他家的地下室,設備簡單,只有一臺電腦、一個電話和一架傳真機,客戶包括微軟電腦公司和米勒·布魯恩公司等,他的座右銘是:打破傳統,勇於冒險。

後來,甚至可口可樂公司也諮詢他的意見,齊曼說:“我做夢也想不到可口可樂公司會找我回去。”管理階層告訴他,他們需要人幫助整頓業務。可口可樂總裁羅伯圖·戈雪艾特說:“我們一向不容許有錯,因此逐漸失去了競爭能力,一個人只在行動時纔有可能跌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