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鮑勃·迪倫的故事,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鮑勃·迪倫的故事,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鮑勃·迪倫( Bob Dylan)是美國最偉大的歌手之一,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3日七點,他拿下了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陪跑的人當中有博彩公司賠率榜前三的村上春樹,爲什麼最後勝出的是他?來看鮑勃·迪倫的故事

鮑勃·迪倫:美國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

查爾斯·莫里斯在他的歷史著作《激情年代》一書中將60年代的美國稱之爲“激情十年”,而最能代表這十年的藝術家一定是鮑勃·迪倫。他與“貓王”普雷斯利、“披頭士”並稱爲西方流行音樂的三巨頭,但後兩者的故事遠沒有他的傳奇。

迪倫可以說是戰後美國整整一代人 ( babyboomers ) 的精神代言人 。他是一個你要先理解美國社會,理解嬉皮文化,才能準確地去體會他文化價值的歌手。

他有着很吸引人的嗓音,但他在唱片中的演唱曾遭受過很多人嘲笑;他童年過得挺幸福,可很多人以爲他是孤兒,從小四處流浪;他反抗以金錢爲動力的美國社會,卻是這個體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天真、幽默、孤傲、 冷漠;他寫過很多著名的反戰歌曲,卻討厭政治;他是美國民歌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鐵桿民歌愛好者們最恨的人。

迪倫1941年5月出生於一個美國猶太家庭, 5歲時搬到位於北方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鎮希賓。這個猶太家庭十分富裕,但在鎮子上,迪倫沒有什麼朋友,童年時期,他就靠聽收音機裏的南方流行歌曲來驅趕孤獨。

1961年1月,尚未滿20歲的迪倫隻身奔往紐約,那是他的偶像格思裏所居住的地方。迪倫在格林尼治村的民歌咖啡館賣唱爲生,就在那裏,他不僅認識了格思裏,還在定期舉辦的民歌手聚會中,成了格思裏最喜歡的民歌手。

1962年,紐約到處都可以聞到政治的氣息。迪倫以一曲《Blowing in the wind》,第一次將民歌和現代詩歌結合了起來,徹底改變了流行歌曲的面貌,此後,他帶動越來越多的歌手將時事寫進自己的作品。

而創作於1966 年的 Desolation Row(《荒涼街區》),因其鮮明的政治主題 ,以及詩歌創作技巧被公認爲是一場方興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運動 ”的主題曲。

在1963年7月26日舉辦的第二屆新港民歌節上,以迪倫爲代表的抗議民歌手成爲主角,一個嶄新的民歌之王正式向世人宣告誕生,美國年輕一代的民歌愛好者們終於有了第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英雄。

1965年,迪倫發行了 Highway 61 Revisited(《重訪61號公路》),這是他第一張搖滾專輯,也正因爲這張專輯,歌迷在演出現場大罵他是民謠的叛徒。這張專輯的第一首歌,是在流行音樂史上聲名大噪的 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顆滾石》)。

後來,有了一個叫“滾石”的樂隊,一本名爲“滾石”的雜誌,臺灣有一個叫“滾石”的唱片公司,大家都很喜歡用和“stone ”有關的名字,都是從這首歌出來的。甚至是崔健寫過一首歌,叫《滾動的蛋》,也是因爲《像一顆滾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