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人生的道理要自己親身經歷過纔會領悟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人生的道理要自己親身經歷過纔會領悟


看什麼文章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作者:孫志超

看一些文章能不能改變人?老實說,我真不太相信。小時候的偉人傳記沒改變過我,如今我寫的文章,相信也很難改變任何一個讀者。

我雖然花時間寫了些文章,其中部分是對事情的看法與體會,但這僅僅是傳達着我自己的偏見罷了。我不期待,甚至不認爲有人會因爲看了這樣的東西產生什麼實質上的改變。就算有些內容你讀了覺得頭頭是道、覺得好像體會了某些東西;但那體會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也說不定?

道理要親身走過纔會領悟

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漸進性的,而是某種類似進化性質的跳躍。事情常得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要先認真對某樣事情投入、從投入回饋中反思、閱讀、學習、理解、反省,這樣辛勞的經歷一大段後,纔會突然某一天開始有些心得性的東西。 非要到這時候再回頭看,你才真的對於生命或是生活產生某種新體會。

但好玩的事情是,若這時候你把體會寫出來,你會發現寫出來的東西似乎毫無特點。明明是把過程的精華濃縮出來,但看的人卻會覺得:“啊不就是個從小學就看過百遍的道理?誰不知道這些事啊?還要你說嗎。”

好東西都喜歡教人抄近路。找出捷徑的目的不是偷懶,是給一條方便法門,直指核心。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佛經有許多精彩的文字,沒有大智慧大累積是消化不完的,怎麼會不立文字?留下來的是捷徑,可惜是我們沒有腳力去走完。也許不是腳力?是眼力?或是心力?

武術裏的形意拳算是走捷徑了,號稱把天下的形態都濃縮成五形十二把,外形內意。山西戴家剛剛放出來的東西還帶有十三勢的影子,到了河北之後,李洛能應該整合了不少。能從近路里再找出一條捷徑的,就是王薌齋了。乾脆連最簡單的形也不要了,就練意。去形取意,站樁裏面摸拳勁。

南方詠春也抄捷徑了,三套拳走到終點,很可怕。詠春拳創始的過程故事太多,很難分清楚到底哪個更接近事實…不久前看到了另外一種說法,是某一北拳師傅藏在廣東戲班子裏傳出來的?也許是受到六祖慧能的故事啓發?

也許李小龍纔是這個故事裏的慧能?他看到了捷徑,心裏也明白了,但是他還是決定繞一圈走,詠春已經放棄的路,他再走一次,但是他看過捷徑,所以走的比別人快,可惜是時間沒到,他先到了。

現實生活中,捷徑是給有資源的人走的路,雖然不公平,但是事實。練拳就像開一扇大門,鋪一條大路,先假設沒有資源,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的狀況下,一步步來,什麼都要練,什麼都均勻。

怎麼開始?先練十路彈腿。每一路只練幾個動作,不是捷徑的簡單動作,是繞遠路的重複動作。反正沒別的辦法了,那就步步爲營。少至三四組動作,多至十幾種手法就能組合成一路的彈腿套路,北方許多門派都用來當基本功入門。

彈腿彈腿,顧名思義,每路都有提膝彈蹬,十路練下來,至少擡腿彈踢上百次,大冬天打下來,全身能火熱。胯開腿鬆,腰板肩背也都拔開了。

沒有高難度的動作,沒有深奧的功法,只有錯不了的基本功。

所以說,看完一篇文章,你覺得從認知角度上“知道”了,真的是實際的知道嗎?

見到了山,但得自己往上爬

還是用禪語來比喻:“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沒看懂嗎?那用個朋友的經驗當例子好了。

有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大概八年九年前時候存到點錢,想開始理財,但過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接觸與背景,連什麼股票債券定存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更別說什麼基本面、K線圖、指標之類的東西。 這大概是屬於最早連見到山時,都不懂那是山的階段。

後來他搬了一堆書回家,從“第一次買股票就上手”、“經濟學的第一堂課”這類基礎書開始翻起。一段時間後,在面對如K線圖、或是均價這類東西時,大概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也陸續瞭解了什麼EPS、淨值、年化報酬率這些術語。

等到基礎書看過後,覺得自己還沒被嚇倒,又買了其他更雜的如“期貨理論與實務”、“價量形態”、“股價趨勢技術分析”、“股市操盤手回憶錄”這類東西。接下來數年,則一邊實際嘗試操作一邊又學了一堆技術分析的知識、如什麼箱型整理、楔形、旗型之類的東西。當時自己覺得學了很多東西,想說該會的都會了。等日後回顧來看,其實那時候不過勉強纔到達了知道“那就是山”的階段。

但當時他並不知道,以爲自己學到很充分了;一度很自滿,還在投資網站上大放厥詞。但實際上,學的越多卻自己反而越覺得迷糊。因爲只知道背公式,只知道強記別人說的規則,反而開始走火入魔。開始花很多時間鑽研一些細節、比方說到底均線該用幾天;畫圖時該從哪點連到哪點;常常覺得某個線連起來像這也像那。那時其實山開始看起來不是山,好像這也對好像那也對、找不到一個觀念的核心主軸;剩下的只有無限的迷糊。

還好,接下來他認識了一位長輩,帶着他操作並教了很多東西,讓他學會了探索“事情的本質”。 這才發現價格是反映當下投資人對於標的物的看法,而人心的貪婪與恐懼才造就了一段一段類似的走勢。看圖、看數據的目的不是要看形狀本身,而是要去探索背後人心思惟對此的反應。曲線不過是人心的載體;圖形只是反映出大部分人在這時候心裏在想什麼而已。當這道理懂後,再回頭看K線圖,再去探索的就不是形態的表象,而是形態背後的人心。這一旦理解後,才發現圖畫的是否精確並不重要,資金的管控、止損停利、還有心態性的調整纔是最關鍵的。

這東西體悟之後,他突然就海闊天空起來。曲線是否完美不重要了、哪一點連到哪一點也不重要了、預測也不再重要、知識的細節也不再重要,相反的,知識背後的精神與含意纔是最關鍵的。 能掌握住核心精神的話,用什麼方法都一樣的。 於是看山終於又是山,而不再是迷濛不清。 回顧這某一段路,纔會知道自己過去有多無知、也纔會知道自己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更因此知道學習的核心該放在哪裏。 東西學多了,人反而謙虛低調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