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百鳥朝鳳》影評:該歸於歷史的,終究會歸於歷史

本文已影響 2.1W人 

《百鳥朝鳳》影評:該歸於歷史的,終究會歸於歷史

情感電影《百鳥朝鳳》由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天明導演,陶澤如、鄭偉、李岷城主演。講述的是李岷城與陶澤如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爲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鳥朝鳳》影評:該歸於歷史的,終究會歸於歷史

作者:冰淵 諸己

人們說,醜話說在前頭。所以,我先說不好聽的話。沒記錯的話,我是5月15日和老鄉一起到影院看的《百鳥朝鳳》。看完電影,我和老鄉說:“這部電影拍的不錯。只是我不喜歡嗩吶,我覺得嗩吶吹出來的聲音並不好聽。”老鄉與我有一樣的看法。

當然,聲音的好聽與否,可能因人而異。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聽一個曲子,除了聲音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我作此文,並不談聲音好聽與否的問題,只談自己的觀後感。所謂觀後感,其實就是我看完就後那句話。不過這幾日來大家在熱議這個事情,我是個奈不住寂寞的人。人家說的和我想的一樣,我再說就沒意思;但人家說的和我想的不一樣,我就忍不住要說點看法。

我說這個電影拍的不錯。這不是恭維的話,是真的說拍的好。我不懂從技術方面評價,就說這個電影能引發人思考,要讓人想問題,引發人們的共鳴,所以我也說它拍的好。就和之前的《老炮兒》一樣,能引發人們的共鳴。當然,我說拍的好還有一個原因,放在後面講。現在,我先就着目前主流的評價說點自己的觀點。流行的評價是這部電影帶給人共鳴,對傳統風俗面對現代文明衝擊的無力產生的共鳴。說實話,我沒有這種共鳴。但我知道《百鳥朝鳳》能引起大衆的共鳴,故而也說它拍的好。我之所以沒有產生共鳴,嗩吶的聲音不好聽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種視角下,我認爲《百鳥朝鳳》宣傳的價值觀是錯誤的,是倒退的,是封閉的,是愚昧的。

先說一下嗩吶。參照鳳凰網蘭臺說史的資料,明代徐渭在其《南詞敘錄》中言:“中原自金元二虜猾亂之後,胡曲盛行。今惟琴譜僅存古曲,餘若琵琶、箏、笛、阮咸、響盞之屬,其曲但有【迎仙客】、【朝天子】之類,無一器能存其舊者。至於喇叭、嗩吶之流,並其器皆金元遺物矣。樂之不講至是哉!……”共鳴者們口稱的傳統風俗,其實本來就不怎麼傳統。實際上,要是再往上追溯的話,連琵琶、阮咸等,都不能說是傳統了。自古至今,留下來的這些樂器,實際上都是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華夏文明兼容幷蓄,把很多外來的東西加以吸收改造,都變成了自己獨有的東西。在接受舶來品的時候,我們的先輩們自然要捨棄了不少原來的東西,卻也未見他們呼籲說要堅守某個東西。

喜新厭舊,本來就是一個進步,舊事物的滅亡本來也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非要說傳統的話,那麼這種對外來文明有取捨的吸收改造,纔是我華夏文明傳統之精髓。由此來看的話,共鳴者口中《百鳥朝鳳》所宣揚的“堅守”,是一種以“對抗”新事物的方式來實現的。電影裏確實是以對抗的方式來實現的,比如和洋樂器的PK甚至引發了暴力事件。片中那個年輕人不喜歡嗩吶而叫他們不要吹,雖然方式欠妥,可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焦三爺要遊天鳴立誓,實在是絕人後路的一件事,這其實很自私。這就像一個父親是農民,他一定要求兒子也必須和他一起種地一樣,這是沒有道理的事情。《百鳥朝鳳》所宣揚的“堅守”,恰恰是一種“形式主義”,這種形式主義只重現象而忽略了傳統之精髓。華夏的傳統,正是一種兼容幷蓄,開放吸收,乃至於爲我所用的文化自信,這纔是真正應該被堅守的。

當然,電影裏嗩吶匠人們不願意再吹嗩吶,都跑到城裏打工去了,這好像是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堅守。但嗩吶的消亡不能怪他們,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嗩吶匠人們也要吃飯生活。而且,他們吹嗩吶本來就是爲了討生活,這本來就不是多“高尚”的事情。但這恰恰是嗩吶匠人們的高尚之所在。人們需要嗩吶的時候,他們就做嗩吶匠人滿足人們的需要,從而可以賺錢;人們不需要嗩吶的時候,他們就放下嗩吶出去打工,也沒有什麼怨恨。這纔是真正的高尚。

該歸於歷史的,終究會歸於歷史。

其實,我覺得在這種視角下來討論這部電影的好壞,從一開始就不對。因爲就對傳統的堅守而言《百鳥朝鳳》的資格恐怕遠遠不夠,或者說根本就是在宣揚錯誤的東西,電影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鳳凰網王路的視角。我看完電影的第二天就讀到了他的文章,我覺得對這部電影的打開方式纔是合適的。這也即是我開始說的這個電影好的“後面講”的原因。(下文由王路文總結闡發而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