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甘肅武威80後特色養殖創業,走出大山奔向致富之路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甘肅武威80後特色養殖創業,走出大山奔向致富之路

甘肅武威80後特色養殖創業,走出大山奔向致富之路

作者:趙廣軍 樑俊秀(武威日報記者)

見到王成鵬時,他正在暖棚裏餵羊。他個頭不高,但精氣神十足,透着一股堅毅。

王成鵬是古浪縣西靖鎮圓夢新村社區居民。今年只有29歲的他,卻已經是擁有50座養殖暖棚、種植200畝飼用甜高粱的老闆。

王成鵬一邊幹活,一邊向記者講述他艱辛卻值得回味的創業故事

王成鵬的老家在古浪縣黑松驛鎮小溝村,是黑松驛鎮最偏僻的一個自然村,當地有句話叫“擡個椽子轉不過”,是說進村的惟一一條盤山路太過狹窄,幾米長的椽子在路上轉不過彎來。“由於路不好走,條件實在太差,但凡村裏的小夥子去提親,女方只要聽說是小溝村的,就連推帶搡將人轟出門。要在小溝村成家,基本上沒有可能。”王成鵬對記者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家兄弟兩人,他是家裏的長子,父親又長期患病,養家餬口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初中畢業那年夏天,剛剛14歲的王成鵬,背上母親連夜準備的行囊,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王成鵬去過內蒙古、北京、上海、蘭州、西安,幹了不少工種,吃了不少苦頭,也長了見識、開了眼界。而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現在的愛人天水姑娘郭明霞。近距離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王成鵬的心裏有了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根本上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

2007年,結婚後的王成鵬爲了照顧家庭,靠幾年打工積累的一些資金,購進18只羔羊進行育肥,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由於打工時在養殖場裏幹過,他對養羊並不陌生,存欄很快超過200只。但由於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商販不願意上山收羊,賣羊成了大問題。

隨着養羊規模的不斷擴大,王成鵬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就在這時候,市、縣啓動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下山入川”工程,這對王成鵬一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奔向幸福生活的好機會。2014年底,王成鵬一家終於搬進了磚瓦房,圓了幾代人住上新房的夢想。“新房子有150多平方米,水、電、暖設施齊全。搬到圓夢新村,我們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水泥路,村裏就有衛生院,活動鍛鍊有廣場,娃娃們上學幾步路。在社區廣場上有健身器材,四周的百貨商店、大小飯館一家挨着一家,在這裏生活真是太幸福了。”郭明霞一邊沏茶,一邊樂呵呵地說。最讓王成鵬高興的是黨和政府替他們規劃修建了產業區,王成鵬投入80多萬元,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一口氣要了50座養殖暖棚,幹起了在山上的老本行,去年純收入達到6萬元。王成鵬說,縣、鎮、村經常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指導,駐村技術員更是隨叫隨到,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爲了儘快提高養殖技術,他參加了政府組織的技術培訓,還時常到其他鄉鎮學習取經,現在已經是一個土專家了。

等王成鵬喂完了羊,我們隨他來到梅花鹿棚。王成鵬說,今年春天,通過多方考察瞭解,他引進了8只梅花鹿進行試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他打算逐步擴大規模。目前,他存欄基礎母羊和育肥羊500多隻,年底前可出欄700只上下,還養殖了幾百只沙漠土雞,按現在的市場行情,純收入將超過8萬元。同時,他流轉了200畝土地,專門種植飼用甜高粱和玉米,確保了養殖業對飼草的需求。

“現在對我們‘下山入川’搬遷羣衆來說,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這麼好,只要吃苦肯幹,就會有所收穫。一定會過上像模像樣的好日子。”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裏,喝着香氣四溢的熱茶,王成鵬道出了他今後的打算——在管理上下一番工夫,把自己從瑣事中解放出來,以成鵬養殖專業合作社爲載體,走出一條多品種、高效益、規模化的特色養殖之路,團結帶領更多的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

延伸閱讀:

80後女大學生回鄉養羊創業成爲養羊專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