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大學生回鄉帶領村民大棚種植創業,力爭畝產5萬元

本文已影響 8.6K人 

大學生回鄉帶領村民大棚種植創業,力爭畝產5萬元

80後郎中小夥自主創業帶領村民搞種植

2016年4月17日,走進濮陽縣郎中鄉德甫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一座座塑料大棚內的甜瓜秧長勢喜人,幾名工人正忙着打尖、對花。

“我在這裏幹了四五年了,一天能掙六七十塊錢,再加上家裏5畝地的收入,日子過得還不錯。今年兒子娶媳婦我給他買了輛小轎車。這都多虧了80後小夥子張俊亮啊!”郎中鄉王海村村民蔡雲英說。

蔡雲英所說的張俊亮是郎中鄉張寨集村村民。2011年的初冬,當很多大學生在忙於奔波尋找工作的時候,張俊亮卻在自己的家鄉帶領村民搞起了塑料大棚種植甜瓜,實現了帶動父老鄉親致富的創業夢。

說起張俊亮搞大棚種植,並非偶然的事情,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他,深知當農民的辛苦,上大學時就定下了畢業後要帶領村民致富的目標。張俊亮一家人十幾年前就從事大棚種植,當時農村的生活條件非常差,父母爲了照顧小孩和老人在家種好地的同時,還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

一年的冬天,正在上初中的張俊亮,在圖書館看書時瞭解到搞塑料大棚種植效益非常好,且聽說山東省壽光市搞塑料大棚種植已成規模,他就有了觸動。2006年,張俊亮在村裏承包了15畝地,全部建成了塑料大棚進行甜瓜種植,使家中富裕了起來。2008年,張俊亮的家裏蓋起了2座2層的小洋樓,成爲村裏第1個蓋起小洋樓的人家。致富不忘父老鄉親,在他的帶動下,村裏許多村民都建起了塑料大棚,累計達到100餘個,面積300餘畝。

2010年,“一創雙優”活動再一次吹響了濮陽趕超發展的號角,在各級政府大力號召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的引導下,2011年,張俊亮和家人流轉了300餘畝土地,建設了120座塑料大棚,2座日光溫室,大力發展甜瓜、西瓜種植。爲更好地發展,他和家人投資220萬元,以父親的名義成立了德甫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德甫”牌商標,同時還註冊了河南省匯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他和家人的努力,合作社取得了快速發展。自合作社成立以來,他們本着“以質量求生存、以信息求發展”的宗旨,採取“合作社十家產”的模式,累計帶動周邊村民500餘人走上了致富道路。經過不斷開拓市場,目前,他們的產品遠銷上海、北京、湖南、平頂山、開封等地區和城市,還實現了農超對接。2013年,他們的甜瓜總產量超過了200萬斤,產值300餘萬元,效益達到了150萬元。2014年,他們的甜瓜產量超過了250萬斤,產值350餘萬元,效益達到了180萬元。

小成就並沒有讓張俊亮感到滿足,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發展事業的雄心。他計劃在未來2年內,把大棚改造成高標準智能化溫室,使效益畝產值能達到5萬元,並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