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態度決定高度,常懷謙虛的心態,常思自己的不足

本文已影響 1.37W人 

態度決定高度,常懷謙虛的心態,常思自己的不足


你對外部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高度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想帶着耳機,把音樂調到最大,在人潮中享受自我的世界”,還有人會說“閉上眼睛,整個世界都將屬於我”。但阻擋了視聽,並非能真正切斷與外界的關聯。人們總是習慣於去憧憬片刻的安靜,可安靜的開始後,卻不由自主的會想起一些事情。越長大,這種感覺就會覺明顯。以至於,無數個安靜的時光的成爲了刻意的堆砌,或因靜不下來反而煩躁了,或因感覺到這安靜是對時間的縱容而自責,或者會安靜的睡着了。

其實,我們醒着的每時每刻都和外部社會產生着聯繫,這種聯繫也必然出現在睡夢中。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感性的認識,還是理性的認知均源於實踐,而隨着信息化社會的不斷髮展,實踐的重要來源除了“馬”先生所提到的社會生產之外,更直接的說,它還源於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並非一個抽象的詞。把自我擺進去,那麼它的主體就是自己和外部的世界,附着於其的方式是“處理”,而產出的結果便是“認知”。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裏呢?我們都知道,認知可以指導實踐,而實踐則是驗證認知的唯一方式,最爲重要的是,在驗證中提升認知。所以,把“處理社會關係”作爲一種實踐的話,那麼最初的認知即來自天性。這種天性,有遺傳的因素,有教育的因素,但要研究這種“最初”從何而起,卻是一個僞命題。所以,我們架空理論來說的話,不妨把人生分爲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所形成的最終認知即爲你步入下一階段最初的認知。這種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態度,而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則可以決定其所能達到的高度。

反思一下現在躺在牀上玩手機的自己,爲什麼看到類似“中專生到博士後”、“打工仔華麗轉身變富翁”、“十年如一日苦練終成書法大師”等這樣的消息,會反思自己所走的路,會用客觀條件安慰自我?其實更能刺激到內心的,是看到自己身邊的人,不知不覺的竟然“有成就”了,這是最讓人感到“黯淡”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爲自己沉浸在“順其自然”的環境中太久了,自己覺得身邊的人不可能會那麼成功。或許有的人已經意識到了,人們總是習慣於去羨慕朋友的朋友有多麼出色,而往往容易忽略身邊出色的朋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