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溝通的時候一味只講理,是很幼稚的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溝通的時候一味只講理,是很幼稚的


有一種幼稚叫“只講理”

作者:楊奇函

“有效的宣傳不是讓人思考爲什麼需要,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多麼的需要。”

——納粹德國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

還記得小學老師怎麼教的嗎?不要跟壞人講道理!他們就是要做壞事,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我的祖國》面唱的好: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某哥們博覽羣書,三觀剛正,從人人網到微博,從微博到朋友圈,每逢熱點問題都在論戰第一線。然而半年來他的朋友圈很安靜。最近臺灣大選鬧得很兇,我好奇問他:“帝吧都出徵了,你咋還這麼淡定?”他說:“少年,你撕多了就懂了。操控網民靠的是情緒,不是邏輯。這麼多年撕X經驗告訴我,網上講理,身不由己;不和稀泥,必死無疑。”

一入網絡深似海,從此理性是路人。平生只有兩行淚,半爲腦殘半女神。任你是雄才大略,苦口婆心,伶牙俐齒,鳳毛麟角,想在網上跟人家講理,唯有死路一條。

某怪人來到孔子學生們面前問:“一年有幾季?” 弟子們道:“四季of course。”此人堅稱一年只有三季,雙方開撕。孔子問詢趕來,端詳此人說:“哥!一年的確是三季,我們無知!”?絲聽罷滿意離去。見此人遠離,孔子對弟子們說:“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過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們跟他講個毛道理!”衆弟子大悟。

後人杜撰的這個孔聖人的段子告訴我們,作爲一個真正成熟的個體,一根傑出的老油條,就是要懂得:給狗讓路,不丟人!

2.

如上,我們很多時候,真沒必要“講理”,或者說我們不僅僅要着眼於“道理”。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恰恰愛“講理”。比如,批評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說:“你怎麼不講道理”;誇獎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說:“他是一個講道理的人”;講到某個行爲規範的時候,我們會說:“老理(兒)說得好”;評定雙方對錯的時候,我們推崇“以理服人”。

受過良好教育,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及以上的人,在面對偏激論調或愚昧行徑等個體認知破裂的時候,以及共識危機或突發事件等社會輿論風暴的時候,只愛“講理”,倡導“理性”,“客觀”,“公允”等等,他們強烈傾向並參與到社會理性捍衛和建設中來。

他們有一種責任感:教化愚昧的對方乃至開啓民智是他們作爲文明人的義務;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作爲文明人他們有資格和能力來教化和啓發眼前的傻X乃至烏合之衆;他們有一種成就感:通過他們的努力和戰鬥,無知愚昧的對方或者民衆有所進步和成長。

然而,對於責任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作多情”;對於優越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以爲是”;對於成就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慚形穢”。當很多人耗盡全力對着他認爲愚昧無知的對象耍盡十八般武藝的時候,他會驚恐的發現,他的一切努力都那麼蒼白無力:腦殘還是那個腦殘,傻X還是那幫傻X。

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用情緒在對抗。情緒,是我們講理的第一障礙。包括很多自認爲客觀公允的智識主體,並不在乎交流的內容,只在乎交流的態度。你以爲他們關心你說的“好不好”,“對不對”,其實他們只關心你說話時候“乖不乖”。他們並不用邏輯和理性來判斷這個世界,而是用情緒和感性來感知這個世界。

只要你沒照顧到他們的情緒,你就是“偏執狂妄”,“邏輯混亂”,“言語不詳”,“一派胡言”等等;只要你照顧好了他們的情緒,你都是“公正客觀”,“有理有據”,“實事求是”,“擲地有聲”。他們根本不在乎你的辭藻,邏輯,思維,他們只關心你再跟他們的對話中是否足夠謙卑乖巧,你論述的最終立場是否跟他們和諧一致,你的最後一句話是否是“我認同你,你是對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