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北京80後青年扔金飯碗開書店

本文已影響 2.6W人 
北京80後青年扔金飯碗開書店
他不是文學家,也不是本欄目關注的80後作家,但是他的故事跟書有着淵源的關係,因爲他也是80後,今年29歲。他叫崔勇,認識的人都叫他“崔掌櫃”名,到他這一輩,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

在前門大柵欄廊房二條,“崔掌櫃”開的正陽書局一點兒都不起眼,一不留神就特別容易錯過了。單看門臉兒,被烤肉鋪、涮羊肉店和爆肚店包圍着的這家小書店,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你只要推門走進去,一定會被時光倒流的神奇感一下子震住。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間,全都被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塞滿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找不着。陳列在書架上的幾千冊舊書,全都是跟老北京文化相關的。碼放成行的三十多個兔爺,看似隨意放置的老桌椅、老窗櫺、老茶葉罐、門墩兒、城磚、衚衕門牌,還有掛在牆上的老地圖,每一樣都透出歷史的滄桑,彷彿無聲地講述着老北京的往昔歲月。



  “只要是跟北京沾邊兒的,我就喜歡,只要在哪兒發現了這些老物件,我就走不動道兒。小時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條附近的衚衕裏;現如今,他的正陽書局已在這個他記憶中最熟悉的地方,靜悄悄地開了三年多的時間。

  小門臉藏着老城歷史

  正陽書局於2009年4月開業,這裏雖說是個書店,但這兒有小一半的書是隻能看不能買的。“有的書您要是喜歡,可以把這兒當成圖書館,沒事兒過來翻翻。”崔勇指了指書架上的《話說前門》當例子,這本書是他在報國寺的舊書攤上發現的,當時一氣兒買了一大摞,如今賣得只剩下這一本,被他當成了文獻資料,說什麼也不肯再出手了。

  比這本書更珍貴的,在正陽書局裏還有不少,崔勇把他的這些寶貝書全都藏進了玻璃櫃裏。比如一部清康熙二十七年刊印的《日下舊聞》,是第一部記述北京歷史的著作,這部書如今很多專業的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沒有。還有一本《北平音系十三轍》,是他從香港帶回來的,“這本書是說北京人如何說話,北京土語中的兒化音、輕聲,在民國年間就有人進行系統研究了。”崔勇說。

  翻閱崔勇收藏的書籍,一個古老的北京城便鮮活地現於眼前。一本由著名作家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遊指南》,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介紹得清清楚楚,“哪兒能聽戲,哪兒能聽相聲,進故宮門票多少錢,甚至哪兒能喝到咖啡,這裏面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他新近收藏的一本《北平電車公司復員週年紀念刊》,詳細記錄了北京電車的來歷、運行圖、工人數量和月里程錶等資料,是研究北京交通史的珍貴材料。

  因爲書店面積有限,擺在正陽書局裏的藏書,還只是崔勇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他自己透露說,從清代經民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舊書,他收藏了足有三萬多本,大多數都只能擱在家中的地下室了。

  爲開書店扔了金飯碗

  大柵欄每天遊人穿梭如織,可正陽書局的客人卻並不多,一天能進來幾十人就算不錯了,即使到了旅遊高峯時期,每天的顧客也才只有個上百人左右。用崔勇的話說,"逛廟"的多,這客流也應了曲藝行的老話,颳風減半,下雨全無。”

  其實,早在當初物色店址的時候,崔勇就知道,這兒不是個開書店的好地方。“當時我在廊房二條"趴"了兩個月,對南來北往人流的消費習慣、人員構成進行仔細分析,結果發現,這地方真不適合開書店。”可他又覺得,沒有什麼地方比這兒更能代表京味兒文化了,爲此,他拿前門樓子正陽門來爲書店命名,以此來表達自己傳承京味兒文化的心願。

  選擇在前門大柵欄的衚衕裏開店,對於崔勇來說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從小就住在這一帶的他,對於廊房二條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的廊房二條裏常有自行車或摩托車進出,可在崔勇的兒時記憶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這條老胡同裏,來往的行人總是黑壓壓的一片,連甩開膀子走路都困難,甚至還有人在這兒被踩丟了鞋。

  六年前,崔勇家的老宅拆遷,在收拾家當的時候,他發現了幾樣珍貴的老物件:一張先人在老宅裏拍攝的四世同堂全家福,老照片上有他高祖父的身影;還有一本他曾祖父撰寫的家族回憶錄。這幾樣傳家寶一下子就點醒了他:“我每次回家的時候,要先上兩級臺階,穿過廊子,才進得屋門。家裏一進門是一水兒的硬木傢俱,我寫作業就是趴在紫檀條案、跪在方凳上。”從那一刻起,他開始對老北京的歷史文化着了迷,也因此萌生了開書店的夢想。

  不過,爲了實現自己的這個夢想,崔勇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上大學時學的是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後在外企謀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好差事,可是自從有了開書店的打算,他毫不猶豫地辭了職。家人不同意他的選擇,爲這事差點兒和他鬧翻。開業三年多,儘管書店的生意不算好,可是崔勇從未後悔過,他說總覺得自己該爲保護老北京的文化遺存乾點兒事。

  東來順裏辦公益講座

  這幾年,很多實體書店的日子不好過,崔勇的正陽書局也一直在艱難地維持。別看書店門臉兒小得可憐,但在寸土寸金的前門大柵欄,每年的房租就得花好幾萬元。因爲經費緊張,崔勇僱不起店員,書店的日常經營全靠他自己一人支撐。即便如此,崔勇堅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在他看來,隨着老北京的遺存越來越少,古舊書籍的文獻價值會越來越高。“比如現在要改造楊梅竹斜街,關於楊梅竹斜街的很多文獻資料都可以從我這兒找到。”

  不過,熟悉正陽書局的老顧客都知道,崔勇真正想幹的事兒,遠不止開書店這麼簡單。35歲的律師郭然是書店的常客,他透露說,擱在店裏的那些個長條老闆凳,其實是崔勇爲將來開京味兒茶館做準備呢,但現在地方太小了,根本無法實現他的想法。71歲的李貴亮曾是新華社的英文編輯,和崔勇算是忘年交,他經常爲書店的發展出謀劃策:“書店怎麼也得有個讀者留言本呀,可小崔他沒地兒呀!”

  儘管如此,崔勇還是想法幹出了一些名堂。今年,正陽書局組織了兩場京味兒文化公益講座。因爲付不起正規會議室動輒上萬元的租金,在街道的協調幫助下,講座地點選在了距此不遠的東來順飯莊;爲了不影響飯莊的生意,兩場講座都是在上午9點就開講,趕在人家的營業高峯前結束。

  崔勇對於老北京文化的這份堅守,感動了不少忠實讀者。今年40歲的邵先生是位地道的美國人,居京逾五年,正陽書局舉辦的兩場講座他都來了。他評價說:“我很佩服崔勇,他很年輕,但對自己的文化、來源很感興趣,很多年齡大的人也比不了。”眼下,北京市正在組織相關部門研究、調研,考慮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實體書店,有讀者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條消息後說:“像正陽書局這麼有特色的書店,真希望能多得到一點兒支持,讓它發揮更大的文化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