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禪理故事

簡短的勵志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 6.63K人 

簡短的勵志故事1

21歲的鬆元是一名在日本東京市區上班的工廠工人,但他的住處卻在80多公里外的郊區,由於自己沒有車,鬆元每天只能靠乘坐地鐵或公交往返。

簡短的勵志故事15篇

跟衆多日本男人們一樣,每天下班後,鬆元都會約上三五好友,去單位附近的酒吧喝上幾杯,然後帶着幾分微微的醉意,趕上末班地鐵或公交車回家。

可由於需要約1個小時後才能到住處,如碰到意外情況時間甚至會更長,因此鬆元常常會在火車上不知不覺就睡着,等醒來後才發現自己早已錯過了目的地,車子已經到了終點站了。

每次下車後,鬆元都非常懊惱,因爲此時已沒有任何返程車了,要想回到住處,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打出租車。但問題是,在日本打出租車非常貴,白天起步價約爲43元人民幣,10公里的路程則需要250多元,而等到晚上11點後,費用則會上漲30%!鬆元曾咬牙發狠坐過幾次出租車回住處,每次都需要近千元人民幣,根本吃不消!

由於怕坐過站,每次在末班車上,鬆元都極力讓自己保持清醒,不敢輕易睡着,這讓他感到非常痛苦。後來,松原發現,有着同樣遭遇和處境的人,遠不止他一個,很多家離辦公室較遠的上班族都有同樣的苦惱。

一次,鬆元在坐車時突然想,如果自己能在地鐵和公交車的終點站附近蓋一些旅館,讓那些坐過站的“酒鬼”上班族能有一個地方住,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說幹就幹,鬆元開始找合夥人,然後貸款購買了地皮,由於地鐵和公交車的終點站都很偏遠,荒涼得很,因此它們附近的地價非常便宜,建旅館的費用也遠比在東京的便宜很多,日常運營上的開銷也很低。

可鬆元旅館每晚的收費卻不低,跟東京市區的差不多,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前來住宿,因爲跟嚇人的出租車費用相比,還是很划得來的。現在鬆元已經開了近70家“終點站旅館”,年收入高達420萬美元,鬆元也從一個昔日連車都買不起的絲打工仔,搖身變成了一個百萬富翁。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機會往往又偏好出現在某個不明顯的拐點處,能發現它們的人,大都是那些具有敏銳洞察力,且敢想敢幹的人。

青春類的簡短勵志故事:這一生,我曾爲夢而活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新士麥那海域一艘皮划艇上,一個留着絡腮鬍子的銀髮老人,臉色紅潤,他雙臂有力地向上高舉着,夕照的金粉落在他古銅色的皮膚上,笑意,在他溝壑縱橫的臉上開了花,他的名字叫亞歷山大·多巴。

亞歷山大·多巴出生在波蘭一個普通的家庭裏,旅遊學校畢業後他在當地一家旅行社當導遊。二十來歲的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既能說凡人俗事也能說歷史故事、坊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各地風景名勝的講解對他而言更是遊刃有餘,由於他慢條斯理的講解和博學不凡的氣度讓他在導遊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亞歷山大很快被單位領導重用,而他也沒有辜負上級的栽培,多年來,他策劃的點子迅速爲旅行社招攬了許多長期合作的客戶,旅行社也因此拓展了業務擴大了海外市場,而這年他已經40歲了,並且已晉升爲總公司的策劃部經理。

事業上的穩固令他不必再爲生計而憔悴奔波。星空夜靜,屋子裏的蘭花散發着幽香,他站在院子裏望見一樹繁花開。他想起老人說,竹子開花壽限就到了,花朵盛開後就會乾枯死去。他不禁感嘆人生短暫,這些年來他忙忙碌碌在生命裏苦力追尋,卻從未停下腳步與心靈對視。人生除了工作還應該有夢想,在來得及的時候爲自己的心做點事情。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電視上奧運會上美國和新西蘭的男子皮划艇衝擊了歐洲的一統天下,奪走了3塊金牌的比賽畫面,竟然點燃了他心裏的熱火。他興奮不已,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駕着皮划艇跨越大西洋。然而學習皮划艇需要有充沛的體力,爲了適應海上運動,亞歷山大每天堅持鍛鍊身體,保證足夠的肺活量,幾年的時間,他把自己的皮膚曬成健康的古銅色。

又二十多年過去了,67歲的亞歷山大對皮划艇運動的喜愛有增無減,並且在當地的遊艇俱樂部已經小有名氣。他覺得是時候放飛自己的夢想了,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兒子的時候,兒子爲父親這次長達6個月的探險之旅感到擔憂。亞歷山大告訴兒子,做一日雄獅勝過做一世羔羊,人生不能如竹子花一樣等到臨終才綻放。

亞歷山大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發,他原計劃行程超過6500英里,但由於海上天氣惡劣,船舵被損壞了,他不得不在百慕大羣島靠岸修整船隻。當皮划艇進入墨西哥灣水域時,當天浪大風急,海潮洶涌,非常危險,而他的通訊設備也因爲故障與外界失去聯繫長達47天,甚至衛星導航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難以確定行進路線,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划行。

2014年4月19日,亞歷山大順利將皮划艇駛入美國佛羅里達州新士麥那海灘(NewSmyrnaBeach),結束了他橫跨大西洋長達6000英里歷時6個月的皮划艇探險。當記者問他,爲何這麼大年紀還要選擇這樣危險的運動時,他微笑地回答道:之前爲了生計奔跑在奮鬥的路上,現在,我終於可以自豪地對全世界說,這一生,我曾爲夢而活!

簡短的勵志故事2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並陶醉於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並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黴,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爲了家庭,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爲疾病對他有多大影爲了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衝到演講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爲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的確用霍金自己的話來說,活着就有希望,人永遠不能絕望!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即使病魔把霍金關在果殼中,他也是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命運的主宰,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擁有自己的夢想,並全力以赴爲之奮鬥!

簡短的勵志故事3

梵高

那年,梵高從巴黎來到了阿爾,他多麼想有一些朋友!可窮困得如同一個乞丐,連喝一碗湯都是一種奢求、無法實現的他,即便想有一個人給他做模特也不可能。

一個星期天,梵高和往常一樣走出城,來到一大片麥田邊,寫生或畫一些風景畫,以不讓自己總飢腸轆轆,同時也是頑強而執著地實驗他的筆觸和色彩。畫完了幾張風景畫,太陽已斜斜地照在麥田上。這時,有一個穿着藍色的制服、披着一身金色陽光的人來到了梵高的跟前,“先生,你好!這些天太陽挺毒的,你應該戴一頂帽子啊!”來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並說。

梵高知道他是一個鄉村郵遞員,名字叫盧朗。這些天,盧朗幾乎每天都要從梵高身邊經過,和他打過招呼後,還會停下來聊上幾句。“盧朗先生,你好!”梵高笑着說,“光着頭,和太陽更親近,不也很好嗎!”梵高的風趣幽默讓盧朗談興更濃了,他指着梵高畫布上剛畫完的麥田客氣地說:“您的麥田畫得像個活物!”接着,又指着正沉沉下墜的落日和樹上被落日所染上的火焰一樣的光芒說:“這也像個活物,您看是不是?”

梵高心頭不禁一震:“這話說得真好,既簡單,又深刻!”兩人越聊越熱乎,從繪畫聊到上帝,盧朗說:“現在的上帝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了,上帝只存在你畫的這片麥田裏,可一到現實生活裏,上帝就……”

兩人聊着,一直聊到了太陽下山,耀眼的金星已開始掛上天幕。梵高忽然發現這個做了25年郵遞員,卻從來沒有得到提升,用每個月掙來的135法郎微薄的薪水撫養4個孩子的父親,心地竟似麥田般富饒豐贍,如天空般明淨美麗!

梵高說:“盧朗先生,我想爲您畫一幅肖像可以嗎?”盧朗很愉快地答應了,只是說:“我感到榮幸,但我長得難看,幹嗎要畫我呢?”梵高十分高興地說:“假如真有上帝的話,我想他一定也長着和你完全一樣的鬍子和眼睛。”盧朗開心地笑了,連身邊的麥苗似乎也跟着他笑彎了腰。

從此,梵高有了模特,也有了朋友。

打那後,盧朗常常邀請梵高到家裏做客,梵高也爲盧朗夫人畫肖像畫。後來盧朗調到馬賽郵局工作去了,兩人也常來常往,他們的友誼如阿爾的太陽一樣,恆定、熱烈、明淨。

有一段時間,梵高患病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醫院,盧朗每天在下班後,都要到醫院去看望,除了給梵高送去一些營養品外,還帶去一些陽光般的話語,讓梵高心中逐漸明媚清麗起來。梵高出院,盧朗在百忙中抽時間,爲梵高辦理出院手續,並用馬車把他接回家。

梵高先後爲盧朗畫了6幅肖像畫。其中最著名的是畫於1888年的《郵差盧朗先生》,盧朗身着藍色的制服,黑色的勾邊,金色的長鬍子和制服上的金色鈕釦交相輝映,閃爍着明亮而溫和的光。這幅油畫現被珍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幾乎所有梵高的畫冊裏也都收錄了這幅畫。人們不僅僅是將《郵差盧朗先生》看成梵高人物肖像的代表作,而更是將它視作兩人友誼的象徵,總會津津樂道這段友誼的佳話。

可不是,梵高在短短的37年,苦難卻多於幸福的生命中,郵遞員盧朗無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抹亮色,這位以普通人身份出現的“上帝”,那種質樸純真的情感,讓梵高得到一份友誼的快樂時,也注入他生命與藝術的力量。這種力量蘊含在底層人的艱辛與自尊,又宛如上帝般的自重之中,就像種子播撒在泥土裏,陽光行進在雲層裏一樣,清新自然又無比可貴!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上帝,只要在我們友善心中能真正洞曉他們是上帝,也就能獲得一份份散發着麥田的清香、閃爍着太陽般光芒的不朽的友誼。

簡短的勵志故事4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就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就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就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簡短的勵志故事5

劉邦把項羽圍困垓下。項羽夜裏聽見四面漢軍唱起楚地民歌,不禁十分吃驚,情緒沮喪。虞姬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殘兵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他很好奇問老奶奶在幹嗎?老奶奶說在磨針!李白不敢堅信,老奶奶就說: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之後李白開始奮發圖強,好好學習!最終成爲一爲人稱詩仙的大家!我覺得你也就應學學李白,先不管這傳說真假,但是這樣的精神你就沒有!正因怕多而想投機取巧!這樣不好!想要有好的成績務必透過自己的發奮!

簡短的勵志故事6

一個農民,初中只讀了兩年,家裏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三畝薄田。在他19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重擔全部壓在了他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母親,還有一位癱瘓在牀祖母。

八十年代,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窪挖成池塘,想養魚。但鄉里幹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只能種莊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眼裏,他是一個想發財但有非常愚蠢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5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洪水後,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5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對一個只靠三畝薄田生活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數字。他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竟然憂鬱而死。

他後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5歲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即使是離異有孩子女人也看不上他。因爲他只有一間土屋,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後倒塌。娶不上老婆男人,在農村是沒有人看得起。

但他還想搏一搏,就四處借錢買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着他衝入一條河裏。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他只能拆開它,當作廢鐵賣。

幾乎所有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但是後來他卻成了我所在這個城市裏一家公司老總,手中有兩億元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他苦難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創業經歷。許多媒體採訪過他,許多報告文學描述過他。但我只記得這樣一個情節——

記者問他:"在苦難日子裏,你憑什麼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

他坐在寬大豪華老闆臺後面,喝完了手裏一杯水。然後,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裏,反問記者:"如果我鬆手,這隻杯子會怎樣?"

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們試試看。"他說。

他手一鬆,杯子掉到地上發出清脆聲音,但並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他們都會認爲這隻杯子必碎無疑。但是,這隻杯子不是普通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製作。"

於是,我記住了這段經典絕妙對話。這樣人,即使只有一口氣,他也會努力去拉住成功手,除非上蒼剝奪了他生命......

簡短的勵志故事7

世界球王貝利在20多年的足球生涯裏,參加過1364場比賽,共踢進1282個球。並創造了一個隊員在一場比賽中射進8個球的紀錄。他超凡的技藝不僅令萬千觀衆心醉,而且常使球場上的對手拍手稱絕。他不僅球藝高超,而且談吐不凡。當他個人進球記錄滿1000個時,有人問他:“您哪個球踢得最好?”貝利笑了,意味深長地說:“下一個。”他的回答含蓄幽默,耐人尋味,像他的球藝一樣精彩。

啓示

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每當實現了一個近期目標,決不應自滿,而應迎接新的成功,應把原來的成功當成是新的成功的起點,應有一種歸零的心態,才永遠有新的目標,才能攀登新的高峯,才能獲得成功者的無窮無盡的樂趣。

簡短的勵志故事8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其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給吃了。剛巧碰到孔子走進廚房,以爲他是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一番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故事啓示:推銷生意是一種組織性質的生意,因爲人多,人事問題也多。我們不時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如某公司攻擊另一間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纔不會毀於一旦。

簡短的勵志故事9

舞蹈是要用雙腳來跳的,一個舞蹈演員演出時是在用肢體動作向觀衆傳達自己的感情,因此,人們都認爲沒有雙腿的人根本無法跳舞。可是有一個臉上總是掛着笑容的弱小的年輕女子卻做到了,她是四川綿竹的一位舞蹈教師,叫廖智。

這不是天方夜譚。在中央電視臺的《我要上春晚》節目中,沒有雙腿的舞蹈演員廖智"站"在了舞臺中央,跪在鼓上的她表演了一出叫《鼓舞》的舞蹈。紅綢飛舞,失去雙腿的廖智用自己殘缺的身體在一面大鼓上旋轉翻滾,做出各種高難度的舞蹈動作。這是一場震撼人心的演出,現場掌聲雷動,觀衆無不滿含淚水地看完廖智這場令人難忘的舞蹈演出。幾位資深評委在點評廖智的演出時,一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哽咽得話都說不下去,這就是一個沒有雙腿的舞蹈演員帶給人們的巨大感動。

廖智是四川綿竹市漢旺鎮人,本是一位教學生跳舞的舞蹈教師。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時,正在家中的廖智和自己十個月大的女兒及婆婆一齊被埋在廢墟里,被埋二十六個小時後,廖智被救出,女兒和婆婆卻不幸遇難。廖智活了下來,可膝蓋以下的小腿及雙腳都被截去,她成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輪椅的殘疾人,這一年,她剛24歲。

一個一直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員突然間沒有了雙腿,這樣的`打擊對她來說比失去生命更爲殘酷。可是僅僅在截肢後一個月,還躺在病牀上的廖智爲了安慰鄰牀養傷的小朋友,就在病牀上跳舞給小朋友看。她突然有了想法,沒有了雙腿也一定要將自己的舞蹈事業繼續下去。就是這個信念,支撐着廖智一直走到現在,成就了一個沒有雙腿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的輝煌成就。

我們見過只有一條腿的殘疾人演員跳舞,但很少看到失去雙腿的人能夠在舞臺上一展風采。要知道,一個沒有雙腿的人想要跳舞何其困難,實現這個目標幾乎就是在創造奇蹟。然而,在衆多好心人的支持和鼓勵下,廖智終於站在了義演晚會的舞臺上。那晚,廖智與搭檔表演的是雙人舞《走向希望》,她穿一條紅色舞裙,男舞伴穿一件白色舞衣,兩人在舞臺上精彩起舞,誰也看不出這個美麗的女孩雙腿被截去了。臺下有觀衆心生疑惑,廖智的腿不是好好的嗎?此時,音樂進入高潮,廖智被舞伴猛地舉過頭頂,她雙手抓住右腳,把一隻假腿取下來扔在地上,紅色的裙褶就像鮮血一樣,垂直下搭。頓時,全場鴉雀無聲,片刻之後,所有觀衆均欷歔不已,淚水直流,他們都被廖智堅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

廖智的《鼓舞》更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廖智爲舞蹈所經歷的苦難,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廖智曾說,在經過汶川大地震這場生死劫難後,她開始明白一個詞——珍惜。如果沒有那場地震,廖智應該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是一位幸福的年輕媽媽,女兒如今也該有三歲了,她也依然在舞蹈學校裏教學生跳舞。是可怕的地震讓她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自己用來跳舞的雙腿。可廖智沒有就此沉淪下去,她珍惜生命,笑對生活,堅強地活下來,期待自己的又一個輝煌,這就是她的信念,她成功了。

此刻,沒有人否認沒有雙腿的舞蹈演員廖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撐起了一片天空,用廖智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四川在雄起,災區在雄起"。

簡短的勵志故事10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就說明內因纔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匡衡鑿壁偷光)

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爲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爲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簡短的勵志故事11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就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嚥,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着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着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爲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啓示: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纔有可能成爲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啓示。

簡短的勵志故事12

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說着,蘇格拉底示範做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心想,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下來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時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8成。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堅持了?”整個教室僅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日後成名的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柏拉圖。

世間最難的事是堅持。成功在於堅持。

簡短的勵志故事13

小兒麻痹後遺症的父親,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走路還得靠柺杖支撐着。母親年輕時被拉煤車撞倒,過重的傷勢讓她不能長時間站立。現實是冷酷的,身患殘疾的父母給她的就是這個既殘又貧的家。她的到來,父母的心裏也沒感受到一絲暖意。因爲,扶養她成了父母最大的負擔。

出生於貧寒中的她,最渴望得到溫暖。然而殘疾的父母不能給她許多,相反,還要她來安慰和照顧。

父親行動不便,一個人呆在家裏寂寞,她就充當父親的耳朵,將在學校裏、院子裏聽到的趣事講給父親聽。母親勤勞要強,做起家務總停不下來,她就搶着幹些重活,以減輕母親的疲勞。寒暑假,別的孩子都在瘋玩,而她還得想辦法籌措學費。

貧寒催生“早熟”。有時候,也想溜出去和同伴們痛快地玩一場,但想到父母和家裏,她就覺得,自己真的和同伴們不同。一晃進了高三。不想那一年,母親舊傷口復發引起潰爛,醫生建議做手術治療。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日子本來就捉襟見肘。高昂的手術費面前,母親只好選擇放棄治療。母親想省下手術費供她讀書,過早懂事的她怎麼不知道母親的心思呢?一番權衡之後,她也作出了選擇:輟學打工給母親治病!

這樣的選擇,是母親不願意看到的,母親希望她能考上大學。母親的話,她至今記憶猶新:只有自己發光發熱了,才能更好地溫暖家人。

她聽從母親的勸慰,回到了學校。用心複習功課的同時,她不忘母親的病情,利用假日,跑進書店,淘來中醫書籍,開始自學中醫知識。黃芪可以“託瘡生肌”,於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到藥店買來了便宜的中藥,並每天泡給母親喝。一個月後,母親腳上的傷口竟然有了好轉,原來潰爛的傷口上長出了新的肌肉。

小試成功,這讓她看到了希望。忽然間,她萌生了學中醫的念頭。短短的一年苦學,她不負衆望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中醫藥大學錄取。

相比西醫的“冷漠”,中醫就更顯有“溫度”。邊學邊用,她首先將中醫的“溫度”通過愛心傳遞到了父親身上——她成了父親的“御用醫師”。父親有慢性腹瀉的病根,她就用艾灸爲父親進行治療。艾條是神奇的,通過在腹部的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和雙側天樞穴做懸灸,沒有輸過一次液,服過一粒藥丸,父親的腹瀉竟治好了。

她叫楊靖,北京中醫藥大學20xx級鍼灸推拿學專業的學生。她用有溫度的中醫,治好了父母身上多年的頑疾,換來了他人理解和肯定,贏得了20xx年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

身上有正能量的人,才能釋放出溫度。有溫度才能去溫暖他人,楊靖身上這份特有的溫度,就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一份在困難面前不畏縮的勇氣……用溫度來丈量人生的楊靖,用自己的堅持和溫暖治癒了命運帶來的傷,她在博客上的留言更能打動人心:“我總是把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苦難,看作是上天的恩賜!因爲,沒有差距,就不會被縮短。沒有困境,就不會有所改變。苦難也是一種溫度,它是冰冷的。冰冷並不可怕,冰冷更能激發人的鬥志。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就是將身上的這股鬥志轉化成人生的正能量,去溫暖着他人。”

簡短的勵志故事14

什麼是空杯心態

相傳在很遠的古代,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隻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十分羨慕。它就請大雁教它學飛。大雁高興地答應了。

學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跑東竄西,學得很不認真。大雁給它講怎樣飛,它聽了幾句,就不耐煩地說:知了!知了!大雁讓它多試着飛一飛,它只飛了幾次,就自滿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飛,可是,它撲騰着翅膀,怎麼也飛不高。

這時候,知了望着大雁在萬里長空飛翔,十分懊悔自己當初太自滿,沒有努力練習。可是,已經晚了,它只好嘆息道:遲了!遲了!

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知了”,就有多少這樣的“遲了”。

聖經《箴言》第29章18節中說“沒有遠見的地方,人們就會滅亡。”而獲得遠見卓識就要靠持續地學習和不斷地進步,自滿使我們目光短淺,安於現狀;懈怠使我們固步自封,坐失良機。

每一個人要想應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須隨需應變。以變應變,要求我們具有空杯心態。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提升能力,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空杯心態就是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整,空過時的,給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讓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紅塔集團“山高人爲峯”的企業理念,其中就蘊涵着紅塔人不斷“尋覓更高的山峯”的空杯心態。

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峯,纔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過程,最讓人沉醉,因爲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和挑戰,空杯心態將使你的人生不斷漸入佳境。

挑戰自我,是對已經存在的某種狀況的不滿,是對某種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一步步向完美的靠近。有位作家說過:“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能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簡短的勵志故事15

林語堂

1919年夏天,當時正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任教的林語堂準備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他在清華只申請到“半個獎學金”,即全額資助的一半——40美元。聽說此事後,胡適主動對林語堂說:如果你回國後到北大教書,我們每月可以補助你40美金。不過,這只是胡適口頭的承諾,雙方並沒有簽訂書面合同。

得到胡適的承諾,林語堂非常高興,不久,就乘輪船去了美國。然而,林語堂的運氣實在有點背,還在船上,他的夫人廖翠鳳就患了急性盲腸炎,到達美國後不得不動手術。在美國開刀住院得花許多錢,他們所帶的那點盤纏根本對付不了。林語堂只好給胡適拍了一個電報,請求幫助。很快,胡適就寄來了500美金支票。讀完哈佛的課程,林語堂夫婦又到法國教華工識字,工作了一年,然後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當時,清華那半個獎學金停發,林語堂在法國掙的錢也快用完,他再次拍電報給胡適,希望北京大學寄點錢來。不久,胡適又寄來了1000美金。

1923年,林語堂通過了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的考試,回到祖國,他受聘爲北大英文系教授。進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胡適,但此時胡適已請假南下養病。於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長蔣夢麟。林語堂真誠地感謝北大這些年對他的幫助,蔣夢麟大吃一驚,他告訴林語堂:北大根本就沒有類似的資助計劃。林語堂終於明白:胡適是用個人的錢資助自己。

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瞧,這人》一書裏講的。胡適沒有在任何場合張揚過這件事,連在日記裏都沒有寫過,晚年的林語堂卻執意予以披露。林語堂說:這件事,已經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雖然那筆錢,我們慢慢地還上了,但是,我們永遠記得胡先生對朋友的這份“無聲援助”。

我查了胡適的簡歷,他是在1917年從美國歸來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的,1919年的時候沒有出任行政職務,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擔任北大英文部教授會主任的虛職,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語堂回國後到北大教書,不過是爲了放一個煙霧彈,讓林語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資助的確出自北大官方,而非他個人。胡適知道:林語堂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如果讓其接受自己的資助去美國留學,他內心裏肯定會非常不安;一旦把這種資助說成是官方行爲,林語堂就不會再有什麼顧慮。

善不分形式,只要不損害施善對象的利益和尊嚴就值得我們敬重;但胡適施善時不圖任何虛名,千方百計讓感人的真相隱身,生怕給別人帶來心理困擾,這樣的善無疑抵達了一種更高的境界,稱得上是一種大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