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禪理故事

關於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今天小編爲大家準備了關於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1

不是藝術史家把貝多芬命名爲“樂聖”而讓世人記住了他,而是他的音樂作品被世人反覆欣賞使貝多芬成爲了“樂聖”。貝多芬已經離世180年,是什麼樣的情感力量牽引着後人在他的音樂世界流連忘返?是什麼樣的音樂要素製造的情感漩渦左右着千百萬樂迷在他的聲音海洋上顛連沉浮?

最能引發世人精神共振的,可能正是貝多芬的生命歷程和他的音樂作品所呈現的“受難―抗爭―復活”的情感節奏和精神結構,在這個意義上,貝多芬可能是最有“樂感”的文化巨人。

命運常常佈下苦難的天羅地網來考驗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人,貝多芬的生活軌跡似乎註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斷掙扎。貝多芬出身平民之家,酗酒成性的父親用暴力驅使4歲的他開始修習音樂;他11歲起就輟學,13歲謀到大風琴演奏者的職位幫助父親養家餬口,成爲一名音樂“童工”;17歲那年,他失去了關愛自己的慈母,可謂少年失怙。

他一生無數次戀愛卻總是無功而返,一直未能過上他所渴求的婚姻生活;他終生辛勤工作,卻常常陷於貧困境地。在生命的晚年,貝多芬更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幸:親人和摯友相繼離世,讓他飽嘗孤單的滋味;弟弟死後爲爭奪侄兒的撫養權,與弟媳曠日持久的官司使他心力憔悴;嗜賭成性的侄兒甚至以開槍自殺來回報伯父對他的厚愛,令貝多芬悲傷不已;就在去世前的12天,貧病交加的貝多芬還給朋友寫信,懇求神明免除他生活的窘迫。

對於音樂家貝多芬來說,失聰纔是命運女神送給他的最殘酷的禮物。從26歲開始,貝多芬逐漸失去聽力。倘若他從事的是其他職業,耳聾也許不會太影響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貝多芬是憑着聽覺來創作的音樂家,耳聾至少給他帶去三重巨大的打擊:耳朵日夜轟隆作響使他飽受生理的折磨;失去辨析音律的能力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可怕的影響。

殘疾更讓他走向自卑和自閉的心理困局,他甚至認爲自己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1902年,在失聰痛苦的煎熬中貝多芬產生了自殺的念想,他寫下了留給弟弟們的遺書。是音樂藝術讓貝多芬放棄了輕生的念頭,他不斷勸慰着自己:“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他吶喊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貝多芬把自己這份在苦難中獲得新生的體驗,灌注進隨後着手創作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中。交響曲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以飛揚激越的節奏塑造受難和反抗的英雄形象,力敵千鈞、氣貫長虹;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英雄死了,在悲嘆和沉思中人們擡着他的靈柩緩緩前行;第三樂章“詼諧曲”充滿悠閒自在的情調,爲第四樂章英雄的復活和民衆的狂歡作鋪墊;第四樂章爲“終曲”,它發展了貝多芬1800年的舞曲《普羅米修斯的創造者》中已經動用的旋律。

在這部交響曲裏,貝多芬爲他所禮讚的英雄找到了希臘神話的“原型”。作品歌頌的英雄不是拿破崙(很多人以爲是這樣),而是一切承受苦難、超越苦難而終獲新生的英雄。通過創作《第三交響曲》,貝多芬本人走出死神的誘惑陷阱,有如鳳凰涅磐般奇蹟地“復活”了,因此,傅雷認爲《第三交響曲》“真正的英雄應該是貝多芬自己”。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以及另外許多音樂作品也重現着“受難―復活”的母題,從他的受難英雄音樂羣像那裏,人們依稀看到了耶穌懸垂於十字架上爲世人“贖罪”的身影。與年輕時代有所不同,深處不幸中的晚年貝多芬更爲關注宗教的救贖問題,他曾經在病痛的折磨中默想着“一切的災難都帶來幾分善”的命題;他時常翻閱荷馬史詩《奧德賽》的德文譯本,並在歌頌痛苦的詩句下面劃上一條條的紅線:“我的心靈經歷千錘百煉,不畏痛苦!因爲我忍受的痛苦,早已不計其數。忍受痛苦煎熬而仍能祈求上蒼保佑的人,當能與不朽的神明同樣高貴聖潔。因爲,儘管他們的生命屢遭不幸,沉浸在哀傷之中仍能心中有歡樂。”

貝多芬晚年拖着老病身軀,耗時4年於1824年完成了《D大調莊嚴彌撒曲》的創作,他在談到這部作品時曾說過:“我的目標是不僅在演唱者中,而且在聆聽者中喚醒和永久地澆灌宗教的情感。”《D大調莊嚴彌撒曲》抒寫着人們內心深處對神明的祈求、呼告和讚美,成爲貝多芬作品中最具有宗教力量的作品之一。

《第九交響曲》(合唱)的創作經歷了更爲漫長的7年,它同樣完成於1824年,貝多芬是在自己崇敬的詩人席勒之《歡樂頌》的啓示下寫就這部不朽之作的。貝多芬在第一樂章裏謳歌着人們歷經千難萬阻仍不斷抗爭的偉岸精神,經由發揚踔厲的第二樂章,充滿抒情沉思品格的第三樂章,通向第四樂章對全體民衆參與的盛大狂歡節場面的描寫:“歡樂啊,美麗的神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女。/ 天女啊,我們如醉如狂,/ 踏進你神聖的天府。/ 爲時尚無情分割的一切,/你的魔力又把它們重新連接;/ 只要在你溫柔的羽翼之下,/ 那裏的人們都結成兄弟。”這部交響曲構思宏闊、氣勢磅礴,堪稱是關於人類的起源、演進、發展直至戰勝一切苦難,建成自由、歡樂、美好世界的狂歡史詩。這是對貝多芬1812年創作的《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兩部狂歡節頌歌的推進,它洋溢着古希臘的酒神精神。

雖然經歷了不同時期樂風的變化,但是貝多芬的多數音樂作品都縱貫着統一的意旨:在苦難中不懈地抗爭和追求,獲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如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貝多芬本人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感動着兩百多年來億萬民衆的心靈。貝多芬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絕不僅僅來自於他在近代音樂史上非凡的創造性和影響力,更重要的在於他是近代文明的“範式”性人物,他的音樂和他的人生呈現出了“苦難―掙扎―新生”的人類文明永恆精神結構。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那位反抗天神的意志,爲人類盜取火種而遭天譴的普羅米修斯是人類文明原初時代英雄的“原型”,那麼貝多芬可謂是近代人類生命意志最有啓示意味的文化強者。

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強者:有人恃強力創造豐功而青史留名,有人借時勢成就大業而顯赫一時,有人憑着天賦、智慧給人類帶來豐厚的思想而百世流芳。貝多芬是別一種類型的強者,他雖然“不能征服王國像拿破崙”,但是他可以“征服心靈、感覺和情操”(傅雷語)。

對此,羅曼羅蘭有很獨到的闡釋:“我稱爲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者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在此英勇的隊伍內,我把首席給予堅強而純潔的貝多芬”。

徑直地說,貝多芬的偉大來自他的精神感召力,他是一個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2

貝多芬是個不一般的天才,他雖然一生專注於音樂,但是他的許多事蹟非常觸動人心。貝多芬的悲慘身世讓他的脾氣變得暴躁古怪,但他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的父親從他苦練鋼琴,他並沒有因此痛恨音樂。反而把他的所有精力都用於創作音樂,由於他的天賦和勤奮,他很快得以成名。

少年時期的貝多芬失去了母親,他並沒有陷在對於母親那種溫柔的感情裏無法自拔。不久後父親也去世,他得到了自由的空間。貝多芬的感人事蹟在於他一個人承擔起全家的生計,他的弟弟妹妹們的生活全由他自己一人照顧。貝多芬不得不以喜愛的音樂當做養家的工具,以此供養家人的生活,爲了生計,他只好努力賺錢。

當貝多芬徜徉在音樂的世界,享受音樂帶來的幸福時。他的耳朵出現了問題,在此之後,他的聽力一天天衰退,最終導致了耳聾。耳聾給他帶來打擊非常大,他無法再聽到喜愛的音樂,也沒有辦法再創作音樂。但貝多芬對音樂非常執着,他用骨傳導法來聽聲練習,在耳聾的情況下仍然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

貝多芬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貝多芬的感人事蹟在於一次次戰勝自己,戰勝苦難。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悲慘的幼年,淒涼的少年,窘迫的中年,他都執着於音樂。貝多芬的感人事蹟不止於此,他堅持的一生不是沒有意義的,貝多芬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3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4

一、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局部時間裏,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睦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幹也使老人覺得莫大的快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難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街坊們常常聞聲這個小孩子因爲疲憊和痛苦悲傷而抽咽着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程度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裏。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裏飲酒到深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牀開端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纔算完。爲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紀,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育出來的神童,只管費了良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可以把他的兒子培養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比擬,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寧靜的,有着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博得了家村夫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衆人的讚歎。

二、良師

父親把這個男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裏,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的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稱爲好的,直到他落到宮廷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裏。這是一位令人尊重的音樂老師,友善、受過良好教導的年輕人。這對貝多芬來說切實是一個榮幸。由於雖然波恩城裏有最好的學校——連仁慈的老巴赫都會愉快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學校——然而貝多芬的父親素來也不以爲值得送貝多芬去那裏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裏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錢。年青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明上課是高興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祥,不僅教音樂,而且還教他世界上很多別的事件。爲了付他的膏火,當尼費先生很忙或分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取代老師做風琴師。於是當他剛滿十四歲的時候,他就被任命爲戲院的助理宮廷風琴師和古鋼琴師。那可恨而又可憐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於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如許自得啊!

三、拜訪莫扎特

大概在這個時候,他生平第一次訪問維也納,爲他最崇敬的偶像莫扎特吹奏。莫扎特認爲這個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爲這種場所練過良久的賣弄技能的展品,出於客氣,只好禮貌而冷漠地稱頌他一下。小貝多芬賭氣了,請求莫扎特給他一個主題,而後他在它上面用了那麼多的情感和蠢才加以即興變奏。莫扎特驚奇不已,立刻跑到隔壁房間門口,“留神這位年輕人,”他向裏面一羣正在聚首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的聲音!”

四、貝多芬和海頓

貝多芬終於明確,他在家鄉是不可能有更大進展的,於是決定再到維也納去追求他的幸運。此時莫扎特已經逝世了,但是海頓剛失掉他第一次在倫敦的成功,正處於盛名的頂峯。在經由波恩的時候,海頓已經聽過並且大加讚美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貝多芬決議首先轉向海頓學習。海頓這時早已過了他的青年時期,並且在創作和指揮自己最巨大的作品時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加勤懇。難怪他沒有多少時光和精神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學生們每一堂課只交兩毛錢,他或許感到自己也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訓練稿紙上。於是貝多芬常常發現他的練習中有些未矯正的過錯,他很活力。當那年邁的先生動身到倫敦進行第二次訪問時,貝多芬轉向一位天才較低但很嚴厲的教師學習。後來他經常大聲宣佈他從海頓那裏什麼也沒學到。不外,未幾後,他必定會逐步認爲,如果他沒有從糾正訓練方面得到什麼的話,他卻從海頓那裏取得了靈感,因爲他把他最初的幾首鋼琴奏鳴曲獻給了海頓。而且當海頓爲他的《創世紀》的上演最後一次在臺上露面,被他的幾個傭人扶出去的時候,貝多芬彎下腰來親熱地吻了這位虛弱的白叟。

五、剛愎自用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裏的寵兒,他情願在自己的住所,可能隨己意進進出出、起牀、穿衣和吃貨色。他愛好依照本人的興致爲房間裏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爲了空氣流暢和看清窗外的風物,他竟特地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產生瓜葛,總是一直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熱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滲透到樓下的房間——咱們能夠設想那房主跟其餘房客的情感會怎麼!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至他甚至不願費心把鋼琴的腿支上,羅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因爲他每次租新居時必需簽訂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爲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略就是爲什麼他固然掙了不少錢,可老是不多少積蓄的起因吧!

六、失聰

當他逼真地感到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簡直失望了。人生彷彿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蜜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曉得他的不幸。他廢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斯愛好的歡樂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爲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所有音樂,“我要扼住運氣的喉嚨!”興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部署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示最深入的思維的一種語言。

七、貝多芬和他的朋友們

沒有一個音樂家象他那樣,在畢生中有那麼多的勝利和那麼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們是善良而虔誠的,但是他的該咒罵的耳聾把他同他們隔離開了。甚至他的助聽器也往往使他掃興,因而他和他們堅持接觸的獨一方式就是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會話本”和鉛筆。他看見他們相互談話,認爲他們總是念叨他,說他的壞話,詭計害他。有一天他這樣寫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條卑劣的狗,一個不誠實的傢伙!”第二天,當他發現自己的懷疑是錯的而他的朋友是真摯的時候,他又寫了另外一個便條:“敬愛的友人,你是一個老實的人,你是對的。我當初清楚了。所以今天下戰書來我這裏,接收你的貝多芬的愛吧。”而他的朋友們——他們是多麼好的人啊——總是諒解他那粗魯的吵嘴,並且和他相伴到最後。他的家庭生涯從頭至尾都是悲慘的:他從來也沒有結過婚。當他頭一次到維也納的時候,他向一個從他自己故鄉來的歌頌家瑪格戴林娜·威爾曼(Magdalene 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絕了,因爲貝多芬“太醜了”。從那當前,他曾先後愛上過好多少位貴族女子——有着可惡的名字的可恨的女子——他用音樂向她們傾訴,但她們接受了他的音樂,而謝絕了他的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