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禪理故事

26歲中藥師已有老中醫水平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一般說到中醫嘛,大家都會說越來越吃相,因爲年紀越大,閱歷豐富了,抓藥才抓得準。

但是在新疆烏魯木齊,有一位年近26歲的80後中醫藥師,卻已經有老中醫的水平。

丁偉,26歲,2009年畢業於新疆醫科大學中藥學專業,也是在那一年,他成爲自治區中醫醫院中藥調劑室裏43名中藥師裏的一員。中藥調劑 室裏的中藥材,有十幾大類共600多種,其中,光常用藥就350多種。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中藥材,僅記下名字就已經很讓人頭疼,而丁偉和他的同事們,不僅 要把所有藥材名字爛熟於心,更是要用手一摸,鼻子一聞,就能準確說出名字。



鼻子一聞,就能說出是哪種中草藥;抽屜一開,就取出患者所需的中草藥;用手一抓,處方上所需的中草藥分量不多不少……12月17日,在新疆中醫醫院門診中藥調劑室,記者親眼目睹了中藥師練就的一番好身手。

26歲中藥師已有老中醫水平

中藥調劑室位於醫院門診樓一樓,推開門,一股藥香撲鼻而來,一色烏木銅柄的藥箱將400平方米的藥房佔得滿滿當當,數千個“藥鬥”上標註着各種藥名:仙茅、麥冬、赤芍……

藥櫃前方,28名中藥師手中拿着小桿秤,不停地往返於操作檯與“藥鬥”間,熟練地拉開抽屜取藥、稱藥、包裝,只看到手在空中翻飛,動作嫺熟自如。看見短缺的藥材,還會隨時提醒藥工補上。

“人蔘是用根製藥,金銀花是用花製藥,防風有揮發油樣香氣……”丁偉告訴記者,有許多中草藥從外表上看很相像,但它們的功用卻相差很大,如果中藥師在識別時粗枝大葉,就很容易把它們搞錯,這樣,病人用了之後非但治不好病,還可能起到反作用。

從接過一張處方,到抓出一劑中藥,需要多長時間?丁偉給記者的答案是:“1分鐘左右。”

“僅12月11日,調劑室就接到2226張方子。”中藥調劑室負責人李偉介紹,算上週末,醫院門診患者抓藥平均達到1200人次/天,多時 達到1680人次/天,加上病房400人次/天,中藥調劑室每天出藥量在13000~20000劑,約合3.5噸中草藥。“一樣的重量,塊狀藥材只有一小 塊,草類的就要一大把。這麼多的中草藥,就是幾克幾克地從他們手上出去的。”

配角

“抓藥工作看似簡單,其中的技術含量和付出的汗水,只有我們自己才明白。”丁偉介紹,上崗前,每位中藥師要經歷兩三個的月專業培訓,真正獨 立調劑也是一年以後。中藥師不但要把醫生處方上的藥味調劑清楚,還要對處方中的藥量和配伍進行把關,藥劑量多少,哪些中藥不能相配伍,都必須清楚。

中藥師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個小時以上,每天兩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反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爲減少患者等待時間,他們的午飯要麼提前,要麼推後,全是從外面“叫飯”,在休息區20分鐘輪流吃完。

中藥師的工作,既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31歲的陳浩,至今已有五年的中藥師從業經歷。剛剛過去的11月,他個人的出藥量達到13000多 劑,是28名中藥師中出藥量最多的。平均下來,每天從他手上出去的中藥有600多劑,忙時達到700多劑。經過他手抓出的每劑中藥,重量誤差不會超過2 克。

“只要一上班,我們幾乎都在行走抓藥,雖然足不出戶,可一天下來,相當於走了20公里的路。回到家,根本不想動。”丁偉的這種說法,得到了印證。

除了累,中藥調劑室的中藥師還要承受中草藥帶來的粉塵污染。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採訪本上很快落了一層灰。

“冬天還好,出汗少些。夏天穿的白大褂,粉塵和着汗水,一天就黑了。”陳浩說,這些自己倒不怕,就怕夏天犯鼻炎。

採訪過程中,記者一直站在操作檯前,雖然沒有跟着他們走動,卻已經感到腿腳發軟。但四處走動抓藥的丁偉、陳浩和同事們卻渾然不覺,仍敏捷迅速地穿梭在各個“藥鬥”前。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我們就是站在醫生背後的配角,是幕後工作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