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胡適個人生平簡介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胡適個人生平簡介

胡適個人生平簡介

胡適

胡適個人生平簡介

(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 [1] 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爲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爲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一個多面的胡適

胡適跌宕起伏的一生,“橫看成嶺側成峯”,爲家事忙,爲情事忙,也爲國事忙,始終在歲月的年輪中旋轉。作爲性情中人,胡適寬大爲懷;作爲書生大使,胡適酷愛自由。寬容與自由是胡適生命中的兩大主旋律,貫穿終生,造就了一個多面的胡適,如一面多棱鏡矗立在世人面前。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更多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提倡的白話文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還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陶,是二十世紀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思想家。

一生最糾結的未遂夢想

更多胡適先後參與創辦過《新月》、《獨立評論》、《自由中國》等同人刊物,卻始終沒有解決好相對獨立的資本動作與相對獨立的言論立場的兩難悖論。辦一個像美國的《新共和》那樣貨真價實的同人刊物,也就成了胡適一生當中最爲糾結的未遂夢想。

早年

求學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12月17日未時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胡適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胡適是父親胡傳和第三任妻子馮順弟的兒子,胡適出生時父親胡傳已經50歲。1893年,隨母親馮順弟前往臺灣其父胡傳任所。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母親離開臺灣返回上海,後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績溪縣上莊村,進家塾讀書。其父胡傳病逝於廈門。1904年(光緒三十年),與江冬秀訂婚,從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小學堂。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進澄衷學堂。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考取中國公學。1908年(光緒三十三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1910年(宣統二年),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約翰·杜威。

大展宏圖

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同年,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1919年,接辦《每週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挑起問題與主義論戰。1920年,離開《新青年》,在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年輕時的胡適。1921年,作《杜威先生與中國》。1922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週報》。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

人權鬥士

1929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纔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 1930年,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爲《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並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爲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學術成就

首先,胡適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總結。他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了他的“中國文藝復興”的範疇之內,並發表了《說儒》,這不但是胡適治學的巔峯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適將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爲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他的論斷承載了日後的許多成果與成就。胡適哲學思想不在於胡適提出的學術觀點的本身胡適,而是在於他在思想史上的開創性及其深遠的影響。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適。正是胡適於1919年2月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歷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觀念標準、規範和通則,成爲一次範式性的變革。這一變革確實起了典範的意義和前驅的作用,它不僅給當時學術界以破舊創新的空前衝擊,影響了一批學人如梁啓超、顧頡剛、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後的八十餘年的風風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爲人們所肯定。

其次,胡適對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他爲實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換所做出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自胡適開創之後,又有一批哲學家如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金嶽霖和馮契等人不斷的在哲學思想上的精進,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征程,而且顯示了胡適在中國傳統哲學現代的轉換中所作的開創之功。因爲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換,是在胡適的勇於創新精神的燭照下不斷向前推進的。

文學成就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其後陳獨秀高張“文學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爲文學革命的領軍人物。在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革命中,胡適堪稱開路的先鋒,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譽爲“中國文化革命之父”。

胡適所發起的文學革命,包括詩歌、戲劇、小說幾個方面。詩歌胡適出版了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 他在語言、形式、詩體、風格等方面展開了自己的白話詩嘗試。這是一場聲勢並不顯赫、但卻十分深刻且與前代“詩界革命”有着本質區別的詩歌革新。 正是以胡適這些“溝通新舊兩個藝術時代橋樑”的前“五四”白話詩爲標誌,中國詩歌結束了其幾千年來在古典形態裏的發展變化,初步確立了中國詩歌新的藝術形態,轉換了中國詩歌古典與現代的題型,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新詩紀元”。經過幾十年的演進,漢語抒情詩的本文結構形態發生了整體銳變,而這一切就始於胡適的《嘗試集》。 戲劇戲劇方面,不僅與羅家倫合譯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創作了戲劇《終身大事》。胡適的戲劇翻譯和創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譯使胡適吸取了外國戲劇的養分並創造出中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話劇。小說小說方面,雖沒有創作,卻翻譯了一些西方短1917年新文化運動期間的胡適篇小說。他在《短篇小說》“譯者自序”中說:“我是極想提倡短篇小說的一個人,可惜我不能創作,只能介紹幾篇名著給後來的新文人作參考的資料。”胡適後來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指出,《文學改良芻議》主要着重於破壞,從建設的角度講,文學革命需要注重的兩點,其一便是方法,而這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包括西方短篇小說的翻譯。在胡適看來,“小說之宗旨有二:一以娛人,一以淑世。無論娛人淑世,小說之法不出兩端:一在狀物寫生,一在佈局敘事,吾國小說蓋以狀物寫生勝,西方小說則兼二者之勝。今當以西方之結構,補吾之不足。”學者鄒新明認爲,胡適留美期間對西方短篇小說的閱讀和翻譯,是其文學革命主張與實踐的重要源泉。 此外,胡適還在文學理論上作出貢獻,寫就了中國第一部具有現代學術風格的文學史專著《白話文學史》。

教育成就

胡適曾執教高校,高徒中包括牟宗三、羅爾綱、顧頡剛、俞平伯、傅斯年等。 其中顧頡剛還表示他的整套治學方法是看胡適《水滸傳考證》一文看來的。此外,胡適還注意幫助同儕、提攜後進。林語堂在其留學期間,清政府取消對留學生資助,林語堂靠着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三十年代,胡適獨具慧眼,提拔、任命、幫助梁實秋完成了日後號稱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績之一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陳之藩與胡適爲忘年之交,赴美留學得到胡適贊助。致胡適信件收入《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季羨林雖不是胡適的學生,但歸國初期也受到胡適提拔。

思想主張

政治理論胡適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實現。他反對暴力革命,堅持漸進的改革。他從“五四”時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臺灣領導《自由中國》。他的自由主義的友人(丁文江、蔣廷黻、吳景超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獨立評論》時期都一度發生了動搖,主張“專制”是“建國”的有效方法,“建國”成功以後再建立民主不遲。在爭論中胡適不肯退讓,他堅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個穩定的現代國家。“專制”——即使是“開明專制”——最後一定弄到強大的政府不受監督和制裁的地步。胡適的貢獻在於“創造了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他之開拓公共輿論的空間也就是對於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種實踐。他全力倡導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爲了爭取人民有批評執政黨及政府的合法權利。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臺後,雷震爲了宣揚民主自由而創辦《自由中國》雜誌,請胡適擔任發行人。《自由中國》雜誌連續出版了10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最重要的言論刊物,是傳播民主思想的堡壘。雜誌的後期轉向了反對國民黨的高壓統治,社長雷震以雜誌發聲,籌備成立反對黨參政,終於因此而惹禍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誣陷入獄(雷震事件)。 但自由中國推行胡適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影響到後來臺灣的黨外運動與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是臺灣民主運動的播種者。

總體評價

青年時期的胡適胡適是上個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他的影響,雖然也有消極的負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進步的。這是因爲他畢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義。正是這樣的思想幫助許多青年樹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思維方式,成爲具有民主和科學素養的人。可以說,對於“五四”後中國民主力量的成長,胡適功不可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