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林語堂有沒有因爲喜歡蘇軾而貶低王安石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林語堂有沒有因爲喜歡蘇軾而貶低王安石

林語堂有沒有因爲喜歡蘇軾而貶低王安石

林語堂跟王安石肯定沒有仇沒有怨。導致北宋滅亡的,恰恰不是革新黨“王安石”,是保守黨“司馬光”。我不評判林語堂的人品如何,僅就事論事。林語堂寫《蘇東坡傳》貶低王安石很正常,因爲蘇東坡是保守派,而王安石是改革派,兩人在政治立場上完全是對立的。問題是,林語堂似乎非常推崇蘇洵對王安石的看法,而蘇洵更是作《辨姦論》對王安石進行了強烈抨擊,而林語堂顯然認爲蘇洵的說法是對的。

林語堂有沒有因爲喜歡蘇軾而貶低王安石

都說民國出了一大批國學大師,其中就包括“林語堂”。民國時期,所謂的一大批“國學大師”,嚴格地來說都是“西學大師”。這批人,有的很小就去國外留學,有的成年後去國外留學,很多人去過好幾個國家,在西方學習了很多東西。這一批人,對西方文化相當瞭解,而對中國文化了解並不深。

民國時期的所謂大師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比如,魯迅把中國落後捱打的責任,全部歸咎到中國傳統文化,魯迅曾說過很極端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陳寅恪等人,也都發表過一些奇談怪論。

究其原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人們開始從人種、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尋找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新文化運動”,首當其衝就是砸爛“孔家店”,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民國時期的一批留過洋的所謂“大師們”,他們對西方的瞭解遠比中國更瞭解,他們爲中國傳播先進科學思想,真的是“功不可沒”。

但是像林語堂們少小就留洋,年輕的時候對中國傳統文化並不太瞭解,到了中年以後再回頭研究“國學”的時候,“西化”的思想加上“有色眼鏡”看歷史,一切以西方的標準爲標準,他們這批人不能正常的看待“國學”,語出驚人和研究成果怪誕不經,那是必然的結果。

林語堂50歲以後,於1947年寫成《蘇東坡傳》,說實話林語堂的研究成果不敢恭維,他對中國歷史的瞭解,不是膚淺的問題,而是純粹的“混血文化”,他對王安石的指責,是非常不明智和膚淺的,而他對蘇東坡的吹捧,也有點過頭了。

北宋軟弱的原因,在開國皇帝趙匡胤身上,重文輕武導致北宋對外戰爭中,總是“小勝而大敗”,1004年,宋對遼的“澶淵之盟”,1044年的慶曆合議,北宋每年送給遼和西夏銀30萬兩,絹25萬匹(摺合白銀150萬兩)。這兩項歲貢成爲北宋沉重的經濟負擔。

到了神宗時期,北宋的經濟已經接近破產,這才催生了“王安石變法”。新法儘管不太完善,在實施過程中也有點問題,但是,王安石變法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神宗死後,以司馬光爲代表的“舊黨”,徹底廢除了新法,北宋徹底失去了最後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北宋的經濟到徽宗時期,也就徹底的崩潰了。

王安石死後,蘇東坡等人也認識到司馬光廢除新法的弊端,蘇東坡就和司馬光決裂了,但是,蘇東坡也是迴天無術了。蘇東坡從京官貶爲地方官,在惠州、瓊州(海南)爲別駕時,朝廷共欠蘇東坡奉銀600多兩銀子。可以想見的是,作爲地委書記、副書記的工資,都拖欠成這個程度,實際上北宋經濟已經徹底破產。

北宋亡於司馬光廢除王安石“新法”,廢除新法後北宋財政破產,財政破產後必然橫徵暴斂。梁山泊的“下湖稅”,直接導致漁民和官兵的對抗,拖欠餉銀造成部分官兵反叛,橫行河朔、數萬官軍不敢擋的“宋江起義”爆發了。宋徽宗在江南搜刮“花石綱”,催生了“方臘起義”。數年後,僅僅七萬金兵,就攻破東京汴梁,徽欽二宗都做了俘虜,北宋滅亡了。

說實在的,民國時期的留過洋的所謂“國學大師”,都是混血型的專家,他們對西洋文化的瞭解,遠遠的多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因此,林語堂、魯迅、陳寅恪們,纔會語出驚人,故作“大師”之狀。這些全盤西化的“大師們”,把他們稱爲“西化大師”更恰當,張大千毀掉的敦煌壁畫,比他創作的“國畫”,值錢的太多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