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孔繁森的勵志故事

本文已影響 4.63K人 

導語:孔繁森,山東聊城人。歷時十年,兩次進藏,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座右銘:“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時至今日,孔繁森一心爲公、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蹟已是家喻戶曉。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孔繁森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孔繁森的勵志故事

孔繁森,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東聊城人。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原書記、政協原主席。1979年開始,他兩次進藏工作,勤政爲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結束後,被任命爲阿里地委書記。爲了摸清情況,探索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羣衆結下了深厚友誼,被稱爲“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他的英雄事蹟和崇高精神,激勵和影響着廣大中華兒女投身改革開放事業,自發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去幹事創業。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被追授“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稱號。

報名援藏

1961年,17歲的孔繁森光榮參軍,在部隊連年被評爲“五好戰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他從部隊復員後,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爲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羣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二次援藏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爲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爲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爲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羣衆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羣衆解決飲水問題;瞭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藥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羣衆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藥、打針,直到小藥箱空了爲止。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爲人民服務。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了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收養孤兒後,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爲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鮮血蘊含着孔繁森對藏族孤兒深深的愛。

主政阿里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爲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爲“世界屋脊的屋脊”。這裏地廣人稀,常年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7級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以身殉職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爲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臺階的規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工夫。爲此,他曾率領相關單位,親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進行邊境貿易考察。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繁森精神

孔繁森作爲建國以來重大典型,被譽爲“九十年代的雷鋒”“新時期的焦裕祿”“領導幹部的楷模”“民族團結的典範”。他用真摯的愛民之情,赤誠的爲民之心,強烈的富民之願,譜寫了具有最樸素的普世價值和人文情懷,閃爍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們從普世價值的角度認識和傳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導愛人、幫人、關心人的人生價值觀,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與進步大有裨益。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95年7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在山東聊城建孔繁森紀念館,1995年9月10日正式開館接待觀衆。

《孔繁森》一文已被蘇教版語文書收錄爲課文。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在孔繁森的家鄉——山東省聊城市建起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在參觀大廳顯眼的位置,玻璃櫥窗裏陳列着一個小藥箱,爲參觀者打開了塵封的記憶……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小藥箱就是孔繁森同志去西藏……”我們來到紀念館時,講解員正在介紹小藥箱:棕色的皮質外衣、箱體印着一個紅十字,聽講解員介紹,這樣看似平凡的物件卻是國家一級文物,背後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孔繁森在西藏期間每次下鄉之前都會自己花上二三百塊錢買好藥裝滿這個藥箱,就這樣一路工作、一路看病發藥……”這樣一隻小藥箱見證了孔繁森在西藏鄉下行醫發藥、治病救人的故事。

孔繁森分別在1979年、1988年兩次進藏,拉薩、阿里等地區都曾留下他的足跡:到任不到4個月跑遍拉薩所有公辦小學和一半以上村辦小學、任職期三分之一時間蹲點阿里鄉下、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送醫送藥……聽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的人講,孔繁森的醫藥知識是在濟南軍區總醫院學習到的,到孔繁森任職過的西藏地市,不難找到他行醫送藥時在人們的心中留下的印記。丹增旺扎是一名藏醫,他至今時常感懷孔繁森提着小藥箱幫助他一起治病救人的場景:“他給老百姓治病,完全是出於公心,替別人着想沒有一點私心,一心一意想着百姓。”

崔建勇是當時孔繁森的祕書,他回憶起孔繁森救助一個70多歲藏族老太太的故事:“當時一個老太太倒在地上,他就打開藥箱,先拿出聽診器,問了情況後知道老太太可能是被濃痰卡住了,他就把聽診器的軟管取下來,插到老人喉嚨裏把痰吸出來了,老人就活過來了,當時身邊所有人都給他鼓掌。”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奮戰在抗震一線,還領養了三個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生活清苦又不願意給組織找麻煩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到當時的西藏軍區總醫院三次獻血900毫升領到營養費900元用於孩子們上學和改善生活。時任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技師劉業香事後回憶起孔繁森獻血的場景:“當時來獻血的時候用了一個藏族的名字。我就問他你在哪裏工作?他說在阿里。我說阿里這麼艱苦,獻血還是對身體有一點點影響的。他說養了幾個藏族小孩,家庭比較困難。”就是在孔繁森去世後,他的妻子王慶芝仍然關心着孩子們的成長,這是對孔繁森愛的延續。

1994年11月,孔繁森帶領黨政考察團赴新疆考察期間,所乘坐的車輛發生車禍。當地軍民第一時間接力搶救,但最終沒能留住他的生命。孔繁森同志遇難後,阿里地委在清理遺物時發現,除了一個袖珍收音機,他身上僅剩8塊6毛錢——這就是一個地委書記在藏十年,留下的全部家當。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對孔繁森同志一心爲公、無私奉獻精神的傳承是對他最好的紀念。從去年開始,來自孔繁森家鄉的聊城市人民醫院和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就組織了義診隊伍踏上雪域高原,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跡,行程11500公里,爲654名藏區同胞進行了健康查體和義診。聊城市人民醫院黨委辦公室主任路慶良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將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腳步再出發,將義診繼續下去。“我們進藏不僅僅是給藏區同胞義診,更重要的是把孔繁森同志一心爲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弘揚、傳承。”

孔繁森,1944年7月生,山東聊城人,生前兩次進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爲阿里地委書記,工作期間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羣衆結下了深厚情誼。

長期在阿里地區工作的唐文明,對當年的一個場景仍然記憶猶新:寒冬時節,下鄉途中,孔繁森看見路邊有一個帳篷,走進後發現,一個單身母親在裏面撫養着4個孩子。孔繁森掏出身上僅有的80多元錢,留給了這個母親,臨走前還把大衣脫下給一個孩子穿上。

“孔書記當時就對我們講,如果老百姓繼續這樣生活下去,我們上對不起天,下對不起地,中間對不起老百姓。”唐文明說。

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區,氣候惡劣,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之一。長期貧窮的局面,致使當地衛生條件比較落後,醫療人員短缺。粗通醫術的孔繁森,每次下鄉都要提前買好藥,裝在隨身攜帶的小藥箱裏,隨時爲羣衆看病送藥。

一次下鄉,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發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聽診器的膠管伸進老人喉嚨,將濃痰一口口吸出來,隨後運用早年在部隊當兵學過的醫術,給老人打針服藥,直至病情好轉。

沒有人知道,他幫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記得,對於農牧區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工作期間,他幾乎沒有給家人寄過錢,工資絕大部分用在了補貼困難藏族羣衆身上。

爲了真正改變當地貧窮落後面貌,孔繁森認真學習中央精神,把國外高原地區開發和其他省市現代化建設經驗與自己的調查研究相結合,爲阿里地區的發展描繪藍圖,其中一項就是要努力搞活當地邊貿市場。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邊貿事宜,途中因車禍不幸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身上的遺物只有兩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最喜愛的那句話:“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孔繁森離開20多年了,當地幹部羣衆仍然忘不了他。孔繁森小學副校長強巴次仁說:“他的故事被寫成了歌曲,很多不懂漢語的藏族老百姓都會唱。”

“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這首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詩句,是長期默默無聞、堅守高原的黨員幹部羣像的真實寫照。

一個爲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三個幼小的孩子和體弱多病的妻子都讓他牽腸掛肚。可是孔繁森想着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總要有人去,於是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期待能爲藏族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崗巴工作三年,全縣的鄉村、牧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與當地的藏族人民也培養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爲了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將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了里氏6.5級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組在羊日崗鄉地震廢墟上發現了三個失去父母的孤兒,他們是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他向鄉幹部提出撫養要求,並把孩子帶回拉薩。看到他實在忙不過來,另一個藏族幹部收養了大一點的曲尼。上個世紀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資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領的補貼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裏收養了孤兒,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從沒向組織上伸過手。每月發工資都是先拿出三個信封,分出曲印、貢桑的(他收養的孤兒),兩個孤寡老人的,然後纔是自己的生活費。援藏十年,孔繁森總是把自己的錢用來接濟別人,搭上工資還不夠,甚至把家屬在農村賣棉花、賣糧食的錢,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剛過半個月,工資就已經所剩無幾,有時連向食堂交伙食費的錢都不夠,自己經常白飯就榨菜,開水泡方便麪。花七十六塊錢買的西裝,從內地穿到西藏,始終捨不得丟。時任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將軍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塊香皂。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館長高杉在採訪中談到,孔繁森的事蹟中最讓他感動的是,爲了撫養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曲印和貢桑,孔繁森前後三次賣血900毫升:“從孔繁森紀念館陳列的三張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採血登記表可以看出,時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在這一年的二月、六月、十一月,先後三次獻血並領取900元營養費。孔繁森在濟南軍區總醫院專門學過醫療技術,他清楚在高原缺氧環境中獻血,對於年近半百、患有多種高原病的他來說,是件多麼危險的事情。他有着怎樣健康的體質保證他一年內三次獻血?有着怎樣艱難的經濟狀況需要他一年內三次獻血?要不是孔繁森殉職後,西藏軍區總醫院提供的證明,誰也不會相信,這三張採血登記表背後隱藏着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1979年,爲支援西部發展,國家需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復員後時任山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他以“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自勉,第一次赴西藏工作。

進藏後,35歲的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西藏工作,“在路上”成爲孔繁森的生活關鍵詞。在崗巴工作3年,他學會了騎馬、吃糌粑,與當地民衆共飲酥油茶。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一本工作手冊手寫的字跡密密麻麻,成爲他工作中的“活字典”。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同年秋天,已經44歲的孔繁森準備第二次進藏工作。這一次,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僅4個月,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致力於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完善發展;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羣衆解決飲水問題;農牧民缺醫少藥,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自費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工作之餘就給羣衆看診發藥,直到小藥箱空了爲止。

在當地,“會看病的大本布啦(幹部)”成爲孔繁森的另一個名字。

1992年,四年援藏期滿,去留的抉擇間,孔繁森再次服從了組織安排,到被稱爲“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就任地委書記。就任後,全地區106個鄉他走了98個。

1992年,西藏發生地震。救災過程中,孔繁森收養了三個藏族孤兒,這讓他經濟上更加拮据。1993年,49歲的孔繁森先後3次以洛珠的名字獻血900毫升,他將營養費900元用於藏族孤兒的生活補貼和轉學費用。

曾經的同事回憶,他總是見不得老百姓受苦,只要遇到困難人家,他就把自己隨身攜帶的錢全數送出,然而妻子前來看望他時,往返的路費都需要借錢籌措。

2017年4月,央視推出報道《與親書·孔繁森給女兒的三封信》。往來的書信間,摹畫出一位父親在家人與人民之間的選擇:“爸爸快50歲了,我要在今後的歲月,加倍多做點兒工作,給人民給社會多留點東西。玲玲,爸爸想你,想全家人,沒辦法,還是工作第一。”(節選自1993年12月2日,孔繁森給孔玲的信)

1994年初,一場50年不遇的特大暴風雪席捲了西藏阿里高原。時任阿里地委書記的孔繁森立即組織工作組奔赴災區救濟災民。因爲救災及時,這場雪災沒有造成一個藏族羣衆因災身亡,成爲阿里歷史上的奇蹟。

1994年,阿里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調研走訪行程9萬餘公里......這一串數字,成爲一位共產黨員幹部夙夜在公的真實寫照。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務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8塊6毛錢、一箇舊收音機和四張寫有“關於阿里發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的稿紙,就是他的全部遺產。在他的葬禮上,有這樣一副輓聯——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孔繁森犧牲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也題詞“學習孔繁森同志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2009年9月14日,孔繁森被評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25日,孔繁森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榮譽紛至沓來,藝術創作將其故事傳揚,有人評價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僕”,在孔繁森的家鄉山東聊城,人們亦爲他修建起了紀念館。在他不幸犧牲時,拉薩的羣衆說,西藏和平解放40多年來,逝世後最讓人難過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班禪大師,另一個就是孔繁森。

對於共產黨員孔繁森而言,這也許是最令其欣慰的讚美與褒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