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哲理故事

兒童科學小故事精選四篇

本文已影響 7.36K人 

兒童科學小故事精選四篇

兒童科學小故事精選四篇

導語: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華羅庚。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四篇兒童科學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兒童科學小故事精選四篇

一、《爲什麼向日葵會朝向太陽生長》

要看處於什麼生長階段。像工具書那樣籠統地說向日葵“常朝着太陽”,是不準確的。

向日葵從發芽到花盤盛開之前這一段時間,的確是向日的,其葉子和花盤在白天追隨太陽從東轉向西,不過並非即時的跟隨,植物學家測量過,其花盤的指向落後太陽大約12度,即48分鐘。太陽下山後,向日葵的花盤又慢慢往回擺,在大約凌晨3點時,又朝向東方等待太陽升起。

在陽光的照射下,生長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細胞拉長,從而慢慢地向太陽轉動。在太陽落山後,生長素重新分佈,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轉回起始位置,也就是東方。

但是,花盤一旦盛開後,就不再向日轉動,而是固定朝向東方了。爲什麼最後要面向東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這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對向日葵的繁衍有益處。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溫,如果溫度高於30攝氏度,就會被灼傷,因此固定朝向東方,可以避免正午陽光的直射,減少輻射量。但是,花盤一大早就受陽光照射,卻有助於烘乾在夜晚時凝聚的露水,減少受黴菌侵襲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陽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盤成了溫暖的小窩,能吸引昆蟲在那裏停留幫助傳粉。

二、《比鋼鐵還硬的書》

你也許沒有想到有一種比鋼鐵還硬的樹吧?這種樹叫鐵樺。子彈打在這種木頭上,就像打在厚鋼板上一樣。

這種珍貴的樹木,高約20米,樹幹直徑約70釐米,壽命約300~350年,樹皮呈暗紅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佈着白色斑點,樹葉呈橢圓形。它主要分佈在朝鮮南部和朝鮮與中國接壤地區,前蘇聯南部海濱一帶也有一些。

鐵樺樹的木材堅硬無比,比橡樹硬三倍,比普通的鋼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們把它用作金屬的代用品。前蘇聯曾經用鐵樺樹製造滾球、軸承,用在快艇上。鐵樺樹還有一些奇妙的特性,由於它的質地極爲細密,所以一放到水裏就會下沉。即使把它長期浸泡在水裏,它的內部仍能保持乾燥。

三、《鉛筆的歷史》

鉛筆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那時的鉛筆很簡陋(lòu),只不過是金屬套裏夾着的一根鉛棒,甚至是鉛塊,倒真是名副其實的“鉛”筆。而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是用石墨和黏(nián)土製成的,裏面並不含鉛。

現代鉛筆誕生於16世紀的英國。1564年,有人在巴羅代爾發現了一種名叫石墨的黑色礦物。石墨能像鉛一樣在紙上留下痕跡,而且比鉛的痕跡要黑得多,因此,人們稱石墨爲“黑鉛”。巴羅代爾一帶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做記號。後來,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於寫字、繪畫。不久,英王喬治二世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歸皇室所有,把它定爲皇家的專用品。

不過,石墨條也有它的缺點:容易弄髒手,還容易折斷[]。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用石墨粉同硫磺(liú huánɡ)、松香等混合起來,製成條,這比純石墨條的韌(rèn)性大得多,也不大容易弄髒手。18世紀末時,只有英、德兩國能夠生產鉛筆。

後來,法國也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了石墨礦,但礦的質量不高,儲(chǔ)量也少。法國科學家孔德便在石墨中摻(chān)入黏土,放進窯(yáo)裏燒製,製成了既好用又耐用的鉛筆芯(xīn)。石墨中摻入的黏土的比例不同,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我們常看到鉛筆頭上標着B、HB一類的字母,表示的就是鉛筆芯的硬度和顏色深淺。B表示黑度,H表示硬度,所以,HB就是軟硬和顏色深淺都適中的鉛筆芯,適合寫字。

四、《給地球鑽個洞》

北歐格陵蘭島的世界之窗公園,遊客們可以做一次刺激的“地心旅行”:乘上地心探險船,穿過黑暗的千米隧道進入奇異的地心世界。在這裏,遊客們可以看到精靈奇異的蝙蝠、熱浪襲人的地下熔岩、黑暗中突然出現的鋼鋸森林,最後墜入地心世界的荒蕪極地———死亡泥沼。泥沼慢慢上升把探險船吞沒,遊客們在驚叫中完成這次地心探險……

地心真的如此可怕嗎?它埋藏着什麼祕密?

其實,地心一直是人類不懈探索的對象。人類雖然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分爲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但是,地心蘊藏着什麼一直是個謎。科學家發現地球的表層深處不僅蘊藏着豐富的寶藏,而且有更多不爲人知的祕密。地下深層的岩石忠實地記錄了這個星球滄海桑田的變化,埋藏着大地運動、生命起源、資源礦藏的全部祕密,讓這些沉默的石頭自己“開口說話”,是一代代地質學家的夢想。

在地心安上“眼睛”

西瓜熟不熟,開個口子一看便知。地球這個“瓜兒”太大了,總不能把它剖成兩半吧。

科學家想到了好辦法。把作爲“眼睛”的儀器送到地心深處,去觀察和直接獲取第一手地下數據和信息。通過安在地心的“眼睛”,人們可以瞭解到大陸的板塊運動,地震、火山過程,生命演化等一系列的地球科學問題。

要把“眼睛”安到地心,必須穿透堅硬無比的地殼和地幔層,鑽出一條通往地心的隧道。地球的直徑大約爲6400千米,也就是說這條隧道至少要挖3200千米才能到達地心。如何穿透堅硬的岩層,並抵抗住地心高達4000℃的高溫呢?是世界各國地心計劃研究都必須面臨的難題。

中國的“入地”計劃

美國科學家史蒂文森教授曾提出一個“入地”計劃:先挖一個大約300米深的“井”,它的橫截面積只有1平方米。然後,在這個“井”裏注入10萬噸融化的鐵水,鐵水的重力將對“井”下方的岩石產生巨大的壓強,從而自動開鑿成一條通往地心的“隧道”。

史蒂文森的計劃有點像科幻故事,但真正的科學鑽探在世界上已實施30年,已有13個國家打了近100口深淺不一的科學探測鑽孔。科學鑽探是一項投資巨大的科學工程,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實力與地學水平。

2001年8月4日,我國啓動“地心工程”,科學家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打下了中國大陸科鑽第一井,並在“井”邊建起一個研究所。中國有了自己的“伸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現在,這口“井”已深入地下3600米,獲取了許多寶貴的科研資料。同時,我國還計劃2010年前在青藏高原上打一口10000米的超深井。科學家說,這可是地下“航天”呢,跟製造載人航天飛船一樣重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