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哲理故事

名人勵志小故事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導語:沒有雄心壯志的人,他們的生活缺乏偉大的動力,自然不能盼望他們會有傑出的成就。——華羅庚 今天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名人勵志小故事精選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人勵志小故事精選5篇

2022年4月16日10:00左右,“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內成功着陸。10:50左右,第一位宇航員順利出艙,面對鏡頭,他微笑着說道:“我現在感覺非常良好。向祖國和人民報告:我們非常圓滿地完成了神十三飛行任務……”

這位宇航員就是翟志剛,這是他第二次飛天。

老翟家的兒子

翟志剛於1966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龍江縣的一個小村莊,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三個姐姐。翟志剛是老翟家的小兒子,母親生他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了。一直以來,他們家的條件都不是很好。最初父親還健在的時候,生活還勉強維持得下去。後來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支撐起了這個家。

不管生活再苦再難,在翟志剛母親的心中都一直都堅持着一個信念,在讀書上任何一個孩子都不能落下,一定要把所有的孩子都供出來。母親雖然目不識丁,但是在他們那個貧困的小山村能有這樣的思想,真是相當難得的。每天,爲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靠賣炒瓜子供孩子們讀完了小學、初中。

翟志剛看着母親年紀這麼大,還要每天起早貪黑地爲了他們討生計,心疼母親,就萌生了輟學回家幫母親幹活的想法。翟志剛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媽,無論如何我都不上這個學了。”沒想到母親一聽就發了很大的火:“媽不識字,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但認準一個理,你必須唸書!”見母親態度這麼強硬,翟志剛只能硬着頭皮去上學,繼續高中的學業。

那時候,他們家的主食就是苞米麪,生活很是困難。但是隻要翟志剛給母親提出要交學費、買學習資料的事,母親總是會一口答應,從不猶豫,還不停地催促他去做。也幸好母親的堅持,纔有了現在的翟志剛。

全力投身航天事業

聽翟志剛講述,少年時代的自己是沒有什麼宏大的藍天夢想的。自己對飛機着迷,是從初中開始的。那會在學習英文單詞“plane”,單詞上面有一張飛機的圖片,他當時一看就出了神。也就是說,翟志剛的飛天夢想源自於一個小小的英文單詞“plane”。

彼時的翟志剛還想不到,未來的自己會成爲一名有機會探索太空的宇航員,他只知道自己要努力讀書,不能辜負母親的辛苦付出。

皇天不負有心人,勤奮、刻苦的翟志剛,順利地考上了飛行學院。在飛行學校的幾年內,翟志剛經受了專業的訓練,並一步步走到了飛行教員的位置。

1996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一批宇航員,憑藉精湛的戰鬥機駕駛經驗,再加上優異的身體素質,翟志剛通過了層層選拔,順利成爲了我國首批14名宇航員中的一員。航天員的訓練更加的殘酷,而就在“神五”備選訓練的時候,翟志剛的老母親因病去世。但是家裏人爲了讓翟志剛能夠安心訓練,就隱瞞了這個消息。直到他訓練完,給家裏打電話時,翟志剛纔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

聽到這個噩耗,一向性格剛強的翟志剛,第一時間哭了。那天,他在家裏躺在牀上一言不發。妻子張淑靜說,嫁給他這麼多年,第一次看見他這麼難過。母親一直以來最大的願望就是看着自己的兒子飛上天空,但最終未能如願。雖然母親的去世讓翟志剛很痛苦,也是他追夢路上最大的遺憾,但他並沒有消沉。此後的日子,帶着家國使命,翟志剛更加地努力,時刻做好準備等待機會來臨。

2008年,翟志剛終於迎來了“飛天”的機會,那就是和戰友們一起,去完成“神七”的任務,翟志剛不但是其中一名乘組組員,並有幸作爲指令長。在這次任務中,翟志剛完成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也因此他被稱作“走得最快的中國人”。多少人都覺得翟志剛太幸運了,可是他的追夢之路走得並不輕鬆。

2003年,“神五”成功飛天,創造了新的歷史。與此同時,世人也記住了我國第一位“航天英雄”楊利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的翟志剛就是“備份宇航員”,說通俗點就是“替補”,轉眼到了2005年,“神六”飛天時,一切準備就緒的翟志剛依然是“備份宇航員”。但即使做了兩次“替補”,翟志剛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甚至沒有放鬆過。翟志剛曾說:“就是備份,要求也很高,必須從思想上、心理上、技術上時時都要做好準備。

其實,我們誰執行任務都與自己去執行任務是一樣的,只要我刻苦地、前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我就無怨無悔。”

就是抱着這種心態,他日復一日地堅持訓練和鍛鍊,終於得到了“飛天”的機會,並且順利完成了“漫步太空”的任務,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出艙的國家。2021年,在13年之後,翟志剛又再次被交予“神十三”飛天任務,奔赴空間站,並順利完成任務,他是當時無愧的民族英雄。

背後的女人

對於翟志剛來說,大家看到的是他的成功,但在他心裏,自己的成功除了母親外,還離不開兩個女人。第一個女人是他的大姐翟鵬素。長姐如母,這句話對於翟志剛來說一點也沒錯。兩姐弟相差22歲,大姐一直把翟志剛當做小孩子照顧。

母親年紀大了,照顧小孩很是吃力,大姐就既充當了姐姐的角色,又充當了“母親”的角色。換尿布、夜裏起牀蓋被子,這些都是大姐在做。後來,大姐結婚嫁人了,離開了家,不管什麼時候都想方設法要照顧弟弟。生了孩子,就把翟志剛接到家裏,把兒子和弟弟一起帶;翟志剛上初中的時候,大姐又把他接到身邊來,供他上學。翟志剛考飛行學院這件事,也是因爲有了大姐的鼓勵才下定的決心,所以他的成長道路上,大姐是絕對的功臣。

第二個女人是他的妻子張淑靜。

妻子張淑靜,是一位從事專門負責航天食品研製的工作者。她對翟志剛一見傾心,因爲家裏人大多都是航天工作者,初見翟志剛,張淑靜就對他很有好感。這些年來,翟志剛一心投入航天事業,妻子張淑靜成了他最堅強的後盾。但其實,在進行航天員入選過程中,張淑靜曾直接提出要與翟志剛離婚。不爲別的,因爲她擔心自己的身體檢查不過關會影響到丈夫的前途,所以她提前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如果我的體檢出現問題,那我們就離婚。”

幸好,張淑靜的體檢沒有問題。從這個事情,不難看出妻子張淑靜是真的深愛翟志剛的。也因爲妻子這個舉動,翟志剛更加堅定了對妻子的愛。大姐翟素鵬和妻子張淑靜,這兩個最深愛翟志剛的女人,在他爲了我國的航天事業認真奮鬥時,無怨無悔地支持他、鼓勵他,默默爲他付出。

可以說,如果沒有她們的支持,也就沒有兩次“飛天”的翟志剛。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從備份到執行出艙任務,翟志剛實現了自己的飛天夢想。但是他從未就此停下來,對於他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他要求自己每一天都從零開始。

以後的路還很長,挑戰還有很多。翟志剛說,“我沒有停歇的腳步,只有奮進的號角”。我們的航天英雄翟志剛,時刻準備着再探蒼穹。

“別人3歲還在哭鬧時,我已經在小坡上練習了。”

三歲,這個年齡,大多數的孩子還偎依在媽媽的懷裏哭鬧吧。谷愛凌已經在開始在小坡上練習滑雪了。到了8歲,正式加入美國的南北聯盟滑雪隊,成爲全隊唯一的女孩。9歲開始參加美國青少年錦標賽,14歲時已經囊括9個全美冠軍在內的50枚金牌。

“真正讓我措手不及的是遭受仇恨言論。我當時才15歲,就開始接到死亡威脅。”

2019年6月,她在微博宣佈: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成爲中國運動員。而伴隨着這個決定而來的,是美國滑雪協會的阻撓和施加的壓力,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仇恨言論。然而,她沒有退縮,而是更加堅定,爲自己的決定感到自豪。15歲,剛過豆蔻年華,有幾人可以像她這樣內心強大。

“我從6歲那年,就有了這個夢想,斯坦福大學是我夢想的學校。這個願望就和我奪取冬季奧運會金牌一樣的強烈。”

美國大學入學SAT考試,滿分1600分,谷愛凌獲得1580分的超高分。以高於世界上99.8%的考生,在斯坦福大學的第一輪錄取中,便成功斬獲了offer。她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成爲她們高中歷史上第一個提前畢業的學生。在那段時間裏,她的生活只有上課、考試、訓練,沒有周末和假日。

“創造歷史,打破社會和個人的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一個人的成功,自然會有環境、家庭的因素,但決定性因素還是個人意志。在谷愛凌的身上,最閃耀的是她的堅定、自律的性格,以及強大的內心。爲了夢想,執着的奮鬥和努力。在谷愛凌的滑雪生涯裏,至少骨折三次,摔倒和受傷更是不計其數,但她始終堅持,從不放鬆。爲了避免打亂訓練節奏,她能多個小時不吃不喝,爲了保持身材,她能嚴格控制飲食習慣,爲了進入夢想的大學,她能充分利用每一刻時間學習。

谷愛凌成功創造了自己的輝煌,而我們看着她輝煌的身影,是否也收穫了一些什麼?

做學問,他求真務實;救患者,他無畏逆行!

從非典到新冠,一番番挺身而出,一次次不負人民。從火線宣誓到迎戰病毒,護山河無恙,凝華夏齊心!

有人曾問鍾院士:“面對未知的病毒,你就不害怕嗎?”他笑着回答:“對於死,我早就看開了。”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衝鋒在前,主動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這裏來”。

2020年春節,新冠病毒來勢洶洶。84歲的鐘南山再次臨危授命,擔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逆行,還是一貫的“南山風格”。

有人問他:“面對未知的病毒,你就不害怕嗎?”

他笑着回答:“對於死,我早就看開了!”

雖然說得豁達,但不爲人知的是,自非典後,他的身體就一直在出狀況:2004年得了心肌梗塞,做手術裝了支架;2007年出現心房纖顫,逼得他告別籃球場;2008年得了甲狀腺炎,短短兩個月瘦了10斤;2009年又做了鼻竇手術……

在做心臟除顫手術的那一年,許多著名的心臟科大夫沒有一個同意他做。但是,爲了更好地工作,他還是堅持冒險。他對醫生說,不做這個手術,老是影響他的工作效率,“我哪有時間慢慢去保養”。

術前,鍾南山非常平靜地寫了一份遺囑,寫完以後,還認真地做過修改。

2007年4月29日早晨8時30分,醫生開始爲他做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年近71歲的鐘老卻談笑風生,和醫生嘮着家常,設法爲醫生做心理減壓,就好像不是自己要做手術。

中午11時,他的手術成功了,大家小心翼翼地在觀察室對他進行護理,但最輕鬆的似乎反倒是他自己,因爲麻醉讓他終於可以有時間休息會兒了。

那天窗外的細雨,從前半夜開始一直下,直到翌日中午才停。鍾南山從麻醉狀態中醒過來時,窗外正是雨後燦爛的春陽。

“我很好,活過來了,只是渾身還插着管子。”他說得異常平靜。

或許對於鍾南山來說,這點風險真不算什麼。早年留學英國時,爲了搞清一氧化碳對血液氧氣運輸的影響,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吸進一氧化碳。

他請來皇家醫院的同行,向他體內輸入了一氧化碳,同時不停地抽血檢測。他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醫生和護士都叫了起來:“太危險啦!”他們要他停止。

這時鐘南山的身體狀態就像連續吸了50到60支香菸,頭腦開始眩暈。但他依舊搖着頭,一臉的剛毅與堅決。他不能半途而廢,他要靠實驗畫出一條完整的曲線。他繼續吸入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在上升,直到22%,曲線完整顯示。

或許正是這樣的樂觀無畏,連病毒見了他都害怕。非典初期,每天和病人接觸也沒有讓他感染上非典,一直被業界視爲“奇蹟”。而此次新冠期間,他更是老當益壯,媒體通風、國際連線、聯合會診,幾乎天天都在連軸轉。

有人問他這麼忙還能保持健康的祕訣是什麼,他回答:“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我經歷的多,心態比較好,對很多事情可以一笑置之。”

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爲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年的沃爾夫物理獎。被譽爲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裏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爲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衆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着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爲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爲何在這裏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霍金是一個懂得感恩生活和樂觀不屈的人。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並陶醉於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並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黴,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就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爲了家庭,爲了自己的理想,果斷地“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爲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衝到演講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爲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

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地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的確用霍金自己的話來說,活着就有希望,人永遠不能絕望!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即使病魔把霍金關在果殼中,他也是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命運的主宰,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擁有自己的夢想,並全力以赴爲之奮鬥!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鋒芒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爲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鑽到數學裏,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腦袋裏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着解題方法;夜裏,他守着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並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後,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爲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着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裏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着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裏串門,埋頭在家裏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 “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善於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於動手、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曆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爲“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誌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爲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並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於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爲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爲助教、教員,以後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爲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爲:“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鬆,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鬆,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爲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託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爲了求學問,不是爲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爲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爲“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爲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誌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爲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爲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裏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爲我們留下了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爲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