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職場故事

當創業的咖啡涼了,年輕的創業者們該何去何從?

本文已影響 2.37W人 

當創業的咖啡涼了,年輕的創業者們該何去何從?

當創業的咖啡涼了,年輕的創業者們該何去何從?

作者:孫驍驥

摘自:騰訊大家

這些年,在各種場合認識了不少鼓搗創業的朋友,其中不乏成功者,當然也有大量瞎搞胡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所謂創業人士。有位兄弟,飯局常見面,每次遞過來的名片都寫着不同的公司,但頭銜都是相同的“創始人兼CEO”。剛開始覺得很高大上,但一段時間之後,此人漸漸消失於視野。後來偶然聊及,才從他人口中得知,原來他創業三五載,公司做垮兩三家。此間有找他討債的投資人,找他討薪的員工,還有找他“談心”的前合夥人。此君壓力山大,於是選擇暫時人間蒸發,避避風頭。

創業公司倒閉的事情,聽聞不是一兩天。據英國《金融時報》刊文,截至今年7月份,中國大陸創業公司倒閉總數已達兩千多家,超過創業總數的10%,其中不乏融資過億的明星公司。因此,“創業”這場新的“上山下鄉”運動,可能會洗劫中產階級,對於具有創業熱情的年輕人而言,目前創業失敗的機率依然是相當的高。

於是有人說:創業的這杯咖啡,現在已經涼了,創業需謹慎。

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嚴酷事實?網上流傳的《創業公司死亡名單》,相信不少人都讀過,名列其中的失敗創業公司不乏成功獲得金主投資的明星創業公司。譬如跨境電商蜜淘網,融資三千六百萬,在很多人眼裏算是十分成功。結果幾年下來慘談經營,完敗給了行業巨頭,最後只能宣佈倒閉,遣散員工了事。再比如據傳是由18歲輟學少女創建的某網購平臺,成立一年多,自稱估值六千萬,結果是盲目擴張,大量裁員,企業生死尚在未定之天……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號召回響了幾年,創業公司狗屁倒竈的齷齪事也是目睹了不少。總之就一個感覺:創業的觀念確實在今天的神州大地深入人心,上至老嫗,下到稚童,無人不曉創業二字,但要說到公司經營的方法、財務學的基本常識、管理學的ABCD,又很難從人們口中得到靠譜的回答,大家談論得比較多的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情懷”。今天的年青創業者普遍把創業看做一個流行詞彙,一件可以迅速集聚財富的勾當。

我跟一些創業者私下聊過,選擇創業的初衷是什麼。聽到的答案卻往往又無關於“情懷”,而多爲實現財務自由、四十歲以前退休環遊世界之類的說法。我逐漸瞭解到,創業者通常是在巨大財富的財富刺激誘惑之下,才選擇走上創業的道路。至於說創點什麼業,怎樣去創,那都是後話。幾個合夥人連開數小時的會,討論一番,總不愁能策劃出某種打動人的“情懷”來。

這便是中國式的創業:一切行動向錢看,其他基本靠忽悠,成功七分靠運氣,投資全靠跑關係。

當然,如果是混江湖的老炮兒,採取這套坑蒙拐騙做法也沒什麼奇怪,全當是老黃瓜刷綠漆的表演。但如果今天大量的年輕人,畢業後都不踏踏實實去找工作,而是夢想着依靠這種“中國式創業”發家致富,那麼情況就比較危險了。根據一份大學生創業質量報告,大學生以及應屆畢業生創業的資金來源只有約15%左右是來自於風險投資,有高達50%的創業資金來源是來自“父母親友的支持”。換句話說,能拉到風投的只有少數青年創業者,大部分人是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銀在玩這場風險極高的“創業遊戲”。一旦玩脫了,後果會很嚴重。

衆所周知,這幾年創業環境逐漸衰退,而大學生的畢業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很多人是一畢業就失業,即使找到工作,工資水準也無法符合學生的期待。從全國各地擠進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青年當中,只有少數精英能進入體制內工作,獲得穩定的保障。另外少部分能力極強的體制外精英青年,能在科技、公關、媒體娛樂、金融等等企業中謀職並獲得較好待遇。除了以上兩類,大部分年青人的就業情況和未來的財務預期,其實很不理想。

大部分能力並不特別出衆的年青人,也可以說是“拿賣白菜的錢,操賣白粉的心”的青年苦逼人羣。如果想要留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體面生活,在合法的範圍內,除了創業,恐怕很難有其他辦法去實現“鹹魚翻身”的願望。他們既不想苦苦掙扎於社會的底層,又不願逃離一線城市去面對凋敝的故鄉和慘淡的人生,因此,不少年輕人認爲,與其拿着不死不活的工資,還不如自立門戶,搞他一筆錢。

根據網絡上的就業意向調查,全國竟有56.3%的畢業生具有創業意向。我們可以粗略計算一下,2016年的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假設每個有意創業的人都有機會一試身手,那麼全國僅僅一年即會誕生超過四百萬的創業者、百萬級數量的新生創業公司。這超大的規模,如果不是新時代的上山下鄉,又是什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