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圖片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大全

本文已影響 2.55W人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說起這漢字,就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下文是爲大家精選的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大全,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大全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1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2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3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4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圖片素材5

漢字的來歷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爲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爲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爲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爲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着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爲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爲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爲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爲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着與衆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裏處處深深地刻着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爲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爲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關於漢字的有趣故事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爲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着,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爲“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颳風。

到了小篆時代,人們將“鳳”字還給了“鳳凰”,而造了一個“風”字,“風”爲“風”的繁體字。《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可見“風”的本義就是指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古人認爲“風”動而蟲生,因此用“蟲”作“風”字的意符,“凡”字作聲符,新造“風”字。《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其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叫做風。

由於“風”與“空氣”關係密切,因而引申出“風氣”、“風俗”的意思。如《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注:“風,風俗。”其意思是:因此聽到那個地方的音樂就可以瞭解那裏的風俗,考察那個地方的風俗,就可知道那裏人的志趣。由於“風”指“風俗”,因此引申指“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詩分爲“風”、“雅”、“頌”三類。自《周南》至《豳風》合稱爲十五國風,收詩160篇。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指民歌、民謠。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臺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爲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讚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爲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裏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裏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遊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風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來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着“二”兩個字,這兩個字引起了這些日本客人的極大興趣,卻不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只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遊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着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着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這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而已。”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鬆以“二”二字爲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年華”,並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華”。這種文字遊戲確實玩得很有水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