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讀書名言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三篇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三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三篇

導語:《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爲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場景給予不同的人們那些不同的震撼。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追憶似水年華》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三篇

篇一: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偉大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追憶似水年華》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總的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該小說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小說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女主人往往拿她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這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作者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也正是吸引讀者之處。《追憶似水年華》的語言也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所以讀這部小說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看完這部小說,彷彿讓人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或許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每個人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裏。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纔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分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篇二:

超越時空的回憶

——讀《追憶似水年華》有感

手捧普魯斯特厚厚兩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心中無限感慨。

這本書我其實並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爲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淡淡的閒愁比巨大的痛苦更要令人銷魂。可能你會覺得,小小年紀哪來那麼多的愁,其實不然。我的生活中快樂遠比痛苦多,是的,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幸福和快樂着;可是我也許不是一個樂天派,也許很長時間才突然來一次的惆悵和空虛更能讓我捕捉併爲之顫抖。比如,聽一首歌,不聽唱的歌聲,而是把背後的音樂拆成一層一層來聽:厚重的低音,有節奏的鼓點,伴奏的各種樂器——這些都罷了,惟有當我聽到最遠一層,最薄一層的絃樂和聲時我的心彷彿被揪住了一般,那淒涼的訴說通過血管傳遍全身,令人魂悸心驚。再比如讀一首秦少游的詞,“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計來時路。”一種淺淺卻連綿不斷的迷惘與悲哀如同大霧般降臨,瞬間就讓我看不清方向,辨不出眼前的空氣到底是透明的還是白色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認爲這是我一個人的毛病,也從沒想過用文字去表達這些時候的心緒與意念,可是普魯斯特比我早一個世紀想到並做到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它並非描寫他有多麼愁、有多麼痛、有多麼苦,而是通過一種更巧妙卻很自然的手段讓讀者自己去在哪一頁頁平常的文字下體驗一種掩飾不住的慘淡的傷感——這個手段就是回憶。

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我擔保你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着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佈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啓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而這第二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也許在這一刻,也許在下一刻,你無法預知它的到來。導致往事與現實重合的事物同樣地捉摸不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

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註定要失敗的行爲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我想,這本身並不矛盾,相反卻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過於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媽媽臨睡前沒有吻他就使他難受了一晚上)。我也承認沒有親身經歷這些痛苦,是寫不出來這部小說的。但普魯斯特的痛苦在我們多數普通人的眼中又不同了,它減淡爲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裏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着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篇三: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這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於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他的朋友雅克·波雷爾說,“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後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着。”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於愛情、友誼、慾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擡槓,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裏,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麼想怎麼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裏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裏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衝着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瞭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於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並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