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讀書名言

《斷舍離》讀書心得簡短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斷舍離》讀書心得簡短

《斷舍離》讀書心得簡短

導讀: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爲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通過實踐斷舍離,人們將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以下《斷舍離》讀書心得簡短,希望大家喜歡。

《斷舍離》讀後感一:

《斷舍離》,個人覺得這書名取得真霸氣,因爲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些,當斷不斷、該舍不捨、要離不離,導致了很多糾結的問題出現。

書籍封面就對斷舍離三個字進行了註解:

這又是一本關於“整理”的書籍,日本人好像比較擅長做整理和收納。作者山下英子通過練瑜珈而進行靈脩,放下執著啥的,不可避免地使本書也注重個人意識層面的宣導——放下對物品的執念,做自己的主人。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另外一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雖然這個書名不怎麼霸氣,但是內容卻很實用,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整理和收納原則,如果你想學整理,《怦然~》這本書就絕對值得一看。

當然,《斷舍離》這本書也有一些原則是不錯的,值得借鑑,比如:

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需要的原則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是否確實在用。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地方放7成滿,看得見的地方只放5成,拿來炫耀和展示的就放1成的空間。

周圍的物品應該成爲你生活和工作的戰友,而不是累贅。

斷舍離真正的對象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整理對於我來說永遠都是一大難題,因爲我真的很難做到徹底的斷、舍、離,如果按照《怦然~》那本書中的原則進行“舍”的步驟的話,我應該還可以丟掉一半的物品,看來我還是太執著了,根本就無法達到“離”的境界。

只希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斷舍離》讀後感二:

這本書躺在Kindle裏已經很久了,開始看這本書緣於參加讀書會時美女的推薦。最近有種忙瘋的錯覺,看書的時間被擠壓了很多,看這本書也是因爲書簡短,有湊書單的嫌疑。不過這本書真的很適合在不太靜心的時候看,簡短易理解,並且裏面很多關於人的透徹理解……

1、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2、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

4、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

5、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

6、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着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斷舍離》讀後感三:

個人的成長就是思維方式的成長,活到老學到老,人是動態的,因此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是動態的。

當下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更容易陷入到東西太多,無法取捨的情況,如此,斷舍離就顯得非常重要。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比較有觸動,因爲自己是缺乏控制力的人,每每定下來的目標,每每完成不了,反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自己讓自己失望。

做事情都是有優先級的,一個人越有社會責任,那他在處理對別人的承諾和對自己的承諾時,很容易捨棄對自己的承諾,比如今晚不加班了,明天不打遊戲了。

斷舍離是一種聚焦的能力,當下最需要什麼東西,就讓你的世界充滿這個東西,其他無關的都走開,不要佔用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不要因爲貴,捨不得用合適的東西,格調是怎麼產生的。

回過頭來,書是思想,人是行爲,斷舍離這件事情,要持續的做起來纔有價值。

行動起來,從什麼開始都可以。

《斷舍離》讀書心得簡短

《斷舍離》讀後感四:

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而且曾經我對這一特點非常自豪。我有一個抱了十幾年的布娃娃,有小學時在學校圖書館借的書,有三年級時收到的賀卡,有中學階段所有的教材、輔導書、作業本……我不允許任何人翻動我的東西,更別說扔了,我覺得那是我生活過的痕跡,是我成長的全部證明,沒有了這些東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沒有了,等我老了我會每天翻看回憶。然後,我經歷了一些想要忘卻的事情,懷着無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關的所有東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對家裏滿箱滿櫃的東西,我開始懷疑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可我還是捨不得扔掉。再後來,我有了孩子,小傢伙天生來具有攪亂世界的本領。我混亂和整理的無限循環,終於開始意識到,家裏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沒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連看都不願意看他們一眼,別說是滿懷深情的翻閱、回憶了。生活是一路飛奔向前的,我連眼下的生活都應接不暇,哪有時間整天活在過去呢。對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納都不如一個動作,就是扔。

《斷舍離》就是一本講扔東西的書,爲什麼扔,如何扔,扔的思考過程,扔的具體行動步驟。剛看到書名覺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覺厲呀,看完整本之後突然意識到它只是在說扔東西。一邊看就會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東西的衝動,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書,開始扔東西,扔完之後心情特別舒暢,拿起書繼續看。我現在已經開始大清整行動了,這真是本神奇的書,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東西這麼個小事,居然寫出將近兩百頁的一本書,豐富的聯想、說服的能力真的讓人歎服)

《斷舍離》讀後感五:

《斷舍離》,書名的三個字頗有禪意,作者也說這是一種動禪,斷意圖斷絕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不需要的東西,最後是達到離的境界,敬而遠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山下英子看到了物質橫流的社會裏,我們被物質緊緊地束縛着,無法自拔,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看到促銷或者打折的物品,我們都全部買進,卻不知物爲所用。這是一種異化的形象,物品的初衷是爲我們所用,講求的是它的“價值”,但現在我們只是一味地佔有,慾壑難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意圖割捨去過分的需求,從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過度到自我內心的靈脩,後者是作者的真正目的。畢竟爲物所控制,那麼首先是要擺脫它們的控制,杜絕“越多越好”的念頭,從而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清心寡慾。

山下英子教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她認爲檢察存留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她嚴厲地指出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分別是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通過她的分類我進行了自我反觀,其實我們的身上往往雜合着以上三種類型的特徵,只不過是深淺的程度,我們有時候對物品的需求是爲了自我的填補和滿足,用物品的滿足來逃避現實,另外就是對物品的過去過於執念,認爲是一種紀念而不肯丟棄,最後便是覺得物品能夠保證未來的幸福,例如食物。

當我們真正想要去行動的時候,我們便發現原來我們對物品的執念是多麼地深,但爲了“簡單生活”,我們必須堅持到底,不能讓雜物佔據了生存空間和精神空間。當然,作者也指出了斷舍離並非提倡清簡的生活,它更多地傾向於理性消費以及保持物品的“新鮮”,而讓物品能夠達到“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就更加難了,這個要求我們在行動上不斷地實踐,人生不僅只是加法,也要有減法,最後是一種自滿。

《斷舍離》讀後感六:

《斷舍離》是17年的第一本書單。

《斷舍離》的理念很好理解,從字面上就是“斷”斷絕非必須的事物,“舍”捨棄不需要事物,“離”放棄對事物的執念。

在閱讀本書的第一章節開始,就躍躍欲試想要立馬收拾家裏。然後當天晚上回家就收拾了一番廚房,把櫃子裏,那些塵封已久,甚至已不記得何時放置的東西都清掉;冰箱裏重新擺列物品的位置,扔掉多餘的東西。包括廚房的檯面,油鹽醬醋的擺放位置都重新進行整理。在整理期間,家裏並沒有煩躁的感覺,而是想着斷舍離,問自己“這個是我需要的嗎”,“今後還會有用處嗎”。絕大部分連購入期,存在感都遺忘的物品,基本也不會再用了[]。這樣清理後的廚房,感覺廚房都很開心。打開冰箱的時候,不再是密密麻麻,有了種明亮,寬敞的感覺。就這樣,斷舍離上了癮,有時間,或者陽光充足的週末,想要待家家裏來一場斷舍離,打掃房子,變成一件美好,迫切想要做的事情。

曾經我會對朋友的離開,失去聯繫,變成陌生人,感覺到惋惜與失落。現在想想即使不聯繫了,那段我們當時存在的記憶都還在,只要對方過得好,聯不聯繫也並沒有那麼重要。不聯繫,肯定有原因,圈子啊,環境啊等等,只要心好心放開,都是嶄新的一天。

我選擇評價6.5分,是因爲全書的終止其實很好理解。作者花了這麼多個章節去解釋,環繞的同個話題。太不斷舍離了。。總之斷舍離這個概念應用的範圍很廣,理念很好,受益匪淺。

《斷舍離》讀後感七:

今天,我將分享一部體裁新穎的書,它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但卻比小說散文更具有實用意義,對生活更具指導意義,這部書就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文章開篇如是介紹書名中的三個字,也就道明瞭全書的主要觀點。在上世紀末,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足,家中的物品越來越多,早已不侷限於生活必需品,有限的空間,源源不斷地物品,導致很多人家中的雜亂現象,於是各種收容術,收容容器出現,力求騰出更多的空間。而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確實是一種另類的收容術,她採取從源頭控制的思路,更加有效,並且不僅是對於實際的空間,更對於心靈的空間有效。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其實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反覆進行斷和舍的步驟,就會進入離的狀態,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這裏面涉及一個思維模式的變化,從“這個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到“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轉變。讀完書後,我也深受影響,狠心將一堆沒什麼用的東西都扔了,很多東西或許它曾經有過使用價值,但是如果對於現在的我沒有用,或者我不需要它,沒必要浪費時間刻意使用它,就將它扔掉。而在扔的過程中,也會重新思考購買的問題,一想到某個東西只是爲了好玩,一時興起購買,買回來遲早要扔,便會不自覺地放棄購買。這樣久而久之真正留下來的東西很少,想亂起來都難。而且在此過程中,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到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深刻、徹底的瞭解,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另外,《斷舍離》同樣對心靈有效。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讀後感八:

《斷舍離》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書名還以爲是講佛家禪意,翻來看裏面的內容,才知別有洞天。斷舍離,講得是透過整理東西來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廢物,來清理心理的雜物,讓人身轉而變得開心。全書雖然都在講如何收拾雜物,但更多的是透過表面看內在的道理,這本書雖然我讀過了好長時間,但書裏面的一些觀點我仍然記憶尤新,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我的生活。隨着慾望不斷膨脹,我們的人生也一直在做簡單的加法,好的東西越多越好,最好是盡入囊中爲我所有,慾望讓自己變得像黑洞一樣吞噬着身邊的所有,好的東西,自然也包括各種壞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東西一股腦兒被塞入我們的肚子裏,多得難以下嚥、難以下嚥。於是我們的腸胃開始消化不良,我們的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原本純淨的思想變得臃腫不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迷戀。生活原本很簡單,只是我們太想把它畫的更精彩,所以乾淨的畫布上太多的累贅,讓人審美疲勞。生活其實只需要寥寥數筆就可以很精彩,像是中國山水畫,簡單幾筆渲染,盡透漏着朦朧之美。生活中我們需要對身邊的雜物來個大掃除,保留有用的東西,把那些看似有用和無用的東西都棄之門外,眼光放在當下,只保留對當下有意義的東西。同樣對於繁亂的內心,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大掃除,把內心的污穢清除,保留最簡單的東西。對於沒用的東西即使再動心也要能夠拒絕,保持一種清爽簡潔的生活觀。“沒用的東西是除了是垃圾之外,也是一種負能量,它佔有你的思想,消耗你的能量,徒增你的煩惱”。念舊的人喜歡留下物件收藏過去,這種情懷很美好,但不要將這種情懷變成執念,並非所有的舊物情懷值得收藏,當你的內心被各種情懷舊物佔滿時,你的內心留不下別的空間來接納新的事物,你若不清空或騰挪空間,新鮮事物就不會向你走來。

人要學會做減法,做到斷舍離,拋開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擁抱更好的自律生活。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要經常給自己的生活和內心做加減法,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和流動性,這樣才能保持活力。當你的身心通過斷舍離變得更加清爽後,心靈環境和精神面貌也會變得自由放鬆,從外在到內在,全部煥然一新,人的運氣也會變得更好。

《斷舍離》讀後感九:

初見這本書,便被名字所吸引,看過書中的序,又被內容所吸引,作者說,想要提高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係。尤其是當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於“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慾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時候,你會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着我了。先從整理頭腦開始即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有沒有使用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後一直積壓在某個角落。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衝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麼會這麼做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應該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行動上不斷進取,你接觸到的行業及技術信息纔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維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人生目標是什麼,這樣人生纔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