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名人名言

那些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本文已影響 2.9W人 

  期末考試又要到了,總有這麼一羣人,天天說“沒複習的一天又過去了”“又浪了一天好慌啊”……這種不學習的氛圍讓你也放鬆了緊繃的神經,自我安慰地想:大家都不復習,大家都考不好,那我沒考好也沒什麼關係嘛!
  
  結果考試後發現,你確實沒考好,但那些嚷嚷“沒學習”的人呢,個個都拿到了高分。
  
  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一次、兩次,單元測試、期中考、期末考……直到後來你發現,真正沒複習的只有你,而那些“虛張聲勢”的人都是一邊假裝貪玩,一邊背地裏拼命努力學習的。
  
  何必呢?只是因爲是競爭對手,就要用這種方式讓別人放鬆警惕嗎?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不敢說我努力,是因爲我怕被看出無能”——自我價值理論
  
  其實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內心也是緊張和害怕的。
  
  ——如果沒考好,會有哪些原因?
  
  ——運氣不好?不夠努力?自己太笨?
  
  原因很多,而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最怕的是最後一個。
  
  從小老師就會說“這個孩子腦袋瓜挺靈光的,就是不努力”,這是老師爲孩子成績欠佳找理由。我們長大之後,自己也會逐漸意識到,承認“腦瓜不靈”這件事太殘忍了,這威脅到了人的存在價值——擁有在競爭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的眼光下,“能力”都是我們的核心價值,這個“能力”其實包羅萬象,研究者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說起它時,我們總會認爲,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近乎個人本質的東西,而“笨”,就是對它的否定。
  
  我們會竭盡所能維護“有能力”的形象——無論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一個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個輕鬆學習考到90分的人,誰會被認爲“更有能力”呢?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後者,甚至老師也會這樣認爲。老師們雖然讚揚努力,會幫成績不夠好的學生找到“不努力”的藉口,但當一個學生非常努力仍然不夠成功時,即便老師不責備他,心裏也會有一聲嘆息吧!
  
  所以,爲了製造一個“有能力”的形象,有些人就會一邊拼命努力,一邊又拼命假裝不努力了。這樣,成功時,他們的成績就更有價值,讓人覺得“他能力強到不復習也能考好”,即便失敗了,也能用“沒複習”這樣的藉口打掩護,免得被別人覺得無能。
  
  “成績排名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成就目標理論
  
  顯然,拼命假裝不努力,四處散播“不要學習,起來嗨”的言論,並不利於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會讓人討厭:這實在太做作了吧!
  
  但其實他們心裏也很難受:夢到考試失利而驚醒,懷疑自己的智商,害怕別人的評價……他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爲在成績排行榜的前列找一個位置。
  
  成績排名當然重要,但理解他們的焦慮,我們需要追溯到自我價值理論的前身——美國心理學家德維克的成就目標理論。
  
  過度看重成績排行的同學,關注如何超越別人,讓自己顯得最棒,這是懷有強烈的成績目標的表現;而踏實努力、專注學習的人,關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識,並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己,成績排行對於他們來說沒有那麼重要,這是懷有強烈的掌握目標的表現。
  
  這兩種目標各有優劣,但我們往往更敬佩持有掌握目標的人,他們不會“做給別人看”,而是真正地關心自己、關心學習。
  
  在生活中,評價我們的往往是外部的指標:從小到大的成績排名,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同事的升職加薪,鄰居的有房有車,社會比較無一不在把我們往成績目標的方向推着。
  
  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尚不會如此做作,因爲那時候的孩子並沒有什麼是聰明、什麼是努力的意識,老師的誇獎也不會起那麼大的作用。
  
  越是長大、越是競爭激烈的時候,我們才越容易陷入別人的目光中,併爲了維護自己“有能力”的形象而陷入“拼命假裝不努力”的漩渦。
  
  那該如何“拯救”這些痛苦的同學呢?
  
  這也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孩子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多強調學習內容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排名和其他獎勵;在我們長大後,儘量少跟身邊的人進行比較,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生活才真正屬於自己”,用內心的充實而非外界的評價作爲追求的目標——把“拼命假裝”的勁頭都用到真實的生活中吧。

那些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