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勵志成功勵志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簡介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簡介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簡介

導語:《拯救大兵瑞恩》無疑是一部非常的好作品,它讓殘酷的戰爭有了一絲溫度,至此多年來其一直是一部無法被超越的作品。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簡介,大家快來看看吧。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簡介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等主演戰爭電影,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於1998年9月26日在中國臺灣上映,曾獲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5個獎項以及最佳影片等5項提名。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支8人作戰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的故事。

劇情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軍東部戰場正打得不可開交,英美聯軍則於1944年6月6日在法國的諾曼底大區開始進行大軍團的全面登陸,試圖從西部直取德軍總部柏林,而在地面部隊的登陸作戰之前,部分分隊已經空降到了遠離諾曼底的法國內陸地區,試圖在破壞騷擾德軍的部署能力之後再與登陸的部隊集結,以便於進一步進行大規模的組織進攻。二等兵詹姆斯·瑞恩(馬特·達蒙飾演)所在的部隊就被遠遠地拋離到了德軍前線的後方。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末,他的三名兄長皆已於兩週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在得知該消息之後,爲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

該拯救小組的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完成登陸任務的約翰·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飾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隊剛剛經歷過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的慘烈激戰,傷亡很大,此時米勒已經顧不上閒暇歇息,而必須組建一支小隊即刻出發開始拯救任務,他匆匆地挑選了幾位身邊較爲優秀的士兵,然後又臨時從別的部隊徵召了幾名專業兵種,在別的部隊還在原地休整的時候,米勒的八人小隊又開始長驅直入敵方佔領地帶,在茫茫未知的廣闊地域中尋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各種困難和危險相繼撲面而來,人力和裝備的嚴重不足,對語言與地形的不熟悉,還有路邊牆角隨時可能埋伏着的危險的敵人,面對身邊的戰友們一個個相繼倒下去,他們逐漸開始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但是,儘管他們心存疑惑,他們還是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 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條通往死亡的道路。經歷過千難萬險之後,小分隊終於在某處激戰正酣的地帶找到了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強烈意志與責任感的瑞恩並不願意與米勒一起離開戰場,此時前方有大量敵人正在接近,大戰一觸即發,瑞恩與米勒還有所有的戰友們都將經歷一次更爲嚴峻的考驗。

角色介紹

約翰·米勒 上尉(湯姆·漢克斯 飾)

米勒上尉戰前的職業是一名教師。剛剛經歷諾曼底慘烈戰役的上尉,接受了來自上級的命令組建一個小分隊去拯救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他是這8人小分隊的核心和領導者,在他的心裏軍令如山,表面上似乎沒有考慮過這次任務(任務是找人,而沒有說是用八個人的命去換瑞恩)到底值不值得的問題,一直堅定去完成任務。

厄本下士(傑瑞米·戴維斯 飾)

看似有點懦弱的人,在最後關鍵戰役中沒有及時給戰友送上彈藥。在戰友面臨危險的時候嚇得不敢去幫忙,最後使戰友死在敵人刀下;他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樣,害怕戰爭,畏懼戰爭。在親眼目睹上尉被德國兵射中後,最後親手射殺了在德軍雷達指揮所被放走的德國兵。

詹姆斯·瑞恩(馬特·達蒙 飾)

這個聽似主角又不太像主角的人物出場時間不到四十分鐘,在整部影片中瑞恩這個人物是最普通的美國士兵的形象,他堅守自己的崗位,履行上級所派的任務。平凡中又異於常人,對信仰的忠貞。

邁克·霍瓦特中士(湯姆·塞茲摩爾 飾)

米勒中尉最忠實的下屬,平時言語不多,跟隨米勒的任務就是爲了維護長官的意志,甚至會拔槍阻止違反上尉命令的士兵。他身材壯碩,從非洲一路打到歐洲,每到一地,總喜歡用小鐵盒裝滿戰場的泥土。在最後的戰役中,不顧自己已經負傷,保護了戰友厄本和米勒中尉。面對身上已中數彈,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被風颳了一下”。

列兵丹尼爾·傑克遜(巴里·佩珀 飾)

是個狙擊手(技術一流),左撇子,也是個基督徒,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每次在瞄準目標的時候總會禱告一番,這也看出他內心的信仰,他希望上帝眷顧他,他心中有着自己的信念,這個信念支撐着他一路走來。他在戰鬥總是有很大功勞,但最後在破舊建築頂上被突擊炮炸死。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電影由二戰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的主角真正本名爲美軍第101空降師E連士兵弗裏茨·尼藍(Fritz Niland),在E連攻下卡倫坦灣後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伯陣亡的消息,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陣亡於猶他灘頭,不久後三哥在同一週中於中緬印邊界被擊落失蹤報備(他是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弗裏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電影后段小鎮攻防戰的情節則純屬虛構。而最後弗裏茨的三哥並未陣亡,只是成爲日軍的俘虜,最後被英軍所救。

魔鬼訓練

爲了將演員們造就成訓練有素的軍人,劇組爲此找到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上尉對其進行訓練,演員們從一開始就進入到影片的環境之中,以各自飾演角色的名字相稱,每天學習大量軍旅常識,在爲期10天的訓練中,演員們學習瞭如何使用武器、近戰本領、單兵戰術和二戰時軍隊的暗語和手語信號。

拍攝準備

服裝設計師喬納·約翰斯頓重新設計製做了3000套以假亂真的軍服,還找到二戰時爲美軍制作軍靴的公司,讓其按二戰時的樣式重新生產2000雙軍靴,然後將所有軍服和軍靴進行特殊處理,以顯得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而道具師西蒙·阿瑟頓花了3個月的時間收集、訂製了2000件拍攝使用的武器,阿瑟頓每天都對槍支進行安全性能檢查,查看槍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廢棄物卡住,以確保萬無一失。安全問題是劇組最關心的問題,特效總監內爾與導演斯皮爾伯格會根據爆炸點的位置來確定演員的移動路線,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探測爆炸物的安全性,並且和演員們一起演練了多次,力求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拍攝手法

爲了增加真實感,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影片頭25分鐘的登陸場面。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裏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爲了既忠實於整個故事,又真實反映故事所發生的那個年代,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賈努茲·卡明斯基再次合作。賈努茲·卡明斯基將膠片底片進行特殊處理,淡化色彩,以達到影片中的效果。影片中另一個特殊的攝影技術是使用90度或者45度的快門,來拍攝這場登陸場面,拍攝演員們不間斷的移動和槍彈橫飛的驚險畫面。

場景佈設

佈景師湯姆·桑德斯和其他工作人員在海特費爾德一個廢棄的英國空軍基地,建造出一個滿目瘡夷、殘垣斷壁的法國鄉村,還建造了一座小橋,這也成爲整部影片最高潮的一場戲的發生地。桑德斯首先製作了這座小城的三維模型,然後他使用刻刀在模型上削刀砍去,直到模型成爲千瘡百孔。然後將這組遭“破壞”的模型按比例放大做成實物建築。還利用兩維模型的圖紙,桑德斯又設計了隱蔽的通道和藏身處,並在實景中原樣建造出來,這樣可以在這些隱蔽之處從不同角度拍攝屋內與街道的戰鬥場面。

幕後故事

相關故事

【戰爭+人性】

說到著名編劇羅伯特·羅達特(Robert Rodat)創作本片劇本靈感的來源,與諾曼底登陸戰役50週年紀念和羅達特兒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羅達特回憶說:“關於諾曼底登陸的書籍不勝枚舉,兒子降生時,我恰巧正在讀這些書。那時,我住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小鎮裏。每天早上,我都要抱着剛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鎮中心矗立着一座紀念碑,上面鐫刻着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爲國捐軀的小鎮英雄們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幾乎在每次戰爭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灑疆場。在戰爭中失去一個兒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時失去幾個兒子的悲慟更是可想而知。”羅達特將自己對影片的構思告訴給製片人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認爲這是一個既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戰爭中人性弱點的好故事。1994年,羅達特和戈登連同製片人加里·萊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將這個構思發展擴充爲劇本。隨後他們將劇本分別送給大導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和他們一直認爲最適合擔綱主演的湯姆·漢克斯。令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斯皮爾伯格和漢克斯對這個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漢克斯說:“我一直對二戰歷史很着迷,而且一直在尋找能夠從人性或人類情感經歷而不只是從戰略行動上來描繪整個二戰的書籍與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爾伯格與漢克斯交情莫逆,兩人一直希望能夠攜手合作,本片終於讓他們夢想成真。“能和漢克斯合作我很興奮,我對他一直十分敬仰,而這次拍片的經歷使我對漢克斯的爲人和演技都更加欽佩。漢克斯經常能夠提出一些重要建議,而當我闡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時,他總能虛心聆聽,”斯皮爾伯格說。

【魔鬼訓練】

爲了將這些平素養尊處優的演員們造就成訓練有素的軍人,劇組可謂煞費苦心。爲此他們找到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戴爾·戴伊,戴伊說:“我相信在爲國家而戰鬥的軍人們心中都有着一種爲國獻身的熱血豪情。演員們必須親身經歷一下軍人們的艱苦生活才能充分理解這種感情。”於是演員們被帶到了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他們每頓飯只吃罐頭食品,在泥水中匍匐前進,甚至睡在冰冷、泥濘的地上,戴伊說:“如果有成效的話,演員們在訓練結束時就應該對保家衛國的戰士們所做出的犧牲有了直接感性的認識。”

從一開始,演員們就進入到影片的環境之中,他們以各自飾演角色的名字相稱,每天學習大量軍旅常識,在爲期10天的訓練中,演員們學習瞭如何使用武器、近戰本領、單兵戰術和二戰時軍隊的暗語和手語信號,迪塞爾說:“我們對這些作戰技能瞭如指掌,感到進入了角色[]。我們還掌握瞭如何熟練使用武器,甚至可以矇住雙眼熟練拆裝M-1步槍。”

“從本質上說,我們要以一個士兵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但要真正成爲這樣的人的確很難,”吉奧瓦尼·瑞比西感慨道,“我們風餐露宿,負重40磅的裝備急行軍5公里,每天只能睡3小時,而且你根本無法入睡,因爲在帳篷裏你會冷得發抖。但經歷了這些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湯姆·塞茲摩爾承認他開始並不想參加軍訓,但通過訓練,他終於明白,軍旅中僅靠個人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完成任何任務的,團隊精神是勝利的根本保障。塞茲摩爾說:“如果一名隊友有了麻煩,那麼你就必須停下來幫助他,這使我們在感情上更加接近,所以當我們真正開始拍片時,彼此之間的感情將我們維繫成了一個整體。”

漢克斯說:“我們扮演的這些士兵都已心力憔悴,想回家的情感日漸增加。我認爲如果沒有戴伊的幫助,我們不可能表現得那麼到位。他向我們一直灌輸一種概念,那就是當你認爲不可能做到時,其實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面臨抉擇時,人們一定要果斷做出決定。”

【重現諾曼底戰場】

重現50多年前諾曼底登陸的恢宏場面是斯皮爾伯格和攝製組面臨的最大挑戰。其中最棘手難題就是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奧馬哈海灘--這片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成爲受到保護的歷史遺蹟,而且隨着歲月的流逝這裏己變得面目全非。美工湯姆·桑德斯等人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走訪了法國、英國和愛爾蘭的很多海灘,最終在愛爾蘭發現了一處非常完美的狹長海灘。這片海灘沙質很好,海水的顏色是金黃色,而且還背靠險峻的懸崖,一切都與諾曼底頗爲相似。桑德斯和他的人馬將這片愛爾蘭海灘迅速變成了德國人固若金湯的諾曼底海灘。在海灘上,他們設下各種障礙;在海岸上,修建了佈滿鐵絲網的防護牆和位置隱蔽火力強大的地堡。

製片人伊安·布萊斯(Ian Bryce)面臨的更困難的任務就是找到二戰時使用的登陸艇。布萊斯說:“坦克和其它武器應有盡有,唯獨登陸艇奇缺。我們在英國和蘇格蘭四處尋找,僅發現了幾艘。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在美國加州的棕櫚灘竟發現了大量這種登陸艇,隨後這些船被運到英國,然後重新粉刷一新,參加登陸的拍攝。”

拍攝大規模的戰爭場面當然需要很多臨時演員,愛爾蘭軍方派出了750名士兵協助拍攝,其中居然有很多人蔘加過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的拍攝。

服裝設計師喬納·約翰斯頓重新設計製做了3000套以假亂真的軍服,還找到二戰時爲美軍制作軍靴的公司,讓他們按當年的樣式重新生產2000雙,然後將所有軍服和軍靴進行特殊處理,以顯得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道具師西蒙·阿瑟頓花了3個月的時間收集、訂製了2000件拍攝使用的武器,阿瑟頓每天都對槍支進行安全性能檢查,查看槍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廢棄物卡住,以確保萬無一失。安全間題是劇組最關心的問題,特效總監內爾與斯皮爾伯格密切合作,根據爆炸點的位置來確定演員的移動路線,他們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探測爆炸物的安全性,並且和演員們一起演練了多次,力求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真實鏡像】

爲了增加真實感,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片頭25分鐘的登陸場面。他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裏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斯皮爾伯格說:“這樣我就像一個跟隨士兵上戰場的戰地記者,可以真實拍攝整個登陸場面。”

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再次合作,斯皮爾伯格稱要將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當天實地拍攝的彩色戰地紀錄片。爲此卡明斯基從攝影機鏡頭上取下保護鏡,使這臺現代攝影機接近於40年代的老式機器。沒有了保護鏡,光線可以直接進入鏡頭並反射開來,比原來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時,這位攝影師還將膠片底片進行特殊處理,淡化色彩,最終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漢克斯說:“以前,我從沒體驗過那種腎上腺素驟然分泌的感覺,因爲一開拍,整個拍攝場地一片混亂。人們不斷倒下,炸彈就在你附近接二連三的爆炸,我可以想像到當年士兵們在槍林彈雨中成批倒下的情景,我們的眼中充滿了恐懼,我們知道這都不是真的,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才真正恐懼”。伯恩斯補充說:“我們在整部影片拍攝的開始就拍登陸戰役的鏡頭,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在拍攝以後的戰鬥場面時的態度。沒人會預想到登陸的場面有多麼恐怖,你會真正感受到當年士兵們需要勇敢面對的生死考驗。”巴里·佩珀說:“那天坐在登陸艇上遙望愛爾蘭海灘時,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二戰時的士兵,我開始胡思亂想,我能體會到多年前士兵的心中是多麼的恐懼,他們疲憊不堪,渾身溼透,然後跳下登陸艇,但是迎接他們的卻是密集的子彈。他們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夥伴死在身邊,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爬上海灘。”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作家、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權威學者斯坦芬·安布羅思是這部影片的歷史顧問。他評論說:“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當年戰役的情況,毫無疑問這是我曾經看到過的最真實、最準確反映戰爭殘酷性的戰爭片,無論是從戰鬥部署,還是士兵的表情、語言、相互之間的爭論與埋怨,以及彼此之間的尊敬與愛,無一不與當年的士兵如出一轍。”

精彩花絮

·片中卡帕佐的角色是專爲範·迪塞爾所寫。

·在所有主要演員中,只有馬特·達蒙沒參加軍訓。

·製片方之所以將影片拍攝地從英國改在愛爾蘭,是因爲英國國防部拒絕按照斯皮爾伯格的要求提供數千名士兵充當臨時演員。

·片中出現的兩輛虎式坦克實際是用蘇制T-34型坦克改裝的。

·雖然斯皮爾伯格讓影片畫面的顏色飽和度減少了60%,但當影片在電視臺播出時,很多電視臺都將顏色飽和度調至正常,因爲在播出的頭兩天,很多觀衆投訴圖像色彩出現問題。

·很多參加諾曼底登陸的二戰老兵都因本片出色的真實性而向斯皮爾伯格道喜。

·狙擊手將子彈射進對方狙擊手瞄準鏡的情節源自越戰中的真實事件。

·片中戰場上共死了206人。

·片中在投降時被擊斃的兩名德軍說的是捷克語:“請不要殺我,我不是德國人,我是捷克人,我沒殺過任何人,我是捷克人!”事實上,這些人實際是德軍在東歐俘獲的戰俘,他們被迫加入德軍。

·愛德華·諾頓曾被邀請扮演瑞恩,但被其拒絕。

·本片是獲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最後一部用非數字剪輯系統剪輯而成的電影。

·印度電影審查機構曾因本片過於血腥暴力而亮起紅燈,但斯皮爾伯格拒絕進行刪剪,並決定不在印度上映,最後印度只好妥協。

·在2006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百部最鼓舞人心的電影”榜單中,本片名列第10。

·本片曾是1998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式影片。

·美工湯姆·桑德斯在海特費爾德找到一個廢棄的英國空軍基地,鬼斧神工的建造出一個滿目瘡夷、殘垣斷壁的法國小鎮,還建造了一座小橋。桑德斯首先製作了這座小鎮的三維模型,然後他用刻刀在模型上進行加工,直到模型成爲千瘡百孔的“廢墟”。隨後,桑德斯將這組遭“破壞”的模型按比例放大做成實物建築。利用二維模型的圖紙,桑德斯又設計了隱蔽的通道和藏身之處,並在實景中原樣建造出來,這樣斯皮爾伯格就可以在這些隱蔽之處從不同角度拍攝室內與街道的戰鬥場面。

穿幫鏡頭

·在最後的戰鬥中,德軍坦克在橋中央被摧毀,但在隨後的畫面中,坦克殘骸卻跑到了橋的另一側。

·登陸艇中士兵的鋼盔曾映出攝影機。

·在海灘上投降的兩名德軍士兵被擊中腹部,但當鏡頭推近,左側的人卻被擊中頭部。

·在諾曼底登陸當天,只有兩輛坦克上岸,但影片中卻不止兩輛。

·射入水中的子彈會喪失殺傷力。

·影片第八十三分鐘,當從瑞恩朋友那裏得知他的下落後去尋找時,草原上出現了八名士兵,因事先犧牲一名現應是七名了,顯然影片放的是之前的剪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