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肖冰:投出去130億,總結出創業公司的十種死法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達晨創投自成立以來,投資的金額超過130億元。看過的企業,超過百萬家。做過盡調的企業,超過10000家。成功投資的,超過350家。最終上市的,達到53家。

肖冰:投出去130億,總結出創業公司的十種死法

  這個樣本足夠大,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案例。通過這些樣本數據,我們總結了創業公司的十種死法,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第一種:創始人不行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相由心生”。我們將達晨系的成功創業者,弄出一個圖譜,反覆看,天天看,不斷修正算法,最終得出:成功的創業者,他們都具有這些氣質:

  第一、像唐僧。創業者一定是義無反顧的。就算所有人都動搖,都覺得沒有前途,他依然是意志堅定的。目標遠大,心無旁鶩,勇往直前,不管雜音,堅定往前走。

  第二、還像劉邦。現代企業競爭非常激烈,單打獨鬥只能做一門小生意,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得有合夥人團隊。怎麼組建合夥人團隊?有沒有能力培養合夥人?別人願不願意跟着你幹?這些都很重要。

  第三、情緒穩定。成功的創業者,氣定神閒,很難看到他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跟他接觸覺得很舒服。男人的心是被更多的委屈撐大的,創業者每天面對很多委屈,很多壓力,很多亂七八糟的事,如果不具備這種素質,肯定會情緒波動,肯定沒辦法面對,早就失敗了。創業是反人性的,爲什麼女性創業者比較難成功?因爲女性更接近人性的本質,更容易情緒化,所以很難成爲成功的創業者。

  第四、長期成功看人品。人品很重要,成功的創業者,真正意義的企業家,人品一定是不錯的。真正好的企業家,特別低調、樸素、謙遜。外表很低調,內心非常強大,基本上說到做到,做的永遠比說的好。

  第二種:業務不專注

  從業務上,我們發了一個問卷調查給達晨的業務合夥人,你們這麼多年的投資裏面,業務上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問卷的回答,第一條是專注。

  我們可以看看達晨系最成功的三個案例,分衆傳媒、網宿科技和愛爾眼科。

  愛爾眼科市值360億,開了差不多200多家醫院,他是唯一一個IPO上市的民營醫院,理論上可以做很多別的專科,可以做牙科、心臟科等。很多人找他做,很多地方政府,把一些國營醫院,很低價的要送給他。我們反覆討論,最後還是決定選擇不做,選擇還是隻做眼科。因爲愛爾眼科雖然做得這麼大了,但是隻佔據了中國眼科市場不到10%的比例,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把這個事情做好就不錯了,眼科還有巨大的空間。因爲他很專注,股票就沒跌過,一直往前走。

  網宿科技上市到現在,市值增長了30倍,現在是500億的市值,最高的時候600億。我們當年是無法想象這個公司的,當時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公司,甚至是非常一般的公司,這麼多年就專注做一個業務,利潤也做了差不多10億,我們投的時候利潤才3000萬左右,增長了這麼多。但是他還是集中做這一個,做大做強。

  分衆傳媒在美國上市的時候,江南春當時收購了幾十個公司,進入了無數的行業,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把主業都搞丟了,市值也一塌糊塗。最後他把那些全部砍掉了,那幾十個收購的公司,全部砍掉了,迴歸到他核心的樓宇廣告,現在看起來非常正確,利潤30億,還在增長,市值1000多億。

  第三種:抓不住資本市場機會

  成功的創業者,堅定不移的抓住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機會。

  很多機構說,自己投了多少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達晨從來沒有提過。達晨其實有34個公司,現在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我們的估值是可流動的,可變現的,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虛的估值。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爲中國資本市場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

  很多人垢病中國資本市場,但是我的結論是,中國現在的證券市場,資本市場是中小企業最好的上市市場。我們的中小企業的估值,是全世界最高的;我們的中小企業上市以後的市場流動性,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們的中小企業每年上市的家數,是全世界最多的。

  所謂的獨角獸公司,很多在海外是沒辦法上市的,甚至上市以後的估值可能是現在的十分之一。我們這些企業,抓住了中國的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迅速做大自己。

  有兩個公司,做了同樣的業務,一個是網宿科技,當時的市場,網宿排名第二,市場上一度認爲網宿好象不行啊,是不是我們這個公司就完蛋了?流言蜚語特別多。

  但是我們上市以後,因爲中國市場很給力,很高的估值,一直往前走,利用好這個市場,把我們的股權激勵,定增都做好,這麼多年發展下來,網宿的市值,現在是另一公司的差不多100倍了,這就說明了選擇比努力重要。

  第四種:沒有創新能力

  創業成功者的共同特質,首先是創新能力。如果你的公司,和其他同行沒什麼差異,是同質化的,肯定是沒有生存能力的,肯定是要打價格戰的,肯定是不賺錢的。

  差異化可能是在技術上,可能是在商業模式上,可能是管理上,反正要跟別人不一樣。

  有的創業者說,人家是新興行業,肯定要不斷創新,咱們一個傳統行業,怎麼創新?沒辦法創新啊!

  我們投了一個養雞場,馬上要上市了。這應該是最傳統的行業了吧!這個老闆養雞,每天在琢磨,怎樣從雞身上,多賺一分錢。

  這個老闆覺得,咱們的雞,雞翅膀賣得貴,雞骨頭賣得像垃圾一樣便宜,他一定要把這個雞骨頭,賣出高價來。

  沒人要雞骨頭,怎麼辦?他就研發了一個叫骨肉相連的產品,把雞骨頭變成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推薦給肯德基、***,告訴你們可以這麼賣雞骨頭。後來他的雞骨頭,價格賣得比雞肉還貴。他通過創新,把一隻雞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第五種:把握不住節奏

  達晨的樣本足夠多。一星級公司,完全失敗的有11個;二星級公司,接近失敗的有18個;三星級公司,可能會失敗的有47個。加起來幾十個億,總數已經很大了,但我們的基金,回報是很好的,因爲我們的總數,越來越大了。

  我們發現,創業的節奏很重要。有的公司,做起來行雲流水,感覺節奏上特別順暢,每一步都踩準了。有的公司很努力,也很聰明,很勤奮,但是好像老是踩不到點,要不就是踩錯了,跑得很累。

  節奏有輕重緩急。所謂輕重,什麼時候該輕資產發展,什麼時候該重資產發展,這是要把握好的節奏。搞錯了可能就死了,也很危險。

  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不該快的時候,堅決退一步;該快的時候,堅決往前衝。

  創業是一場馬拉松,跑馬拉松的時候,可能有一些人是短跑選手,開始的時候跑得很快,你可能被他干擾了,你可能被你的競爭對手的節奏干擾了,他擾亂了你自己,你亂了,你就完了,他完了你也完了。所以說把握節奏要有定力。

  第六種:盲目學大公司

  我們在機場書店,看到很多大公司的暢銷書,都被創業者買走了。華爲怎麼幹的,Google怎麼幹的,咱們就怎麼幹。

  學習不能盲目地學,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學習大公司小的時候怎麼做,而不是學習大了以後怎麼做。大了以後都是戴着光環的,要學就學死了。

  有些創業者,認爲自己的機會太多,自己的能力很強,管理能力很強,調動資源的能力也很強,一個業務根本滿足不了他。他說我的每個項目都融資,將來每個項目都上市,這個上中小板,那個上主板,還有一個去美國,這是很多企業家的夢想。

  達晨投了這麼多公司,發現特別喜歡多元化的,沒有一個成功的,全部失敗了。我們建議,創業者如果控制不住多元化慾望時,先想清楚這三個問題:

  第一、你現在的業務是不是足夠安全?很多公司第一個業務還在半坡爬,還有很多競爭對手,還有死亡危險的時候,就開始搞新業務,肯定是不對的。

  第二、你現在的業務是不是行業第一了?很多公司還沒有到行業第一,他就開始去上新項目了。

  第三、你這個行業還有沒有上升空間?是不是已經到天花板了?其實行業很大,中國的市場很大,全球市場很大,爲什麼要上這麼多新項目?

  好幾家公司融資之前日子過得好好的,也賺錢,現金流也不錯。融資後,賬上多了很多錢,就特別衝動,趕緊擴張。一下子收不住了,管理也失控了,一下子鉅額虧損,資金鍊就斷了。

  第七種:挑戰BAT

  我們還看到一個規律,企業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挑戰BAT,打敗BAT的,基本上都完蛋了。

  這些創業者,想的都是偉大的事情,過程中可以商業化變現的,賺小錢的機會,全部不幹。他們說,我賺那個小錢幹嗎?我們是要做偉大公司的。

  他們認爲,投資人會永遠支持他偉大的夢想,我有這麼好的想法,投資人肯定會支持我。永遠不賺小錢,資本市場一變化,就死了。

  這一輪資本泡沫以後,是到了迴歸商業本質的時候了,首先要活下去,如果都活不下去,就別談大公司了,先把公司活下去,再做成偉大的公司。

  到底怎麼賺錢?商業模式講不清楚,創業者說得特玄乎,搞得我們都懷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夠。我們交了那麼多學費以後才發現,商業模式特別複雜的公司,基本上都死了。

  第八種:性格決定命運

  一個共同的規律是,失敗的創業者,基本都是性格問題。創業者的性格,是創業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有些創業者特別強勢,在企業裏一言九鼎,像皇帝一樣,說什麼都是聖旨,不允許有反對的聲音,這種企業肯定不行。

  有些創業者特別弱勢,什麼主意都沒有,大事小事都找投資人商量,這種人肯定有問題,拿不定主意。

  有些創業者文人情懷特別多,理想特別大,每次都談情懷,談理想。後來我們說打住,這次不談情懷,這次談數字,談財務報表,談項目進度。創業就是一件很俗的事,就得一個一個趴着幹,一塊一塊賺回來,每天都得關注現金流、報表、庫存、CPI,不看這些,整天談情懷,企業早死了。

  第九種:不懂資本運作

  創業者與投資機構,要各司其職。對於資本運作,投資機構的專業性,不容置疑。一次失誤,差別可謂十萬八千里。

  有些創業者,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強,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覺得自己是專家,資本市場的東西都學會了,不跟你商量,也不跟你諮詢,很多方向自己就定了。

  有些創業者,選擇中介機構時,都是憑自己的感覺,憑身邊朋友的主意,不聽我們的意見,不和專業機構商量,最後結論是完全不靠譜,交了很多學費。

  有些創業者,要不要IPO特別猶豫。要交那麼多稅,我要不要上市?排隊時間那麼長,要不要排隊?審覈那麼嚴?我要不要做?猶豫的時候,一兩年過去了,兩三年過去了,他還在猶豫。

  資本市場太複雜,作爲專業機構的達晨,我們交了太多學費,看了太多案例,我們是專業的。

  成功的創業者,相信專業機構的意見,做他自己擅長的事,把自己的業務做好,把自己的業績做好,這是最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創業者一定要靈活面對這些事情,要突破自己,不要固守,要相信自己不是萬能的,你不是那種什麼都正確的,你要抱着這個認識。

  第十種:盲目轉型

  過去三五年裏,傳統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壓力是巨大的。

  原來那些很風光的消費品,一夜之間發現自己不行了,爲什麼?消費的主力人羣變了,變成80、90後了,他們不看央視,原來的營銷手法,比如投標王、砸廣告的路子,一下子不靈了。

  製造業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成本上漲,基本上沒利潤了,原來有利潤的,現在都沒利潤了,頂不住,因爲自己的創新能力不夠。實體店被電商衝擊,移動互聯網重構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壓力是巨大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盲目跟風轉型,結果肯定是死。一下子互聯網+,一下子O2O,把自己傳統的那一塊優質的東西全部放棄了,推倒重來,也死了。本來日子過得還行,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好,但是還可以活下去。結果盲目跟風,一下子就把自己搞死了。

  不轉型,早晚也得死。一些項目型公司,一些週期型公司,當時挺好,沒有在好的時候,轉型成爲一個持續增長的商業模式,後面也不行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