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短語經典的句子

年關將至,創業公司的2016年:裁員降薪砍業務只爲活着

本文已影響 9.9K人 

2016年快結束了,還有一個月不到就到春節,年關將至,作爲一名創業者,你是高興還是發愁?聽到身邊創業的朋友,說得最多的就是:2016年這個年關不好過!

年關將至,創業公司的2016年:裁員降薪砍業務只爲活着

給你盤點一下2016年很多創業公司的現狀:

一個是賺錢更難。
據清科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天使、VC和PE機構共新募集909支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基金,新募基金數量同比下降46.2%。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2016年上半年共計完成3476起投資事件,投資案例數同比下滑24.7%。下半年資本回暖跡象並不明顯,投資人出手謹慎不少。

二是移動互聯網紅利消退。規模上,當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10億(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主要發展指標趨緩,規模化增長到達臨界點。此背景下,你能看到美圖、墨跡天氣,這類現象級移動互聯網公司在搶着上市。今年以來,除了直播,少見爆款APP誕生。

而對大部分創業者而言,流量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用戶注意力被垂直化分散,過去粗放式的投放已不奏效,成本卻水漲船高。電商裏面,阿里、京東爲代表的移動訂單量都在80%左右了,且整體增速已經明顯趨緩, 最明顯的是,靠過去販賣電商平臺資源的電商代運營不好做了。

互聯網創業人羣中,多半圍繞BAT生態、傳統產業升級進行,所以上述大環境的變化肯定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關於裁員、砍業務:長痛不如短痛

熬過2016,活過下一年,是此刻多數中小創業者最現實的心願,裁員則成了首選方式。

明星創業公司也不例外,據我瞭解,某知名二手車電商正在進行裁員,砍業務,甚至今年年會都取消了。另有某知名共享餐飲O2O公司,在兩個月前幾乎把技術砍了一半……

還有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點評、蘑菇街美麗說這幾例大併購後都有裁員、變相裁員(比如996),哪怕是360、樂視、HTC這些公司在今年都沒避開裁員的命運。更不用說那些不知名的創業公司了。

那如何正確的看待裁員?

裁員並不代表公司沒有希望,即便是今天牛氣沖天的阿里,也經歷過裁員,還是大規模裁員。2000年,全球互聯網破滅,殃及阿里,彼時馬雲已爲B2B業務在全球多個地方開設了分公司,公司也還沒有盈利,如果按照當時賬上的錢燒下去,頂多撐一年。

當時馬雲號召阿里管理層召開了一場“ 遵義會議”,提出“ BTOC”的戰略: Back TO China(回到中國) , 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 , Back TO Center(回到中心),砍掉了所有海外業務公司,聚焦中國市場。

正當阿里管理層爲大裁還是小裁而猶豫不決時,馬雲挖來的GE前高管關明生(阿里前COO)毫不猶豫地跳出來“當惡人”,大開殺戒,成了阿里活下來的轉折點。

生死關頭,創業公司在裁員這件事上一定不要猶豫,但必須甄別出哪部分人是拖後腿的、哪部分是精銳,保留住未來公司反撲的核心戰鬥力。

說到這兒,前段時間正好有一家還算知名的創業公司朋友告訴我,她想建議創始人發郵件穩定軍心,我建議她千萬不要這麼做。一來內部郵件流出會讓競爭對手抓住把柄;二來這樣解釋是無謂的,要走的人能主動走更好,省了補償,重要的是穩住核心團隊、核心員工,價值觀在此刻已經虛無縹緲,堅守不動搖即可,更實際的是將未來利益捆綁加碼,生死與共。

檢驗一場裁員是否成功,最終還是要看人效,如果10個人乾的事情5個人照樣能幹,還能幹得更漂亮,顯然是成功裁員。

關於盈利:健康的增長方式就是賺錢

今年下半年,我們也不斷地聽到垂直電商放出盈利信號,比如貝貝創始人張良倫在虎嗅FM節上宣佈從10月份開始實現規模化持續盈利,易果生鮮也稱自己在2018年能實現盈利……

爲什麼這些還在大手筆投入的公司也着急盈利了?互聯網不是規模經濟嗎?今非昔比,過去主流的是互聯網思維,用免費甚至補貼的方式也要把用戶圈進來,滴滴Uber是最大的先例,如果你看了家政O2O公司e家潔掛牌新三板的招股書,這家共享上門服務公司的營收竟然爲0。

反而過去被詬病燒錢的京東,其商城業務從今年開始持續盈利。之所以過去互聯網規模經濟一直是主導思想,很大因素都是平臺思維,直奔壟斷競爭。但現實問題是平臺機會越來越少,而平臺型創業機會只有產業鏈、關係鏈發生重構時出現,註定是垂直的、少量的。做“輕”的時代已經過去。

如此背景下,創業者必須意識到,如果自己沒有踏上平臺風口,千萬別再用理直氣壯“先圈用戶,做大規模,怎麼贏利是未來思考的”,務必重視商業模式中的財務模型,想清楚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最佳利潤點”、“無效利潤點”在哪兒。

當然,這裏並不是說目前沒有盈利能力的創業公司註定死路一條,早期不盈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注重健康的增長方式,如果是交易平臺的話,過度看重GMV而忽視背後的獲客成本、復購率、轉化率、履約成本……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從業務增長方式來衡量,不是高成本的增長方式,不是無預期的投入換取增長,健康的增長方式本身也是賺錢。只是增長的核心指標要有階段性取捨,不可能一步到位。

關於節奏:過早All In,多半壯烈

影響到裁員、扭虧的會是創業節奏的把控,主要是兩大方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