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禪理故事

冬至傳說故事

本文已影響 1.8W人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一般都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3篇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冬至傳說故事

冬至傳說故事一:

在祖國的南方,特別是福建地區,冬至的食俗是包湯糰吃,而莆仙地區的冬至還有一個習俗,即冬至第二天早上天沒亮時,要把做好的圓子粘到自家的門窗框上。莆仙地區不叫糯米湯圓爲元宵,而叫做“圓子”,或叫做“粿子”,還把冬至稱爲“團圓節”。

關於“團圓節”的來歷,相傳古時興化府裏有個寡婦叫餘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採草編織斗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閒回家省親,於是將一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爲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爲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爲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採食。一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冬至這天,母親採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爲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故事代代相沿,於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糰,過“團圓節”的說法。

冬至傳說故事二: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傳說古時有一山民,進深山砍柴,被一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慾,強迫山民與其成親並懷孕生下一男孩。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着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裏,給兒子取名天賜。山民也沒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

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

天賜左右爲難,身爲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一野獸爲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一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一種小野果),只要採幾筐猴柿從村莊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其母肯定會一路撿拾猴柿到村莊。天賜一一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裏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一天正是冬至。天賜爲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後人效仿成俗。

平潭人過冬至的習俗正是沿襲於這個傳說。一是祭拜祖先,二是吃冬至米時(即鹹米時)。搓米時時還挺講究的,要準備一堆紅桔子、一副紅筷子,放在簸箕裏,再在簸箕邊緣插上“孩官人”(即泥塑的小孩像),然後才能開始搓米時,一種是有包餡的鹹米時,一種是無包餡的染成紅色的米時仔,煮熟後是用來粘在兩邊門楹上的。這個寓意就是來自上面的傳說,因爲染紅的米時仔很像天賜母親禽母愛吃的猴柿,把它粘在門楹上,讓禽母的靈魂能夠找到家,表達了深深的孝母之意。

冬至傳說故事三:

臺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裏,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裏,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着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裏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農夫的田裏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裏就會變成雜草。

墨斗公的本來的意思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裏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托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要罷耕抗議。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因爲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爲牠的生日。除了喂牠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同時,爲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