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禪理故事

關於魯迅的勵志故事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魯迅的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關於魯迅的勵志故事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1

懷揣夢想 離家求學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用手中的筆寫出數百萬字的著作、刻畫無數人物、傳達時代精神,在後人的眼中,他是剛毅堅強的“民族魂”。然後,小時候的魯迅是個很活潑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從搖晃在水面上的烏篷船裏傳來的悠揚戲聲;是船內與小朋友們分享從自家地裏“偷”來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百草園”裏會彈琴的蟋蟀、會唱歌的油蛉、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還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魯迅的童年是豐富而自由的,這樣的童年,無疑對他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歲的時候,魯迅揮別了帶給自己無窮趣味的“百草園”來到“三味書屋”。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地下一層的一角,一張八仙桌與一個藤椅靜靜地擺放在那裏,幾個長條凳散落於對面,這是仿照當年“三味書屋”的課堂仿製的。現在的我們似乎能透過這溫暖的場景看到當時學問極好的壽鏡吾老先生,看到讀書時的魯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個“早”字。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間裏,魯迅不斷爲自己充電,他熟讀儒家經典,也不拘泥於課堂所學,在課下廣泛閱讀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在關注人文的同時觀察自然。“三味書屋”的沉靜和豐富讓魯迅的精神空間得到了極大地開拓,爲以後魯迅在思想與文學上的創造打下了基礎。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魯迅的童年也並非一帆風順。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久後,父親病重,整個家庭更是從小康陷入了困頓。作爲長子的魯迅,擔起了家庭的負擔。他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之間,當了家裏的東西,才能換回買藥治病的錢。當鋪夥計的眼神和周圍人的歧視,讓魯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由於家境大不如前,爲了省錢,魯迅便自己尋藥。那時候紹興城裏的人們時常見到一個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園的土地,去尋找可以做藥引的蟋蟀。或是四處打聽,只爲尋找藥方上那一味奇特的“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沒能改變痛心的結果,魯迅的父親最終因庸醫的延誤而離世,這一變故讓少年魯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開始了對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年僅18歲的魯迅懷揣着夢想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後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和路礦學堂求學。

在南京,趕上看新書風潮的魯迅在一個星期日跑到城南買下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剛讀了幾頁便一發不可收拾。“哦,原來世界上竟然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裏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連本家的老輩都要說他:“你這孩子有點不對了,拿這篇文章看來看去,還抄下來看。”但魯迅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一有閒空,就繼續研究。

“‘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第、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葛也出來了。”這本書帶給了魯迅許多不同的思想,他開始感受到在這樣激烈競爭的世界裏,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面臨着如何緊迫的危機。

在這種緊迫感的催使下,1902年,魯迅踏上了開往日本的輪船,他懷着“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能夠以醫救國。

留學遭歧 棄醫從文

北京魯迅博物館裏陳列的一份泛黃的“成績單”記錄着魯迅當時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求學時的成績:解剖學59.3分、組織學73.7分、生理學63.3分、倫理學83分、德語60分、物理60分、化學60分、平均65.5分。他成績不算優異,但也沒有“落第”,在142名同學中魯迅排名第68。

但就是成績單上的解剖學59.3分卻讓當時的魯迅深受打擊。59.3分,這個還沒有及格的成績卻成了同學們的懷疑的對象。在其他同學的眼中,這個來自落後中國的學生根本不可能憑藉自己的能力考取這樣的分數,那麼一定是老師藤野嚴九郎泄露了考題給他。面對同學的質疑,魯迅痛苦地發現,身爲一個弱國子民就連學習成績都要受到無端的質疑。

更大的屈辱還在後面。在一堂細菌學課上,教師已經講完但還沒到下課時間,便用幻燈放了幾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戰爭的時候,日軍抓了一箇中國人要處決,說他做了俄國間諜,刑場四周有很多身強力壯的中國人正津津有味地圍觀被處死的同胞。圍觀者臉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魯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國人,無論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

爲了改變國人的精神,魯迅決心棄醫從文,走上了救國救民的文學道路。

救援學生 爲民吶喊

雖然魯迅在批判國人的麻木不仁時是犀利無情的,但他的一生中始終關懷着代表中國未來的青年。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工作時,曾把他從日本帶回來的長澤龜之助撰寫的《代數學辭典》等三本精裝的數學書籍饋贈給青年學生王鐸中,對他說:“你年紀輕,記性好,要抓緊時間多看些書。看書的面也可廣一點,基礎廣而堅實,專也容易了。”

1927年4月15日,廣州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這一天裏整個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國 民黨在廣東大肆追捕殺害共產黨人,中山大學也遭到了軍警的搜捕,許多師生被捕。

在這段風雨交加的路上,魯迅匆忙從中山大學的白雲樓趕到會議室,緊急召開會議。他如此急迫是因爲救援青年學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況卻不容樂觀。這次會議並沒有得出營救學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魯迅一言不發,心中的苦悶無法舒緩。學生被捕以及慘遭殺害的壞消息卻不斷傳來,身爲教務主任卻無法營救自己學生的魯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這之後,魯迅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這年10月,他來上海並從此定居,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都有他的身影,《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都有他的筆跡。他與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一起,爲民族獨立和人民的幸福吶喊。

斯人已逝 英魂永存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時25分,在黎明前的短暫黑暗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由於長期處於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中,處於“戰鬥”的狀態,過着動盪、清貧的生活,加之青年時期,曾患有肺結核病始終沒有痊癒,所以一直以來,魯迅的身體狀況都非常糟糕。在這個秋日蕭索的早晨,魯迅在上海寓所溘然長逝,走完了他55歲悽風苦雨、頑強苦鬥的坎坷人生……

魯迅的葬禮由宋慶齡親自主持,整個儀式肅穆莊嚴,這位爲喚醒沉睡國人的鬥士沉沉地睡去了。他的棺木上覆蓋着繡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上萬民衆自發舉行公祭,爲他送別。

時間的轉軸回到現代,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那棵魯迅親手種植的白丁香,經歷了8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在採訪即將結束時,記者遇到了剛到博物館上班半年時間的青年保安小劉,他說:“來到這裏工作,我深深地被魯迅先生的精神感動。”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博物館的警衛,在他看來,做好這份工作就是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最好緬懷。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2

魯迅先生聚精會神地工作。爲了如此,他的工作時間總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還在那裏拿着筆寫不完地寫啊寫啊!夫人許廣平打算勸他休息一下,雙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曉得他卻滿臉的不高興。本來,許廣平那時是很孩子氣,滿心好意,遇到這麼一來,真感覺到氣也透不過來地難過。稍後,他給夫人解釋:“寫開東西的時候,什麼旁的事情是顧不到的,這時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飯也是多餘的事。”

魯迅的工作態度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他親手校對書稿時,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頁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嚴加改正,不惜再三變更,直到滿意爲止。至於字句的正誤,那就更不必說了。所以,校稿時,也許使人覺得厭煩,但等到書一出版,是沒有不滿意的,沒有不博得良好信譽的。

魯迅研究學問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魯迅認爲需要學的某一種學問,便埋頭專門鑽研,堅持不懈。比如社會科學,原先他並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轉折時期,嚴酷的階級鬥爭觀實,使魯迅深深感到進化論思想的偏頗,由於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讀的書真是驚人。從1929年起,三、四年間幾乎每天手不釋卷。這樣刻苦學習的結果,他後來以雜文的形式多次發表對教育的評論和意見,痛擊國民黨反動派壓制學生思想、鎮壓學生抗日救國運動的反動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教育的實質。能一文刊露,羣醜斂聲。魯迅先生終於用階級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逐步形成了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爲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魯迅認爲讀書,不應無重點地亂讀一氣,什麼書都去涉獵;就是同一本書,也不必每章每節“一視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導清華大學文學系學生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讀《抱林子》時就指出:該書“內篇”宣揚神仙方藥、鬼怪迷信,是錯誤的,可以不讀;“外篇”論述人間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確的言論,這就是要讀的重點。

魯迅這樣的指導名之曰“重點進攻”讀書法。平均使用力量,會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精力,只有採取“重點進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會好得多。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3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衆,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爲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魯迅小故事七則

1.理髮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髮店理髮。理髮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着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髮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髮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髮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髮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髮,理髮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着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髮。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髮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髮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髮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爲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捲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捲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髒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淨。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爲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爲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覆:“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菸罐,對着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4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一、他曾製作一張書籤,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裏。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籤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讚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二、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揹着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爲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着“君子自重”4個字。

三、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裏做些事,特別是爲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愛書情節

在魯迅博物館裏陳列着一盒修書工具,那是一些簡單的畫線儀器、幾根鋼針、一團絲線、幾塊砂紙以及兩塊磨書用的石頭。魯迅就是用這些極其平常的東西,使他珍藏着的一萬多冊圖書歷久常新,沒有一冊書裏有污損、破散的情況。

魯迅先生一向樂意把書借給別人看,特別是青年學生,但是歸還時,如果上面有了破邊卷角等損壞的情況,他會不高興的。對於那種不愛護書的借閱者,魯迅寧願把書送給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躪過的原書再轉回來。”魯迅先生時常把一些好書主動寄贈給渴求知識的人,每當把書送出去時,總是非常仔細地包紮好。魯迅先生愛護書籍的故事至今還在廣爲流傳。

金牌換書

魯迅少年時代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學習十分刻苦。在同學中,他年齡最小,而成績卻最爲優秀。礦路學堂當時規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獎三等銀牌一枚;四個三等銀牌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換一枚金牌(金質獎章)。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同學中只有魯迅一人換到了金牌。當時礦路學堂的總辦比較開明,學生看書報也比較自由。魯迅求知慾十分強烈,除學習功課外,他還廣泛閱讀古代小說、野史、雜書和從西文翻譯過來的新書。由於家境貧困,爲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金牌變賣了,買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書來讀。廣泛的閱讀爲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做過統計,他在創作中引用過的書,足以開一個規模不小的圖書館。

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魯迅抄書

少年魯迅隨着年齡的增大,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他已經不滿足於看畫書,開始大量閱讀起古典小說和野史筆記本。家藏的一本《西遊記》,他先是描繡像,接着就看文字。他最愛孫悟空的機智勇敢:闖龍宮,入地府,鬧天宮,除妖魔,滅鬼怪,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簡直把他帶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這一下讀書的勁頭可來啦!家藏的《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白蛇傳》、《夜談隨錄》等書,他都讀遍了。他覺得還是不滿足,又陸續購讀了《酉陽雜俎》、《輟耕錄》、《池水偶談》、《徐霞客遊記》……就這樣,小魯迅在書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

後來,魯迅家窮得“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再也沒有錢買他心愛的書了。怎麼辦?魯迅想,買不起書,就抄!

但要抄的書實在太多了,魯迅就抄他最需要的書,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刀刃上。他需要一本字典,就借來《康熙字典》,從一部查起,把所有難讀、難記、難寫的生字都抄下來;他愛讀唐詩,就借來一本《唐詩叩彈集》,把書中的百花詩一首一首地抄下來;他更愛植物學著作,先後抄了《釋草小記》、《釋蟲小記》等書。《唐代從書》是他最喜愛的讀的一部書,裏面有唐代植物學家陸羽寫的介紹種茶經驗的《茶經》和介紹農林知識的《耒耜經》、《五木經》,他都借來一一抄錄。

魯迅抄的書,大都是從族叔祖父周玉田先生那裏借來的。這位老人平時從不輕易借書給別人,卻樂意借給魯迅,因爲魯迅很愛護書籍,而且極守信用,按時歸還。周玉田先生還把自己寫的《鏡湖竹枝詞百首》,借給魯迅看。魯迅不僅讀完了這本詩稿,還抄錄了一冊,卷末寫了六個工整的小楷字:“侄孫樟壽謹錄”。

就這樣,魯迅整天抄呀抄,幾乎把所有課餘時間都用在抄書上了,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怎麼辦呢?魯迅就請兩個弟弟來幫着抄,他們也挺樂意,都爭着來幫哥哥抄書。後來,魯迅的兩個弟弟,一個成了有名的文學家,一個成了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也有魯迅引導的一份功勞啊!

擠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着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爲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爲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閒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