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導語:有時候,我們感覺走到了盡頭,其實只是心走到了盡頭。再深的絕望,都是一個過程,總有結束的時候,迴避始終不是辦法。鼓起勇氣昂然向前,或許機遇就在下一秒。幾米也說過,我總是在最深的絕望裏,看見最美的風景。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三篇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真實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則

故事一:白手起家的女大學生

李素兒是中山大學物理系科班出身,但是,1957年,內地的政治風暴使她心靈上受到了重大的創傷,家庭受到了傷害,耿直的丈夫居然一夜之間淪爲“右派”,她自己又被封爲“右傾機會主義”。

她搞工廠從基礎做起,早年開加工廠,創業維艱,她從租用幾百平方米的地方開始,到今天廠房7000平方米,廠房增加近10倍。當年生產玩具、洋娃娃衣服,又爲美國名廠加工,以車縫爲主。三年後,她開始建立自己的工廠。她開的是五金廠,從製造家用普通製品(如釘)開始,逐步朝優質製品發展。沒有本錢的創業,到今天,她已成爲華文實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總經理。她的產品有不少從原理到外形都達封申請專利水平,可見她產品原創性甚高。多年來,她堅持生產家庭製品,近年又擴展業務至生產家庭電器製品。產品遠銷歐美各國。

故事二:白手創業靠什麼?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一無所有的人怎樣白手創業呢?事實是,任何高人也不可能立刻讓你有錢。而我的答案和建議是拿你最現實的資本——時間,緊緊圍繞你的創業目標,去有計劃、有步驟的運作。急和盲目對創業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現在立刻爲創業去做準備條件,而且一定要立刻行動!很多人一直只是想行動,沒有真正去做,當然不會成功。

對於我們每個人,要明白我們渾身上下最大的核心動力其實就是大腦,創業不是靠脖子以下的部分,而是脖子以上的部分,要用腦子去思考創業的方向、創什麼樣的業、如何去創諸如此類問題。無論是創什麼業,你第一步去做什麼,就是經營你自己。你目前對自己最大的經營就是你的創業學習。這個學習並不是去學校學習什麼,而是你要在工作中去實踐學習,去學對創業有用的東西,學習創業的知識,能夠帶來財富的知識,再具體些就是如果你想開飯店,就學習如何開飯店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飯店實踐工作一段時間,比如說到飯店找份工作,而且是立刻去,一定想辦法找到,然後投入進去!下面我舉兩個例子:

有一個剛從職高烹飪學校畢業的學生,他知道廚師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他跑了很多單位,也沒找到工作,於是他想了一個絕招,他來到一家名氣很大的酒店,要了很多菜,結帳時要500多元錢,但是他沒錢結帳,他拿出畢業證,和經理說:要錢沒有,要麼我給你打工還錢吧。經理一黑,要小夥兩個月的工作代價償還餐費,於是這個小夥開始上班了。他肯幹,髒活累活搶着幹,很快大廚喜歡上了他,收他爲助手,後面他還成了部門經理。如果你想在某一行業學習,那麼就學習這個小夥子,想辦法投入到這個行業中工作學習,而且一定要想辦法做到。

要知道,即使你沒有什麼資金,你還有你自己和時間,這是我們任何人都平等擁有的“資本”,在一定時間內創造或抓住創業機會,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握住這些機會,並付出行動通過這些機會實現創業成功。

在“2009中國大學生創業富豪榜”上,西南林學院畢業生賀靖以30萬資產擠入全國百強。夾着公文包,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的賀靖,從賣5個U盤開始,把公司一步步帶成“雲南校園第一品牌”。即將辦下來的創業貸款讓這個“創業富豪”有了新的目標:3年內解決100人就業,帶動1萬學生創業。

“如果你是小草,人們不會因你被踩了而憐憫你,因爲人們本就不會看到你,所以我要做大樹。”2005年9月,懷揣着父母賣掉房子湊來的一萬多元學費,19歲的賀靖第一次踏進西南林學院大門。想到了4年後就業形勢的嚴峻,賀靖用這樣的座右銘告訴自己,在大學期間要通過努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臺,這樣才能在同等條件下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

讀大三的時候,賀靖擔任學生會主席,他算是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臺”,於是他開始在學校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系列活動。較強的交際能力、逐步拓寬的人脈,以及“認識了學校各路風雲人物”,這讓賀靖現在仍舊感激,“沒有這個平臺,可能現在我還爲找工作四處碰壁。”

2008年3月,西南林學院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讓賀靖真正開始了創業之路。有了學生會平臺的鍛鍊,賀靖聯合了平時一起做事的幾個兄弟開始寫創業計劃書內容就是如何利用大學平臺進行創業。“在寫完之後,大家都激動得睡不着覺。”第二天,拿着計劃書,賀靖開始找商家“借錢”。賀靖坦言,“沒有營銷策略,沒有運作方式,現在看來,當時的計劃書很幼稚”。但策劃出來後,還是得到校方老師的支持。

“只要你們能夠給我們貨,我保證給你們賣得很好,我有至少10種途徑幫你去賣。”那時候,賀靖每天拿着計劃書遊走於各類商家之間,給他們描繪合作前景。終於,有一個商家被賀靖的耐心打動了,給了他5個U盤去賣。爲了賣出這5個U盤,賀靖和幾位同事擺起了地攤。“拿貨的價格是50元,市場價是90元。 ”賀靖清楚地記得,當時他們定這5個U盤的“銷售價格”是70元。

比市場上便宜,加上同學之間的信任,U盤很快脫手。帶着賺到的100元錢,賀靖鋪了更多的貨,開始給自己班上、學院的同學宣傳,更低的價格讓學生們紛紛選擇從他那裏買貨,甚至有的班級開始團購產品。一個月後,整個數碼城的人幾乎都知道了賀靖這個名字,更多的商家開始給他們鋪貨,他也賺到了“職業生涯” 的第一桶金。

對於創業者來說,沒有資金並不可怕,沒有經驗不可怕,只要處處用心,事事留意,虛心學習,敢於拚搏,也許三五年,也許三五萬,萬事雖難終有起點,億萬家財雖多終有開端,只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故事三:周曉光從擺地攤起家到億萬富翁的創業故事

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從當初挑着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爲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市場經濟,潮起潮落,在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家動人的成長曆程。

跑遍大半個中國,只想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女青年周曉光憑着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着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去了。那年她17歲,家裏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家十口人,任憑母親怎樣算,在那個年代,也只能保證全家人不至於餓肚子。在諸暨的一個小山村中長大的周曉光,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家中條件又不允許她複習再考。即便是有求學的機會,生活似乎也不允許她透徹地學點東西:讀高中的時候,每到下午最後一堂課時,她就開始盤算着要去哪裏割豬草,還有牛、羊也要放。周曉光回憶說,當她走了6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車,那份興奮竟多於第一次闖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後,周曉光坐飛機從地球的這端到那端,猶如家常便飯,但回憶起當年坐火車時的心情,依然激動不已。

憑自己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本錢,做起了“跑碼頭”生意。一個女孩子出門自然比男孩子困難得多,擠火車,趕汽車,爲了不耽誤時間,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就這樣,夕發朝至,走南闖北,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周曉光回憶說,當時,她只拿着一本中國地圖,沿着公路、鐵路往前走,心裏只有一個念頭:爲了能使家裏人過上好生活。6年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

十年練攤,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雲新。婚後,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了。於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裏買下了一個攤位。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於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小區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證明,周曉光的眼光很準,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爲義烏市中心的商業黃金地段。出來闖世界時想要的幾乎都實現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該滿足該停下來歇歇了。但此時的周曉光好強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辦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後,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在商界這麼多年,周曉光說每次作出重大決策時,都得到了丈夫虞雲新的支持。作爲副董事長,虞雲新一直隱身在妻子身後,不管企業發展到哪一階段,在妻子這位“元帥”的統領下,他都把公司裏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我丈夫現在負責國內南方市場,他負責的那一塊不論是信譽還是利潤,都做得很好。”妻子這樣誇獎。正是這種毅然的選擇,使周曉光的人生意義有了快速的提升:從一個個人致富的小商販,開始成長爲一個企業家。我樂意有競爭對手,這並不是件壞事。

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並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爲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面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面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隨着企業的發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生,7年間到同行業去發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並不認爲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僅靠一家企業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只有產業集聚了,在世界的舞臺上纔有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的提升。義烏飾品業人士說,新光的“黃埔軍校”成了產業的潤滑劑。由於是行業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開發100餘款的新產品,跟隨的企業也自然多了,但這並沒有讓周曉光感到一絲的滿足感。她認爲,別人跟得快,我纔會跑得更快。周曉光在業內的大度是出了名的:每次出國參展回來,周曉光都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甚至學到的毫無保留地告訴同行。獨木難成林,周曉光這樣說。

現在,最讓周曉光着急的是:“自己的知識水平要達到能夠勝任世界級商人這個角色的要求,在企業內組成一個現代企業的管理團隊,還要花很大的力氣。”的確,這正是民營企業家在第三次創業中所遇到的普遍問題。有的人選擇了出國深造,而周曉光自覺一時還放不下企業,她選擇了不定時外出聽課,聘請各路專家做自己的顧問。其中有一次,她就花了17萬元請臺灣專家爲公司的骨幹進行了有關團隊精神的培訓。精心打造團隊,也讓從國有企業加盟新光的江澤林副總經理深有感觸:像我這樣層次的人,離開國有企業到私營企業幹4年,感受到的比在國有企業幹10年還要深刻。

不但要做中國第一,而且要做響世界品牌飾品行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週期短、更新換代快,沒有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根本無法在市場立足。爲了緊跟市場的趨勢,新光花在培養人才方面的費用一年就達150多萬,專門組織了由幾十名設計人員組成的開發部,還花巨資從國外引進了最先進的飾品生產設備,建立了國內飾品行業唯一的電鍍自動流水線,使新光在競爭中始終處於領先位置,一時間新光的合金、爪鏈等主導產品遍佈了中國大小市場和飾品集散地。

1995年10月,新光公司剛剛建成投產,周曉光就首先投資40萬元,在廣州飾品一條街開辦了分公司。當時廣州街上的女士都愛佩戴絲巾扣,分公司發現後立即將信息發回公司本部。僅3天時間,公司就組織設計人員開發出了幾十款品種投放市場,結果,新光飾品在廣州一炮打響,遍地開花。緊接着新光公司相繼在義烏、瀋陽開設銷售窗口。公司利用飾品流行的地域差和時間差,用自南而北循序漸進的階梯式產品銷售法,迅速開拓了市常從單純的飾品銷售企業到現代飾品的生產銷售企業,“新光”這一裂變時間之短,動作之快,起點之高,讓飾品行業爲之一震。周曉光經常參加世界各地飾品展銷會,在第一時間內獲取世界飾品流行款式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然後經過消化,結合中國市場特點,開發出自己的產品。她經常帶着設計人員到歐美、南非、中東和亞洲等地區考察,周曉光自己就到過十幾個國家。她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看看外面廣闊的世界,對我們產品的開發,企業的成長很有促進作用。”目前,新光公司已設計開發了“新光”、“EVE”、“新光希寶”三個品牌,形成了合金、爪鏈、銅金、水晶、亞克力五大系列。

從2000年起,“新光”連續三年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亞洲時尚飾品展。並曾在韓國舉辦的國際暢銷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爲國際最高金獎。2000年5月,對周曉光來說是一個轉折期,這位普普通通的中國女性,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國際珠寶飾品物展上着着實實“火”了一把。中央電視臺及香港媒體的記者紛紛把焦點對準這位從國內飾品行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女廠長,來自亞洲、美洲、歐洲50多個國家的70多個客戶被她所展出的產品所吸引,簽下了一筆又一筆訂單。周曉光的4個展位前擠滿了客戶,帶去的8名翻譯不夠用,又臨時從香港請了4名。一些客商在會場上輪不到訂單,只好索要了有關資料後相繼趕到義烏。也就是在這次展會上,周曉光打破了飾品市場由韓國和香港稱霸的局面,在參展的57個國家和地區、226家企業中嶄露頭角。

是什麼原因,使這個在國內並不知名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卻創下了輝煌?“我是被逼出來的。”周曉光一言概括。據她介紹,在全國,飾品行業共有企業2000餘家,其中1000多家集中在義烏,產量約佔全國的70%左右。作爲義烏市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產品一面世,馬上被人仿冒,而且價格比“新光”低許多。有時他們新產品僅生產一兩批後即被迫停產。國內飾品行業的低價位、低品位、低質量的惡性競爭,使該行業過早地步入了萎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周曉光開始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常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不同飾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曉光的足跡幾乎遍及亞、歐、美。有一次,僅僅爲了買下一張美國一家老牌企業的產品設計構思說明書,她毅然掏出了2.4萬美元。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周曉光覺得羽翼已豐滿,該到國際市場去搏一搏了。於是,她集中全部精銳力量,關門生產了6000多個飾物的新產品,專程運抵香港亮相,竟一炮打響,轟動了香港。

當回憶起香港之行時,周曉光仍思緒萬千,“我第一次帶着自己的產品參加國際展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我完全有能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我不但要做中國的第一,而且要做響中國的品牌”。開了“洋葷”的周曉光並沒有就此感到滿足,而眼前思索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企業在資本運作上該如何突破。她告訴我們,我正在思考企業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問題,企業發展肯定要走這一步,只是當前我們在目標和具體措施上都還沒有完全理清。有人比喻,民營企業就像一條獨木舟從喜馬拉雅山一路航行到長江口,接下來就要入海了。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將在大海里再也找不到自己。這許多的事就是我這個董事長需要做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