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騰訊五虎創業故事(五)從OICQ到QQ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騰訊五虎創業故事(五)從OICQ到QQ
騰訊五虎創業故事(五)從OICQ到QQ
1997年,馬化騰第一次認識了ICQ,一見面,他便被其無窮的魅力所吸引。立即就註冊了一個號,可是使用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戶中想推廣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於是他想,自己能否做個類似於ICQ 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選擇一個受歡迎的軟件給用戶提供漢化版本是整個中國IT業的一種潮流走向,其最有名的硬件產品是漢卡,而最有名的軟件產品是漢化的中文平臺,中文平臺領導性品牌UCDOS的兩個重要作者鮑嶽橋、簡晶也在1998年和他們的同事王建華一起創辦了聯衆,丁磊的個人主頁服務、虛擬社區都屬於純漢化的產品,免費電子郵箱系統等產品也屬於漢化的範疇,基本思路和Hotmail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自己用代碼重新寫了內核。
QICQ最開始只是一個純漢化的版本,畢竟是系統集成項目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之後要放在網上,因此,張志東帶着小光、夜貓又重新寫了一遍,從客戶端到服務器端,這個架構沿用至今,沒有做大的修改,只是不斷擴充用戶和升級系統,張志東真天才也。
ICQ的故事,今天聽起來多少讓人惋惜,不過,在當時,ICQ以近3億美金的價格賣給AOL多少給了很多人震撼。ICQ是幾個以色列人寫的,I代表我的意思,C代表看見(SEE,發音和C一樣),Q與你的英文YOU發音接近,ICQ的意思是我看見你了,用來在網上相互聯絡,這個產品一經推出,即刻風靡世界。
以色列人在通訊端的創新確有天分,被公認爲能改寫互聯網乃至整個電信版圖的語音通話軟件Skype也是以色列人發明出來的。
馬化騰的創業團隊中,有多人在通信部門有不算短的工作經歷,馬化騰在潤訊;曾李青和許晨曄在深圳電信數據通訊局工作;張志東和李海翔在黎明電腦公司工作;馬化騰、小光和夜貓等混跡多時並傾注心血的CFIDO其實也是個民間的通訊體系,這樣的一羣人,決然不可能只是單獨開發一個漢化版本那麼簡單,他們內在的自我期許就希望他們能開發出能滿足中國人自己用的、類似ICQ一樣風靡世界的在線通訊工具來。
由於想不清楚怎麼收費,馬化騰更多是想將尋呼與網絡聯繫起來,開發無線網絡尋呼系統,讓電信和尋呼臺幫着去收費。當時,這家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爲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QICQ只是公司一個無暇顧及的副產品。當時,爲了能賺錢,馬化騰他們啥業務都敢接,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序設計……據說,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最大的期望,只要公司能生存下來就是勝利。
OICQ最開始的互聯網版本是和深圳電信合作,採取聯合立項的方式進行。約定是由深圳電信出服務器和帶寬,騰訊幫助做一定用戶的軟件系統給對方,雙方最早的約定是深圳電信出60萬。拿着深圳電信給的60萬和相關的服務器資源,騰訊開發出了OICQ。想不到的是OICQ出來後大受歡迎,騰訊上下都有些後悔,不想賣了,於是曾李青就耍了個花槍,他找到深圳電信局,提出要追加費用到100萬,深圳電信的費用都是專款專用,不可能追加費用,於是,這事情就不了了之。
關於OICQ(也就是日後的QQ)與ICQ的關聯,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兩者間的差異。雖然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儲於用戶端,一旦用戶換一臺電腦登陸,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與在線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尋找好友。
這時的選擇足以體現馬化騰的特質:如果他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許最令其興奮的,不過是編出一套服務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但他所做的,是將前後兩端的功能按照用戶的需求有機結合。因此,OICQ甫一誕生,就具備離線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過在線用戶名單隨意選擇聊天對象,它甚至提供個性化的頭像。
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至少在一個方面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互聯網通過網吧形式在中國全面鋪開,把信息存儲於服務器而不是用戶電腦的特色,讓 OICQ成爲了每臺電腦桌面上的必備軟件,也幾乎是每個來網吧的人第一時間要激活的工具。這讓騰訊在不到一年間擁有了500萬名用戶–一個ICQ在中國從來沒有獲得過的成績。
而這一利衆服務的負面效應是,在缺乏可借鑑的贏利手段的情況下,騰訊缺錢。隨着用戶的增加,騰訊所需要的服務器數量不停增長。這一度迫使騰訊減少放出用戶賬號。
QQ實在太大了,每個月要吃兩臺服務器,因此,想養卻養不起,於是還是找下家賣。騰訊最開始是想仿照網易賣免費電子郵箱系統一樣,幫電信部門做一套有一定用戶數量的系統給對方,最開始的希望是多多益善,但基本沒有迴音,連一套都沒有賣出去。此時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QQ用戶越來越多,想想索性以快速增長的用戶作爲引子把,就這樣,騰訊的幾個創始人一合計,決定出讓部分股份,進行融資。
負責融資業務的本應該是CEO馬化騰一個人的事情,不過,當時馬化騰請他的創業夥伴,也是首席運營官COO曾李青幫忙尋找投資,當然馬化騰也跑,他是CEO,這是他份內的事情。
曾李青設計的是整個公司價值550萬美金,希望融資220萬美金,出讓40%的股份。公司盤子是倒推過去的,因爲當時需要220萬美金這麼多錢,而騰訊5個人一起合計的結果覺得只能讓40%的股份。計劃書寫了很多稿,核心的一點就是需要錢來買服務器和帶寬,至於盈利模式,寫的相對含混,更多是網絡廣告和會員費,那時還沒有短信這一說,也沒有想到動漫等增值服務業務,更沒有提到網絡遊戲,這基本上成爲中國日後大成的互聯網公司的一個特徵,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
今天的曾李青已經是中國最具號召力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但在當時,他並沒有什麼融資渠道,他覺得還是通過中間人幫忙推薦,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劉曉鬆。
劉曉鬆和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有良好的私交:劉曉鬆和張志東是同事,他們兩人都在黎明電腦公司工作過,劉曉鬆幫深圳電信做過系統集成項目,配合劉曉鬆的正是曾李青,騰訊最開始註冊資本是50萬,後來增資擴股到100萬,曾李青對應的要交一筆錢,之前在深圳電信的曾李青第一次入股的時候已經是傾囊而盡,他去找了劉曉鬆借的錢。
相對當時的曾李青和馬化騰,劉曉鬆是有錢人,但他也無法一下子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投騰訊。劉曉鬆答應幫曾李青介紹人來做投資,曾李青自然高興,並約定以融資額的5%作爲股份送給劉曉鬆。劉曉鬆向IDG的熊曉鴿推薦了騰訊,熊曉鴿和劉曉鬆同出湖南大學,劉曉鬆比熊曉鴿低3屆。
曾李青同時找了林建男,由林建男引見了香港盈科。
很湊巧的是,兩家公司都願意投資。打動這兩家的不是騰訊那份改了6遍,只有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而更多是當時ICQ以2.87億美金賣給AOL的故事在業界廣爲傳播,作爲ICQ的漢化版本總該值點錢吧。
有錢進來,而且都是有背景的錢,騰訊也缺錢,又不失控股權。因此,騰訊上下自然歡迎。就這樣,到2000年上半年,騰訊第一期融資後,創始員工佔據60%股份,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萬美金,佔據20%的股份。
騰訊拿到這筆錢後很快就改善了服務器和帶寬等硬件設施,同時加大了對OICQ軟件的開發和改進工作,OICQ很快拉開了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距。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萬的用戶,馬化騰託網友在某新聞網站發了篇宣傳文章,很快《人民日報》下的人民網轉了這篇文章,馬化騰很高興,在內部逢人就說自己公司上《人民日報》了,其實,只是人民網而已。騰訊公司也爲此組織全體員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農場去滑草。再之後,雖然屢破記錄,但再沒有什麼大型的內部慶祝活動,一是記錄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員工規模擴張的很快,組織起來也不方便。
OICQ成長的很快,那段時間,馬化騰總是感慨時間過的很快,一轉眼就到了月底發工資的時間,當時基本沒什麼收入進來,看着融來的220萬美金逐步花光,騰訊面臨着二次融資的問題。但此時,整個納斯達克市場開始崩盤,找錢不那麼容易了。
兩家股東中,IDG找人接盤的積極性要高一些,他們不斷的找人,看有沒有人願意接手,因爲他們是風險投資,他們主導找了好多家。在曾李青的記憶中,騰訊找新浪談過,因爲新浪的汪延來深圳的時候被鎖在曾李青的辦公室裏,而馬化騰自己也稱到過北京找過王志東和汪延。雅虎也來找過騰訊,雅虎中國當時的總經理張平合也由此與劉曉鬆、曾李青相熟,後來張平合到劉曉鬆的A8做了CEO,與這大有關聯。騰訊也找過搜狐,對此時任搜狐CFO和總裁的古永鏘對此有過確認,但搜狐也想不明白怎麼賺錢,也放棄了。關於騰訊尋求投資的案子也被遞送到聯想投資的人手裏,但沒有到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處就被否決了。
相比來說,香港盈科則態度很曖昧,他們有段時間表示自己可以考慮跟進,過段時間又表示還是再等等看,並由李澤楷本人在香港盈科旁的一家露天茶餐廳裏和騰訊簽定了一個預投資的協議,並支付了一筆不菲的定金。
香港盈科很想進內地市場,他們一直有很強的進入內地的企圖心,但當時香港盈科在做與亞洲衛視之間的那場著名的收購,沒有多少現金,所以,他們在一直評估騰訊的變現價值,騰訊的價值在於其有着迅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香港盈科想過把這些用戶與電影業結合,專門請香港商業片的王牌導演王晶到深圳與騰訊公司談,結果是可想而知。香港盈科也找過中公網的謝文談,來自謝文的描述是,香港盈科曾與謝文草擬協議,聯合霸菱基金給中公網註冊6000萬美金,其中 4500萬美金用來收購騰訊。不過,由於在協議草簽後不久,謝文被其同學兼老闆康健開除,對應的與騰訊的收購計劃也雞飛蛋打。香港盈科也把騰訊推薦給自己的關聯方TOM集團,TOM集團的CEO王先先和TOM在線的高級副總裁馮鈺也曾與騰訊有過接觸,但無一而終。
在二次融資期間,在過度時期,兩家股東提供了貸款(可轉換債券)100萬美金,但誰都知道,這是救命的錢,這筆錢過後,要不繼續出讓股份,要不自動退出。那段時間也是馬化騰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一位騰訊的創始員工有天一早去找馬化騰簽字,發現馬化騰是在辦公室裏過夜的,等待馬化騰簽完字擡頭和該員工叮囑的時候,這位員工着實嚇了一跳,馬化騰頭髮蓬亂,臉色焦黃,兩眼無神,佈滿血絲,神情極其憔悴,可見當時馬化騰和騰訊所遭遇的窘境。
這個時候,一個藍眼睛、高鼻子的老外不斷的出入騰訊當時在華強北創業園的辦公室,這個人有個中文名字叫網大爲,他當時的身份是MIH中國業務發展副總裁,負責中國的互聯網策略和合並與收購工作。而在任職中國MIH之前,網大爲先生曾擔任IT業管理顧問的角色,是個中國話說的很利索,也通曉中國國情的中國通。最終MIH接手了盈科的全部股份和IDG的12.8%股份,並在2004年6月香港上市前,與騰訊創始團隊一起瓜分了IDG剩下的股份,形成騰訊創始團隊和MIH各50%的股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