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歷史典故

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古代書法名人的勵志故事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古代書法名人的勵志故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書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在書法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羣星璀璨,名家輩出,無數優秀書法作品把我國曆史天空裝點得絢爛輝煌!

整理了幾個關於古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勵志小故事

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古代書法名人的勵志故事

書法家勤學苦練故事一、【鍾繇八十勤練字】

鍾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三國曹魏時大臣,傑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唐張懷《書斷》),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展貢獻很大,當時的名將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鍾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跟着書法前輩劉德升(字君嗣)到山東南部的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他白天與人閒談時,也常用物畫地練字長達數丈;晚上睡在牀上,還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劃,三年後終於書法大進。三國鼎立後,鍾繇與韋誕、曹喜、邯鄲淳等書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鍾繇在韋誕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書法理論著作《九勢八字訣》,非常愛慕,要求韋誕借給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韋誕出於對《九勢八字訣》的珍寶,只同意他在家翻閱,不肯讓他攜寶出門。後來韋誕死了,知情者暗地掘開他的墳墓,得到了這卷墨寶《九勢八字訣》。鍾繇便用重金將它買下,終日拿在手中,連大小便時也披覽。有幾次他去廁所,因揣摩間架入迷,半天沒有出來,急得有人到處尋找。鍾繇一生活了七十九歲,他臨終前曾捧着《九勢八字訣》諄諄囑咐兒子鍾會(字士季)說:“吾精思三十餘載。行車未嘗忘此,常讀他書未能終,惟學其字,每見萬類,悉書象之。若止息一處,則畫其地,周廣數步;若在寢息,則畫其被,皆爲之穿。”(唐蔡希綜《法書論》)這段話,可說是他一生學書經驗的總結。

書法家勤學苦練故事二、【張芝練字不擇紙筆】

張芝臨池水盡黑張芝(?—約192),字伯英,號有道,東漢敦煌灑泉(今甘肅省)人。他是一位在書學上具有高深造詣和傑出貢獻的名書家;同時也以品德高尚、爲人正直而知名當世。張自幼通經史,勤學書法,東漢政府多次徵召他做官,他都沒有出仕。

張芝練字不擇紙筆,他有時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寫,有時執筷子在桌上劃,甚至家裏準備縫製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顏色書寫後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對書寫的姿勢卻十分講究,常常是對着銅鏡揮毫,這樣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過鏡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爲了便於練字,張芝在自己的家門前掘了一個方圓數丈的洗硯池。一天的功課做完了,他就上池塘邊將硯臺和毛筆上的餘墨洗滌乾淨,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個池塘裏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後來,人們把練字稱做“臨池”,就是從張芝的這個學書故事中演變而來的。張芝擅長隸、行草和飛白書,學崔子玉和杜操之法,晚年脫去舊習,省改章草的點畫波磔,字字區分,創爲氣脈通暢、隔行不斷的“一筆書”, “今草”。被三國韋誕稱之爲“草聖”。東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首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爲其餘不足觀;而王氏父子(羲之和獻之)的草書,亦頗受其影響。張芝的弟弟張文舒,書名僅次於兄,有“亞聖”之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