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真相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 2.79W人 

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真相是什麼?

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真相是什麼?

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其實並沒有什麼隱情。

早在1986年,李政道就對這個事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兩個在沙灘上玩耍小孩去追光,兩人跑啊跑,有時候是這個跑在前面,有時候是另一個跑在前面,他們找到了一個寶庫,獲得了很多東西,得到了人們的羨慕,名揚四海。但是,當他們老了,其中的一個要用金子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寫自己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寶藏的人。另一個不同意,說寶庫的門可是我先打開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真相是什麼?

如果嫌這個比喻太過隱晦,不好懂。

那不妨來看看國學泰斗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所著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之李政道傳》,裏面有對楊、李二人交惡過程有詳細的介紹。

補一句,季承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和楊、李都是老熟人,而且,他不但與李政道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還當了李政道十二年的助手。

導致兩人決裂的事情主要有兩件:

一、195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諾貝物理學獎頒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在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通知和所有的媒體報道中,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順序,應該是李政道的名字排列在前,楊振寧在後。但楊振寧不能接受這樣的排名順序,要求打破慣例,提出按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年紀大的排在前,年紀小的排在後——他年紀比李政道大4歲。此外,楊振寧還要求出席頒獎晚宴時,自己的夫人杜致禮由國王作陪,排在第一個入場;自己由王后作陪,排在第二個入場。這引起了李政道的不快。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勸解他,說不能因爲這樣的事讓外國人笑話。李政道因此沒有計較。

二、1962年,《紐約客》雜誌準備刊發《宇稱問題側記》一文,楊振寧同樣要求在作者署名上,必須把自己的名字要放在李政道之前。另外,因爲文中凡涉及兩人提出理論的地方,都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順序寫成“李和楊寫了……”,這一點,不好改動,那麼,楊振寧就要求全部用括號註明這是處於字母先後習慣。李政道對此覺得無聊。隨後,楊振寧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建議,打電話對李政道,說,乾脆,文章裏就不要寫“李和楊”了,全部改成“楊和李”,這樣,就用不着帶括號加註了。李政道因此對楊振寧的大感失望,經過慎重考慮,建議兩人不再合作。

對於兩人的決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所長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愛莫能助,當李政道向他遞交辭職書時,他恨鐵不成鋼地說:“你不應該再從事高級物理研究工作了,楊則應該去看看精神醫生!”

季承在寫這些的時候,也強調:“我寫他們的恩怨,是抱着客觀的態度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

實際上,在2003年7月,李政道還公開發表過一封信,信中寫:“我和楊振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在1956年我們合作發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突破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李政道還非常誠懇地說:“我和楊振寧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

李政道最後這一句話,貌似已對當年的恩怨風輕雲淡,一笑而泯。

楊振寧也認爲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自己畢生的遺憾,他曾引用蘇東坡與其弟蘇轍詩“與君世世爲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來表達他對蘇軾兄弟情誼的羨慕,說:“很遺憾,我和李政道沒能做到這點。”

但是,2006年,兩個人在美國的一個物理學會所舉辦的關於宇稱不守恆發現的50週年學術會議上相遇,還在爲50年前的事情而爭執。

楊振寧沒有否認季承所著《諾貝爾獎中華風雲之李政道傳》書裏所記的兩件事,而執着於誰對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貢獻大小。

也就是說,誰貢獻大,誰的名字就應該排在前。

名字前後之爭的實質,就在於體現貢獻的大小。

那麼,就像李政道前面比喻說的,寶庫是兩個人一起努力發現和發掘出來的,誰貢獻大、誰貢獻小,誰還能說得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