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圖片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亞於新年。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二十四節氣冬至的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1】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2】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3】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4】

二十四節氣冬至圖片【5】

詩說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古時,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還有賀冬、迎神、辟邪、食餛飩等民間風俗。誠如《清嘉錄》裏引用一首拜冬詩所云:“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則漸漸變短,所以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的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

南北朝詩人鮑照在《冬至》中雲:“舟遷莊甚笑,水流孔急嘆。景移風度改,日至晷回換。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雁。長河結瓓玕,層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慘顏愁歲晏。催促時節過,逼迫聚離散。美人還未央,鳴箏誰與彈。”通過日晷影移的變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來,同時描寫了鶴負霜、雁帶雲、長河結冰的冬至景色,抒發了時節易逝,人生難免聚散離合的愁情思緒。

同樣的情感,不只鮑照所有。杜甫寫的一首《冬至》詩:“年年至日長爲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稱“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流露出:“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兩位大詩人都在冬至這天動起了思鄉之情。

冬至日也意味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爲,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由於古人以九九的形式概括冬天寒冷的變化,故而也產生了一些與數九相聯繫的諺語、俗語、歌謠。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人雅士則會以圖、表或填影格等形式來表示氣候的變化,稱之爲“九九消寒圖”。清代夏仁虎寫有《消寒圖》詩,頗有意思。詩云:“亭前垂柳待春風,珍重親塗一畫紅。九九圖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這首詩,描寫了九字消寒圖的製作和塗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按繁體每字九畫,計八十一畫,每天塗一畫,塗完這九個字,數九寒冬也就結束了。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圖”。

據說這九個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過。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心境複雜的老皇帝於當年冬至日,在乾清宮鋪了一張紙,每天來此寫一筆就走,共寫了九九八十一天,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寫畢,春天來了,康熙宣告太子復位。可以說,這個冬至對康熙來說肯定是思慮重重,憂心忡忡,於所思所憂所煩所惱的種種糾結中度過的。

遙想千百年前,冬至作爲一個節日是那麼的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忙碌了一年的先民們,從這天開始休養生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其傳統節日的地位,不亞於新年,應了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只是到了近現代,冬至的盛況才日漸式微,而長留在歷史的記憶裏。

冬至雅事

冬至 | 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白雪生爐煙,林園驚早梅。冬至大如年,納履添新歲。此時節,閤家圍圓,劏雞宰羊祭祖,餃子湯團乞福。或寒中取暖,閒話今年往事。或寒暄一壺酒,圍爐饋別舊歲。或安身靜體,做個羈旅獨眠人。無論如何,冬至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

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爲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爲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爲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爲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古人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