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勵志作文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高考馬上就要到了,如下爲勵志網爲大家帶來的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供大家參考。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

消除冷漠,法律不應缺位

上週末,廣東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發聲,言辭極爲嚴厲地憤然迴應了一段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視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段名爲《火災拍攝者殘忍42秒》的視頻,拍攝於4月14日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場火災。當時火災中的罹難者趴在着火房間的窗臺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視頻的拍攝者卻對此袖手旁觀,反而無動於衷地穩穩拍下了這殘忍的42秒,視頻中呼救的男子最終在大火中喪生。

聽聞這樣的消息,無論是誰都無法不爲之寒心,但類似的事件在近期卻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會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人們就震驚於爲何在酒店這樣封閉且管理嚴格的空間裏,居然會出現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沒人阻攔的咄咄怪事。更有網友針對這種社會現象而專門組織社會實驗,以模擬街頭綁架兒童試探路人反應——結果竟然在9次測試中沒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時間如此集中爆發的幾起社會熱點事件,不得不讓人深思爲何社會冷漠呈蔓延之勢,而且不少當事人還自覺理所當然。

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複雜因素,但國家和社會對於見義勇爲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當前,各地出臺的見義勇爲條例還難以做到免除人們的後顧之憂,幫了人卻要自己承擔損失,甚至幫了人反倒要被人訛詐,於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淚”越頻現報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對全社會都是一劑致命的毒藥。社會秩序的維繫,除了國家力量的介入,一個社會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調整能力事實上是更爲根本的。人們之間解困濟厄的守望相助,帶來的不僅僅是暖暖的溫情,而且也是維繫共同體的生活紐帶。反之,對於他人困境的漠不關心,總有一天也會應驗在自己身上,這種人們社會關係之間的支離破碎,將慢慢腐蝕社會道德的基礎,進而引發大量我們始料不及的社會問題——正如花都火災中出現的情況一樣。

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籲要對見義勇爲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認爲囿於見義勇爲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我國社會的道德感和安全感會爲此產生危機。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此類的呼籲顯然是極爲必要的。當然,爲見義勇爲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將道德層面的見義勇爲規定爲人們的法律義務固然在現實中沒有可操作性,但爲見義勇爲提供組織、人員、資金、榮譽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卻並不過分。

爲見義勇爲提供製度保障,最終是爲引領社會風氣做出示範。我們常常講要“懲惡揚善”,其實“懲惡”與“揚善”往往也是一體兩面:如果一個社會的正氣不能弘揚,見義勇爲的精神備受排擠,那麼各種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爲就必然會乘虛而入,社會治理的成本也將急劇增加。消除社會冷漠,法律不應缺位。

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喜歡的20個經典動漫形象中只有1個來自中國。孩子們對白雪公主、醜小鴨等西方童話角色往往耳熟能詳,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國民間故事人物卻知之甚少。可以說,中華民間故事在當代生活中已嚴重失落。

是因爲中華民間故事不夠精彩嗎?顯然不是。中華民間故事數量衆多,既有神話、傳說,又有童話、生活故事,這些故事既承載着長期積澱下來的文化傳統,又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生產和生活知識,也蘊涵着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價值觀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早就誕生了西方經典童話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記載的《葉限》中,就包括後母虐待、神力幫助、集會出彩、以鞋驗身、嫁與王公等情節,與《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轍。而清人黃之雋記載的《虎媼傳》,則是典型的“狼外婆”類型故事,它比《小紅帽》的情節更復雜,傳遞的文化信息更豐富,卻鮮爲人知。大量散見於古人筆記、野史中的民間故事,運用活潑形象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演繹着感人的故事,謳歌善良、誠信、智慧和勤勞,鞭撻兇殘、自私、虛僞和懶惰,不僅會是童年最難忘的回憶,更能滋養心靈、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惡觀。

故事精彩卻難逃失落,與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關。魯迅的《故事新編》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則對意大利民間故事進行了蒐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話》。所以,挖掘民間故事絕不是“小兒科”!當前許多民間文學專家,往往重研究而輕實踐,不願意在蒐集、編纂故事這樣不算科研成績的事情上花費精力。缺少了學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潤爲終極訴求,於是五花八門、各種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霸佔了童書的櫃檯,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卻愈加罕見。此外,西方童話之所以在我國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於綜合運用了多種媒體,順應了從口耳相傳到聽覺、視覺、觸覺、生活日用相互影響的時代變化。美國迪士尼公司在這方面用力頗多,他們對民間故事進行的創新性開發,不僅有效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贏得了口碑,賺得了鉅額的利潤。相比之下,我國在綜合運用多媒體傳播、開發民間故事方面還缺乏好的做法。

爲此,中華民間故事的發揚光大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爲。比如,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全社會對民間故事的關注,加大對民間故事傳承、傳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教育部門需在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上提高民間文學的地位,並適當增加民間文學作品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比重。民間文學專家應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在數量龐大的中華民間文學作品中篩選出一些優秀作品,並進行符合時代精神的改編,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業則可以此爲基礎進行再加工,出版圖書,繪成圖像,錄製音頻,或改編成影視劇、動畫片、舞臺劇等形式,形成綜合優勢。

同時,還可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組織民間故事講述、表演大賽等,廣爲宣傳。至於家長,在爲孩子挑選故事的時候,也要對“我們自己的”有更加明確的傾向性。

民間故事的“失落”,是中華文化的重大損失,不僅會使我們坐失這一領域的話語權,也浪費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面向世界,協同努力,講好自己的故事。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已經刻不容緩,否則將會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沒有監控視頻的地方絕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請好幾個路人作證就不敢幫老人呼叫120?這些看似荒唐的舉動,卻在近幾年的社會上頻頻出現。“老人倒地該不該扶”這個話題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闖進輿論場以來,每一次媒體對類似事件的報道,都會挑動公衆敏感的道德神經。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選擇,其背後都有肇始於一個社會人心變化的影子。

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在歷次事件中一旦個別案例釀成了輿論事件,那些鋪天蓋地先入爲主的支持或指責,會給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獨立審判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行走在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結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越來越倒向聲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響更爲深遠的是,對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給每個人是否已爲老齡化社會做好社會心理上的準備打下了一個問號。有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老年人口已超2億,2025年將達3億,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類在年輕羣體與老年羣體之間發生的爭論,未來必將更多地出現在社會公衆的視野中。屆時,這將不再僅僅是一道是非題,更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現實困境,與你我都相關。因此,以什麼樣的社會心理面對這個未來,將影響這個國家在老齡化社會裏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沒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訛”的確都是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但應該清醒,我們之所以常常說“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爲“狗咬人”纔是社會中更爲普遍的真相。在2億多老人的中國社會裏,碰瓷訛詐才幾個?可是,在以網絡爲代表的新興輿論場中,活躍的幾乎都是年輕羣體,老年人大多因爲對技術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語。如此環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廣場舞等熱門話題上,竟然出現“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樣譁衆取寵的偏頗聲音。

都說是“前人種樹,後人納涼”,中國能創造出今天的繁榮,與正在逐漸老去的這一代人的艱苦奮鬥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個社會總是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尤其在未來越來越多“4—2—1”的家庭結構下,面對不同年齡層羣體間利益矛盾的增大,爭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聲音更小。因此,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能決定公共政策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撫養比的問題,更關乎年輕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問題。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扶老人,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

爲什麼蹲着就是一種沒教養的表現?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女孩蹲着等地鐵沒教養”引發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爲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着,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

首先,我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養”二字?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教養,表現在行爲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辭典上說: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而“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由此看得出“教養”與人的姿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況且每個人對“教養”二字的釋義都不見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惡與對教養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行爲。

從拍得圖片上看,兩個女孩蹲在地上並沒有妨礙地鐵的公共秩序。她們倆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也並不知道。可能是因爲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繫鞋帶,也可能是身體不適,還可能是蹲下來看會手機……但無論如何?她們倆都沒有影響到周圍的人,因爲她們倆後面並沒有人排隊,蹲着也是在黃線以外。再說,她們倆蹲在那裏,穿着並不是暴露的,更沒有什麼不雅的行爲舉止,人家愛蹲着就蹲着,愛站着就站着,哪個條文又規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鐵,怎麼就沒有“教養”了呢?

更搞笑的是該微博發佈之後,有部分網友的評論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視。說她們倆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想說,同樣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爲什麼還會有地域歧視了。以前是農村歧視,現在上升到地域歧視。可笑之極!

不瞭解情況,不明原因,不經過別人允許,就打着‘教養’二字的旗號拍照上傳到網絡。然後引發熱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嗎?難道你不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嗎?還有一點也尤其關鍵,微博的文字中還重點提出:“爲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着,難看不難看?”這句話明顯的帶有性別歧視,難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嗎?

現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間,這裏上傳那裏上傳,以求關注度,點擊率。想成名,想求關注,也不要這樣做啊!成名並不是一觸而就的!

教養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在我們評判別人時,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對教養釋義的標準去規範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禮貌和尊重,怎麼去評判別人。其次,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人家蹲着歇會怎麼呢?尊重、體諒、包容是相互的,更是爲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呼喊“大聖歸來”絕不是爲了起鬨

一夜之間,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齡童刷屏了,#幫六小齡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網絡熱搜。2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六小齡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視春晚的邀請,但看到大家對他的支持,讓他非常感動。(1月28日《成都商報》)

如何看待“幫六小齡童上春晚”刷屏,這只是網友任性或對春晚不滿的一種發泄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當我們談論這一話題時,不能離開這樣一個背景:隨着諸多與西遊有關的圖書、遊戲和影視作品的出現,孫悟空已經成爲了一個“超級IP”,其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美國大片中的超級英雄,並且影響力已不限於國內,去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僅通過海外市場就收回了總投資的1/4就是一明證,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遊記》播出30週年,劇中六小齡童扮演的美猴王孫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幾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網友太任性,而是情懷這東西太微妙。

春晚劇組迴應稱“今天你說要讓誰上,明天又想讓誰上,這樣起鬨是很不負責任的”。應該說,春晚劇組簡單地將“幫六小齡童上春晚”,當成了一般的明星粉絲起鬨,忽略了在3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人們對六小齡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遊文化下人們的共鳴。爲什麼大家希望六小齡童登上的是央視春晚,而不是其他平臺,不僅是因爲春晚的影響力高,更是因爲,當除夕夜闔家團圓,一個能夠勾起全家回憶的美猴王出現在舞臺上時,是令人無比溫暖的。這種樸素的情懷本應被尊重。

公衆希望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超級IP”登上春晚舞臺,絕不是起鬨。在文化傳播領域,尊重情懷是一種遊戲規則。一些好萊塢電影,時隔幾十年後拍出續作,仍能全球熱映,票房大賺,其中當然有情懷的力量。我們一直在講文化輸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識產權的文化形象和產品,如今西遊大熱,公衆希望我們自己的“超級英雄”登上春晚舞臺,怎麼就成起鬨了?

誠然,能登上春晚的節目,在各個環節都有着嚴苛的規定。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須墨守成規,而對公衆的意見,對植根於我們文化深處的情懷視而不見。

透過此事,其實更應該深思的是,我們在對待自身文化中的經典和流行元素時的遲鈍和麻木,西遊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這樣的舞臺也沒有想到要給它一張邀請函;去年引起轟動的《大聖歸來》,從籌備到拍攝歷經8年,過程曲折,最後靠衆籌模式才保證了資金。顯然,與西遊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聖”還遠未真正“歸來”。孫悟空顯然需要更多的舞臺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國和世界續寫他的故事。

沒時間陪孩子長大是對“未來”欠賬

這兩天,一篇名爲《我的爸爸》的日記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行文還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記中的爸爸被形容爲“工作狂”,值班、加班、開會、出差……很少有時間陪她,她甚至哭着在電話裏喊,“要見你一面都這麼難嗎?”“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尤其是日記最後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爲工作打拼、爲生活奮鬥而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4月10日《錢江晚報》)

“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出自一個孩子的口,讓人淚流滿面,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卻很難見到爸爸。“爸爸去哪兒了”?孩子的日記中,爸爸成爲了“工作狂”,總有做不完的工作。

報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幾乎沒有時間陪孩子。連接送孩子上下學,一年也只兩三次,孩子上興趣班也只送過一次。的確,孩子還小,爸爸無法陪伴,等到孩子長大了,想陪也無沒有多少機會了。

父母怎樣做纔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專家告訴我們,比起豐富的物質生活,父母的陪伴與良好的親子互動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然而,很多時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卻總是被工作所累,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警察的工作的確很忙,這一方面與警察的工作性質有關,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與警力不足有關。其實,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農民工難道不忙嗎?而無法陪伴孩子最嚴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於“留守兒童”,報道中的那位孩子還是幸運的,這個孩子至少還能夠見到經常性地見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兒童”卻幾乎是一年到頭也難得能夠見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長,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如果說“常回家看看”是因爲工作忙沒有時間,那麼“陪孩子”沒時間也推給工作忙,那就要拷問我們的制度。

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識到陪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儘量抽時間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邊,心卻在手機上。前幾天,有調查表明,家長玩手機成所有“陋習”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嚴格執行法律,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雖然有些行業的加班時間較多,但卻不能無情剝奪職工陪孩子的時間。在那些“過勞死”的人羣中,恐怕總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的。

“陪孩子長大”,這需要全社會的承諾。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爲理由請假呢?會被批准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