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讀書名言

《時間簡史》讀後感三篇

本文已影響 2.73W人 

《時間簡史》讀後感三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三篇

導語:《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時間簡史》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時間簡史》讀後感三篇

篇一:

史蒂芬.霍金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知,這包括宇宙爲什麼是它現在的樣子,以及宇宙爲什麼會存在”。霍金對物理學的不懈探究以及對真理的熱情執着讓他成爲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其著作《時間簡史》更可謂一本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經典。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們不希望拘泥於學科與專業之限,因而廣泛涉獵各學科有關書籍,開卷明理之間做到海納百川、化爲內修。懷揣着最簡單也最狂熱的求知之夢,我在品讀與思考中與《時間簡史》結伴,將物理與哲學看似冗雜艱澀實質卻本就滲透在我們生命最深邃處的真理與睿智體悟入心,並將一些思考與心得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誠願與朋友們分享、交流。

一、時空之境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試圖以一種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將不可切實感知的宇宙形態描述爲一個有限卻無界的空間。它神祕而充滿真實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宇宙本身就是代表了存在的意義。書中文字從物理、天文、宇宙學甚至哲學的角度將霍金本人對宇宙、時空乃至生命的理論思考及心裏哲思清晰而真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書我瞭解到,霍金最傑出的貢獻無疑是他在經典物理的框架中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推論出黑洞越變越大,同時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指出,黑洞會因輻射而越來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正如本書副題――“從大爆炸到黑洞”,他試圖直觀的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是“空間”。

然而如同《金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所謂空間仍是一個“無窮而窮”的境界,我們存在於空間之中,生命如恆河之沙、霧中埃塵渺小到微不可窺,這是“無窮”。反觀宇宙之浩渺博大,卻終究逃不過有限外延與最終重複重生於毀滅的宿命,此乃“有窮”。

而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曾說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我們不難想象:在遙遠西方古老城邦的智者們將天上的繁星劃分爲不同星座並賦予別樣內涵的時候;在華夏宗族最古老的賢者們描繪着五行八卦、占卜着天干地支日月星辰的時候;在黑暗而動盪的洶涌歲月中,無數凝聚着當時最先進的智慧文明的吶喊聲即便難以驗證卻被當做異端而殘忍的扼殺在咽喉的時候,人類仰望着頭頂那片遙不可及的星空,懷揣着怎樣的興奮與無奈,卻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與期待。

然而,在這浩淼神祕的無窮星河中,我們究竟在扮演着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我們人類心懷迷惑,而不斷的試圖將自己的存在與那未知的星河相互聯繫在一起,似乎這便足以去證明我們人類終究與這無盡的奧祕存在某種深刻的聯繫。代代往復輪迴,人類生生不息,我們從未止步於對這片未知星河的探索,乃至從歷史到文明都烙印下那份瘋狂的癡迷與偏執的信仰。

但回到“有窮”於“無窮”的命題,我們卻總會那麼無可奈何,我們自覺已經解開了這宇宙奧祕的一角卻越發感受到那份不可捉摸的無盡未知,我們似乎只能深刻的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生命太過短暫的有窮,面對宇宙永恆無盡的“無窮”,是如此微不足道。這裏的“有窮”便也就牽扯到了一個時間的問題。

而對於時間的描述,可以引用書中的原文來具體審視其中的哲學思考與物理本身的內涵。“無序度或熵隨着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將時間與空間兩者結合而言,書中提及的無邊界實際上便條件意味着時空在收縮時無序度的繼續加成,當宇宙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但這也只算是艱深的物理學假象,涉及我們生活本身,實際上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心理感受與物理差異之間的奇妙錯覺。

時間長久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在我們的歷史中存在着、流淌着,生命在時間的河流中飛逝而過抑或虛空久長,讓無數生命留下無限多的遺憾以及希望,以“有窮”之生命來探索“無窮”之境界,這也便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而也唯有當生命與時空相互作用、產生影響,保持着突破這份窮盡的決心,這才能稱之爲我們所說的存在的那個時空,稱之爲“世界”。

二、生命無涯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指出,宇宙產生於一場物理爆炸。宇宙裏物質密度不均勻的地方產生了核聚變,產生了恆星,恆星又坍縮或爆炸,產生了第二代或第三代恆星,被我們稱之爲“太陽”,進而產生了地球。

之後,在地球那片荒蕪的海洋中無數機遇巧合令化學物質反應重組形成新的個體,一種絕無僅有的個體形式――稱之爲生命的存在。無可計數似無盡頭的柔軟的軀體銜接在一起,生命的鏈條在污濁的海洋中用多少代種族的生息嘗試着生命的無限可能,螺旋狀的生命圖騰交替依存,無所謂一切付出和代價,無意識的億萬個微小的存在就本能的向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度過短暫的歲月,他們似乎什麼也留不下,但是每一個微小的犧牲都無垠的時間下總會催生出名曰奇蹟的偉岸傳奇。

生命演化至今,我們自稱萬物之靈長,探求時空與生命的真理,而我們又是否真正瞭解何爲生命?在我看來,生命要與時空相連纔可稱之爲“活”。假若我們的生命認定一切存在與努力都終將在身後灰飛煙滅,那無疑始終莫大的悲哀。即便最簡單、最鄙陋的生命也是皆大歡喜的。

我們存在於某一個時空,在生活中體驗那些勇敢、那些執着、那些堅持,爲夢想而揮灑着汗水、爲真理而不懈探索、爲生活的更好而不斷創造屬於生命的新的卓越,建立幸福的家庭、延續生命的瑰麗,這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將生命變的無比光輝的理由。儘管世界不盡完美,但我們作爲生命的有限個體,學會珍惜生命,並將生命無止盡的延續下去,纔不會在時空中迷失屬於生命的本真與尊嚴。

從形而上學的觀點看,世界對不同的生命個體來說也是各具意義的。有的生命的世界是從他認識到世界的存在並作爲其一部分而產生個體認知開始,一直到他對世界的存在開始否定乃至模糊不清直至徹底遺忘作爲終結的。而有些生命,則是從一開始就對世界的存在抱有否定或疑惑的態度,一直以一種曖昧不清的存在混跡於世上直到自己的存在以一種難以察覺的速度逐漸磨滅而亡。更有甚者,其生命的世界開始於人們記得他的出生,終結於人們遺忘他的死亡。但我堅信,我們確實是與衆不同的。

在這顆蔚藍的地球上,我們受到恩澤滋養,代代繁衍生息,成爲擁有智慧的特殊的生命。我們在這顆星球上創造出文明,我們穿越平原、翻越高山、征服海洋、翱翔天空,甚至憑藉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突破地心引力探索宇宙的奧祕。但我們卻又是如此笨拙,我們曾經愚笨的一再誤讀那些現在看來淺顯易讀的真理,但有多少次爲那些犧牲與愚昧而沾沾自喜。我們犯下過這世界都難以寬恕的巨大錯誤,造成自然中從未造成的可怖的悲哀,我們也創造了這顆星球上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文明,成就了自然演進中最瑰麗的奇蹟。

但我們仍舊不可否認,對於宇宙來說我們太過於渺小,我們能改變和存在的不過眼前的世界。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如果以光的速度向它跑去,僅僅需要八分鐘。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太陽光,實際上是八分鐘之前的存在,而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些閃爍繁星的光芒,或許早已隕落於幾十億年之前。這樣想,可能是個悲哀的命題。

但是請讓我們換個角度去理解這個命題,我們能改造的也許只是眼前的世界,然而我們保護好目前所擁有的,將環境與資源守護於發展中的平衡,延續存在的同時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未知,讓我們這一代的存在深刻的延續在我們的子孫後代中,這是件多麼美妙而神奇的事情。就如同夕陽西下垂垂朽矣,卻在這顆蔚藍星球的另一面冉冉升起,迎來送往間光明永不停息。物質本身即一種存在,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蹟,讓生命繼續,讓希望不止,讓生命之無涯,在時空之境中交匯處“世界”那份“活”的精彩。

三、總結

在《時間簡史》中,時間與空間不再是物理公式推導出來的冰冷數據,而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我們所存在的證明,它們不可撼動、無比強大,卻與我們的存在一同組成了世界的完整,它們亙古自在、無限久遠,卻也無可奈何的難以掌控自己的破滅與重生。它們就是存在本身。我們不僅思考一個恆久困擾着人們的問題,我們能否就如此簡單的去歸納“世界”的概念從而得出這樣一組結論:世界是物質的,其組成以宇宙的形態爲表象支撐起我們認識的架構?

但事情又似乎並非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是超越其因果概念的更爲宏大的存在,但卻分部在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內心,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說,世界是包含了一切已知和未知事物之總和,所謂世界即是我們所擁有的自身[]。而生命也許只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即便它的存在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巧合與難以控制的命運,它充滿了平凡與軟弱、充滿了懵懂與迷惑,但它卻如此不懈和堅韌,如此富有尊嚴的存在着,它不夠強大、不夠久遠甚至可能隨時終結。但這正是它的精彩之處,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創造輝煌,用相互銜接的生命脈絡去領悟無限種可能與無限的真理,這纔是整個宇宙真正奇蹟。

在幾十年前,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天文學演講,在演講中他描述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如何圍繞着一個巨大的恆星集團的中心公轉,並告訴人們個集團被稱作銀河系。直到他的講演結束之際,一位一直沉默的坐在屋尾的矮小老嫗緩緩起身說:“你講的簡直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上的平板!”這位科學家不禁露出了高傲的微笑,並答道:“那麼這隻烏龜站在什麼上面了?”“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嫗緩慢的說:“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也許這世間最偉大的奧祕正是如此,我們不能以任何絕對的眼光去否定,也不能以曖昧的態度去承認現實,唯有永無止盡的探索,唯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才能達到真理。

正如史蒂芬.霍金曾說過的一樣:“朝向終點的永恆彷彿無止境般漫長”,我們追求時空的雛形與演繹、探究生命的起源與終焉,歸根結底無非是在奇蹟與尋常中實現着我們作爲茫茫宇宙中的個體生靈所特有的存在意義。就讓我們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奮進,也許那會是永無止境般的漫長,但我們仍銘記時空無盡、生命不息,即使永恆也並非絕對,堅持內心那份生命與生俱來並無法爲外物撼動的期盼併爲之傳承延續永不言棄,也許所謂答案已經自顯其中、瞭然會心。

篇二:

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存在着許多的奧祕。《時間簡史》這本書便向我們闡述了宇宙的奧祕。作者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深奧並令人生畏的主題。其實,要想讀懂這本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樣的,還讓我明白了空間,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過什麼是相對論“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覺,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可你一個人在那裏無聊,發呆,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就是這樣簡短的話勾起了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腦子裏便有許多疑問。宇宙有沒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到底廣義相對論準不準確?人類最遠能達到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極限以致黑洞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打上一個問號。但就是這些問號,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許隨着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讓這些都成爲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讓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稱爲“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運對霍金卻是那麼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幸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癱瘓了,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動,就這樣,他身殘志不殘,撰寫了《時間簡史》,讓更多的人愛上了科學!爲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篇三: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大概是斯蒂芬·威廉·霍金提出的最著名的問題了。

《時間簡史》中說“只有小孩纔會不知輕重地問重要的問題,父母或老師仍然依慣例用聳肩膀或藉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答這些問題的大部份”。此刻,我們正戲劇性地處於兩者之間,以大人的眼光觀察世界,卻以小孩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既是祖國的未來,又是民族的希望,因此更負有熱愛科學的責任。

愛科學,愛好奇。如果說小孩比大人多什麼,那就是好奇。“好奇害死貓”這話並不適用於科學。相反,牛頓因好奇蘋果爲何墜落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水爲何會沸騰而改良蒸汽機;多普勒則是好奇火車從遠而近時汽笛聲變響,音調變尖所以發現多普勒效應。可以說,人類的每一項進步大都從好奇開始。所以,好奇是愛科學的前提。

愛科學,愛思索。試問全身癱瘓的霍金何以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爲浩瀚宇宙在他心中建模,時間不過是他腦海中一座小小的沙漏。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這裏不得不提本書中唯一的一個方程,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現在我這樣理解,人之所以有質量如此大的大腦,爲的是用更快的思維速度,換得更多的思維能量。所以,思索是愛科學的中心。

愛科學,愛堅持。霍金的介紹自不必再多說,書中多次提到他擔任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卻只能年復一年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書籍;他卻自嘲般說“除了夠倒黴地得了盧伽雷即運動神經細胞的病外,我幾乎在其他每個方面都是幸運兒”。遙想當年,哥白尼堅持日心說被教會迫害,身爲猶太人而四處流離的愛因斯坦,到今天仍與造物主搏鬥的霍金,堅持是愛科學的關鍵。

愛科學,愛謙卑。《時間簡史》中一位老婦認爲世界實際是大烏龜背上的平板,而科學家貝特郎·羅素並不反駁,而是很有教養地微笑着答道:“那麼這隻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的呢?”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羣啊!”一方面,貝特郎的謙遜使人尊敬;另一方面,我們人類不也總是自以爲是地認爲無所不曉麼?霍金在書中《感謝》部分也打趣的說,“我必須承認,當我收到他長長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單時相當惱火”,但他最後也坦言“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終使這本書變得更好”。所以,謙卑是愛科學的要求。

“我們爲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時期到今天,哲學依然沒有解決書中這兩個問題。不同的是,科學早已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紙上談兵變爲今日的用實踐檢驗真理。讓我們接過接力棒,使這兩個哲學上的問題成爲科學上的問題,最終“答案會像我們認爲地球繞着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時間是唯一的見證者。

誠然,無限的烏龜塔是不存在的,時間終會停止,我們終會老去,霍金也預言宇宙有終結的那天。

但我們那顆愛科學的心,永遠不會凋謝;腦海裏的沙漏,永遠不會窮盡。

就讓這本《時間簡史》成爲我們開始探索科學領域的奇點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