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創業故事

事業成功可用的關係網

本文已影響 2.34W人 

少數人的成功是因爲他周邊多數人的幫助,一個能取得多數人幫助的人,他的成功是容易的。一般來說成功有兩條路:一是讓人提拔和栽培;二是讓人擁戴與推舉。所以要攀龍附鳳,向成功的人士學習。通過有計劃的結識他人,跟這些人打交道,建立友誼,這其中的目的就是要拓展彼此所擁有的關係資源,讓每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成功。失敗的人總是會受到這樣的責備:你就是不會做人,你做人很失敗。

事業成功可用的關係網

爲什麼有很多高學歷的人做事情不成功呢?因爲他們會處處依靠自己,這樣其實也是不正確的。不平凡就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得很頻繁,人際關係的經營也是這樣的,就是要不斷地經營自己的關係網,擁有自己的關係網,廣結各類朋友,才能更有利於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內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各行各業也在大興土木,水泥的需求日益俱增,價格也隨之上揚,每桶市價由5元飛漲至12元,但仍然還是供不應求。此時,劉鴻生敏銳地察覺到水泥工業有利可圖,於是決定辦一家水泥工廠。劉鴻生辦工業前,總是事先考慮到供、產、銷和國際競爭等方面的情況,經過周密考察後,然後再着手進行。當時國內水泥工廠只有5家,其中華資3家,日資2家,年產水泥也只有130萬桶。而國內每年的需要量估計約爲200多萬桶,缺額約100萬桶,辦一個年產幾十萬桶的水泥廠,銷路絕對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原來水泥需求的缺額是由進口水泥填補的。劉鴻生也考慮到了外貨的競爭問題。認爲水泥是笨重物資,外貨遠道運來,費用昂貴。而國內就不同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成本較低,只要產品質量過關,就一定能同外貨競爭。劉鴻生還考慮到製造水泥必須以大量煤屑作原料。煤的比重約爲水泥的一半。而他手裏有的是煤,不怕原料不夠,並且正好又爲銷路不暢的煤屑提供了一個好出路。

劉鴻生決定好了創辦水泥廠,就在他經過一個階段的緊張籌備後,其他條件都具備了,但缺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需要一個地位高、名氣大、資歷深的大人物出面支撐局面。這是因爲當時的水泥業在中國還是個新興行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麻煩事很多。雖然說劉鴻生已稍有名氣,但畢竟還是年輕資淺。爲此,他就想到了老鄉朱葆三,並登門造訪。

於是劉鴻生就去拜訪了朱葆三,在略敘了鄉情並寒暄了一番後,劉鴻生就簡明扼要地說明了造訪的來意。

朱葆三不動聲色地問道:“小老鄉要辦水泥廠,這個念頭是怎麼想出來的?”

劉鴻生回答道:“這是形勢所需。據晚輩近期考察市場行情,我國建築方式逐日西方化,而水泥則是西式建築的主要材料,不但道路、橋樑、堤壩等建築,就是日後的民宅、公館也需要大量的水泥。由此可見,我國建築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定會日益增加,前景十分看好。”接着,劉鴻生向朱葆三彙報了當年中國的水泥廠家、產量、需求量和發展概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國所使用的水泥均爲洋貨,一半是來自西歐等國,一半是來自歐美附屬國以及設在我國境內的幾個廠家。直至歐洲戰場戰爭發生,國外的水泥供應銳減,國內始得自產。

劉鴻生還說:“據晚輩考察調查,目前國內自產水泥的僅5個廠家,其中2個還是日資的。就年產量而言,華資三廠爲100萬袋,日資兩廠約30萬袋,合計也只有130萬袋左右,而目前國內年用量已經超過230萬袋,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晚輩與諸君好友萌發辦水泥廠的念頭,實爲市場所需。”

這時,朱葆三不動聲色地問道:“如今歐洲戰場戰爭結束已兩年有餘。若國外水泥再次大量捲土重來,不知小老弟將如何應對?”

其實,劉鴻生對此也早有準備。他從容不迫地說:“洋商的水泥均在萬里之外,且多憑水運。一是路途遙遠,費用甚高,即使成本再低,運到了中國也加高數倍。二是水泥笨重,又忌潮溼,重洋遠渡,難免受潮降質。而國內自產,得地利之便,成本低質量優,即使與洋商抗爭,亦能穩操勝券。爲此,晚輩以爲國外水泥即使大量捲土重來,也不可怕。”

朱葆三聽後不覺點頭道:“所言極是。水泥新業,潛力巨大,上海更無廠家,實乃一大缺口。只是……”老謀深算的朱葆三又提出新的問題:“只是中國人通此技術者爲數寥寥。若無技術保證,質量就有問題。若是質量上不去,怎能與洋商抗爭?”

劉鴻生深知朱葆三的厲害。幸好他早有所備,這纔不慌不忙地道出一個水泥專家來。這個專家名叫馬禮泰,德國人,現在時任湘北華記水泥廠工程師,與劉鴻生交情甚厚。只要劉氏一辦廠,他即應聘前來,並可幫助劉氏企業派人去德國考察見習,併爲其購買設備和培訓人才。與此同時,資金方面經過幾年籌集,劉氏已徵得80萬元以上,不過還有20萬元至40萬元缺口,問題不大。朱老能出多少算多少,不作強求。

最後,劉鴻生說:“現今已經萬事俱備了,只要憑朱老一言定乾坤了,這水泥廠您說是辦還是不辦?”

朱葆三捻鬚笑道:“既然你籌謀的那麼有方,勝券在握,我答應出面就是了。”

劉鴻生這次與朱葆三會面是很重要的。由於有朱葆三的出面主持,興辦水泥廠的一切手續,包括登記、註冊等等,都辦得十分順利。同時,由朱葆三出面讓清末狀元、南通大實業家張謇入股,補足了預備資金的不足。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劉鴻生興辦水泥廠的消息,震動了英商設在上海的怡和洋行。因該洋行近年來一直在上海幾乎是獨家銷售設在香港水泥廠的“青州”牌水泥,獲利甚厚。而現在劉鴻生也要辦廠了,這必然會涉及到對方的利益。怡和洋行對劉鴻生的水泥廠進行軟硬兼施,但是都沒有收到什麼效果,最後看在朱葆三這塊金字招牌的份上,英商也只好就此了事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