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林語堂爲什麼定居臺灣,被大陸拒絕

本文已影響 3.97K人 

林語堂爲什麼定居臺灣,被大陸拒絕

林語堂爲什麼定居臺灣,被大陸拒絕

1945年11月26日,林語堂致宋美齡信,說有一位蘭德爾·古爾德先生在《剖析林語堂》一文中攻擊他“每一個道德細胞都已敗壞”,所以他懇求蔣介石給他題寫“文章報國”四個字,如能遂願,死而無憾。

1966年,蔣介石八十歲生日,林語堂發表《總統華誕與友人書》,對蔣推崇備至,甚至以“睿智天縱”歌頌,在賀詩中則有“北斗居其所,高山景行止”的詩句。 據林太乙在《林語堂傳》中說:“1975年4月,總統蔣公崩逝,父親聽了消息後跌倒在地上。起來之後,許久沒有言語。”

林語堂爲什麼定居臺灣,被大陸拒絕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林語堂作爲一個海歸學者,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爲何對蔣介石如此崇拜呢?李敖認爲林語堂晚年在臺灣的表現稱不上一流的知識分子。一流的知識分子有氣魄與執政者分庭抗禮,而林顯得過於肉麻。

林語堂早年對蔣介石可不是青睞有加的,而是帶着一定的揶揄和調侃,1932年發表在《論語》的一些文章,指出蔣“若再多看看《資治通鑑》,《定盦文集》,《小倉山房尺牘》,《論語半月刊》,我們認爲很有希望的”。蔣的所長是“善手段”,“機斷”,“會打機關槍”;而其所短則是“讀書太少”。

林語堂提倡幽默,除了因爲國民缺少幽默感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蔣介石政府的專制,林語堂曾如此道:“我在文學上的成功和發展我自己的風格完全是國民黨之賜,如果我們的民權不被取締和限制,恐怕我永不能成爲一個文學家,那嚴格的取締逼令我另闢蹊徑以發表思想……饒有含蓄使不致身受牢獄之災。”

林語堂當年也是民主鬥士熱血沸騰慷慨激昂,1925年北京發生學生集會活動,林語堂上街聲援學生運動,與軍警發生衝突。林語堂一磚頭打破了軍警的臉,軍警也回敬了林語堂一磚頭,林的頭上永遠地留下了一個疤。魯迅得知後,大爲讚賞。 林語堂與魯迅同在一個戰壕裏,在《語絲》、《京報副刊》和《莽原》等報刊上發表短評、雜文,聲援進步學生的鬥爭。

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林語堂參加了對死難學生的弔唁、慰問,並對屠殺學生的封建軍閥及其文人進行揭露。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由慷慨激昂的“語絲先鋒”變爲遠離政治的“幽默文人”。這一時期的林語堂,從“必談政治”到“不談政治”,把鋒利的筆鋒轉化爲“幽默”、“閒適”、“性靈”來抒發自己的個性自由。這兩個時期,林語堂的思想從“激進”變爲“保守”。

林語堂自稱:“我是一捆矛盾,我喜歡如此。”林語堂拒絕依附黨派,拒絕捲入政治鬥爭,在他看來,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不是顧問,而是質疑者。一旦成了顧問,也就是所謂國師,那就免不了得爲當道謀劃獻策。

1940年及1943年林語堂兩次回國,蔣介石夫婦不僅多次接見,還委以侍從室顧問頭銜。雖然林語堂聲言接受此銜只是爲了拿護照方便,而並未拿過政府的一文津貼,但從他單爲方便拿護照就不避親蔣之嫌這一點,也可看出他對蔣政府態度的改變。

魯迅與林語堂從戰友變成對罵,最關鍵是立場的不同[]。1928年,林語堂否定了自己的過去,他說: “時代既無所用於激烈思想,激烈思想亦將隨而消滅"。對於自己過去的鍼砭時弊,支持進步的文章也看作“只是一些不合時宜的隔日黃花”,甚至認爲“在這革命已經成功的時代",不能再提倡“激烈理論"。

他告誡青年,“頭顱一人只有一個,犯上作亂心志薄弱目無法紀等等罪名雖然無大關係,死無葬身之地的禍是大可以不必招的……還是做年輕的順民爲是。”

1933年6月20日,同宋慶齡抗日的楊杏佛被蔣介石所派的特務槍殺而犧牲。在當天的出殯儀式中,敵特組織一幫便衣特務埋伏在其中準備暗殺前來參加出殯的人員,暗殺名單有: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等,有人故意把暗殺名單放出風來,以恐嚇愛國民主人士。 但是同盟執行委員中名氣不小的林語堂卻沒有來。這位才子完全被敵人的子彈嚇倒了。

他說: “死無葬身之地的禍是大可不必招的,與其掉腦袋,還不如作順民。”他甚至要求同盟從此停止工作,以免同盟的其他成員都被暗殺。

林語堂說過:“我始終喜歡革命,但不喜歡革命家。”但是林語堂很喜歡蔣介石,1939年《吾土吾民》著作中,對蔣介石作了以 下評論:“他是一個嚴以律己的人,既不吸菸,也不喝酒,連茶也不喝。他光幹不說,召集 會議時自己不發言, 靜靜地聽別人講, 把他們送走後, 自己再作決定。 他可以站在夏日之下, 給下級軍官接連演講幾小時。他很少顧忌個人安危,一旦需要,他就冒着生命危險出現在前 沿陣地上。他老練、精明、富有遠見、執著、工於心計、雄心勃勃,並且愛國。他成熟、 視野開闊,能以中國的利益爲重。他期待一個強大、統一和獨立的中國”。

林語堂於1943年1944年連續出版了《枕戈待旦》)和《啼笑皆非》)兩書,這是兩部向西方報導中國抗戰的書籍,自然少不了對蔣介石這個“抗戰領袖”進行吹捧。一位美國作家、新聞工作者就曾撰文嘲笑林語堂“以甜蜜的理由和諂媚的風姿”(愛特蒙·威爾遜:《美國化的林語堂》)來討好國民黨政府。

林語堂是個啃過洋麪包的自由主義學者,和胡適差不多,都是蔣介石的支持者。但是胡適給老蔣提了一輩子意見,講了一輩子的民主自由。林語堂骨子裏的忠君思想還是揮之不去的,“睿智天縱”這樣的美化歌頌老蔣可不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這就不難理解林語堂爲什麼定居臺灣,被大陸拒絕。

知識分子最重要的人格之獨立,自由之精神,林語堂還是欠缺一點的。 李敖對林語堂的評價:一輩子寫了57本書,但真正的成就在語言學上,不是在文學上,戰鬥性不如魯迅,思想層面不高,頭腦有點混亂,涉獵面不寬,視野狹窄、見解也很平庸。但是非常努力,是值得人驕傲的中國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