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勵志演講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彙總3篇

本文已影響 2.84W人 

綠水青山就是生態,需要保護;金山銀山就是民生,需要發展。今天,本站小編特意爲大家蒐集整理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彙總3篇,希望大家喜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彙總3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一

2013年9月7日“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綠水青山就是生態,需要保護;金山銀山就是民生,需要發展。一句淺顯直白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飽含着社會時代演變歷史規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哲理。這一科學論斷,言簡意賅地揭示了生態與民生、保護與發展之間交融的辯證統一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綠水青山、貧窮落後不行,殷實富裕、環境退化當然更不行。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只有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達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更高發展境界,真正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孕育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要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是我們首先會想到的一個縱向視角。

工業文明超越農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未來超越工業文明的必將是生態文明。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生態文明正成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不二之選。

在原始社會,人類直接或通過簡單生產工具從大自然獲取所需一切,被動適應自然,與之處於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

在農耕文明時期,人口比較少,生產力也不發達,開發利用自然能力有限,對自然未能造成較大破壞。工業化程度低,資源供給充足,產生的排放、污染等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猶如在汪洋大海中倒進一滴墨汁,幾可忽略不計。

時間的腳步邁進到18世紀,以蒸汽機發明爲標誌,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先河,人類走進了工業文明時代。生產力的提升,伴隨着盲目的自信、膨脹的慾望等,人類開始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自然資源迅速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自工業文明以來,荒漠化、能源危機、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物種加速滅絕……一連串的災難對人類時時構成威脅。人與自然不再和諧。

“幾十年前,村子裏偶爾來一輛汽車,根本感覺不到什麼尾氣;農家燒柴做飯,更被詩意地描述爲裊裊炊煙升起。”對綠水青山懷有美好而深刻記憶的人都會這麼想。

從原始的和諧狀態一路走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天平就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急劇傾斜。發展失衡了。

超越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當然,這不是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爲基礎,以自然規律爲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爲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走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時代。

早在2006年,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他說,“在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其實也是對工業文明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精闢總結。

過去,因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完全失衡,導致“先賺錢後治病”的現象愈加嚴重。現在,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昇華發展境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包含着對重塑全新發展模式的宏偉戰略構想。

人類是自然之子,綠水青山的大自然纔是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我們要格外地珍惜呵護。

2013年4月2日,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不可想象,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麼樣子。

同年7月20日,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爲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在中華文明史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等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治家格言,體現的正是眼下流行的節約資源、尊重自然等主流價值觀。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1980年3月5日公佈,其中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裏繼承來的,而是從自己的後代那裏借來的。

向後代借來的地球,我們有沒有呵護?向後代借來的資源,我們又透支了多少?誰又可以爲滿足自己一時之需,讓他人或後代承擔過度利用、肆意破壞的惡果?

殷鑑不遠。伴隨迅猛的傳統工業化進程,巨大物質財富在迅速積累的同時,付出的生態代價同樣十分沉重,教訓極爲深刻。

1934年5月11日凌晨,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就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黑風暴”。風暴整整颳了3天3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440公里、高3400米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掠過了美國2/3的國土,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榦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

“黑風暴”的發生是人口、資源和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形成固然與大氣環流、地貌形態和氣候因素有關,但更與人爲的生態環境破壞密不可分,主要是由於美國拓荒時期過度開墾土地,從而造成植被嚴重破壞所引起的。

過度消耗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可謂罪孽深重!我們能及時迷途知返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年均增速接近10%,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近57萬億元,已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時期,持續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生態問題已危如累卵,以犧牲生態換取經濟發展的模式令人如坐鍼氈。

在北京,雖然風沙已漸行漸遠,但霧霾卻越逼越近。其他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等,也莫不如此。

這與其他工業發達國家曾經的遭遇何其相似!

事實說明,失去綠水青山這座堅實的靠山,金山銀山無異於一把雙刃劍,帶來的不只是幸福,同時還有數不盡的傷痛。對此,誰又能說,綠水青山不是金山銀山?

有感於“幸福”的傷痛,有人說,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信哉斯言!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勢在必行。

始終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雲,是全體人民福祉所繫,是對子孫後代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對更高發展境界的一種真誠追求。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賦予林業使命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進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曾經有記者到黑龍江綏芬河採訪,放眼望去都是鬱鬱蔥蔥的森林。當地人自豪地說,這裏的樹木每年都在成長,這不就是發展嗎?更重要的是,這裏有藍天白雲、清潔空氣和甘甜的水,這是其他地方用錢也買不到的。

也許,還有句話當地人沒說出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說明時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我們常說,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將人的命脈最終歸結於樹,無疑是對這一深刻歷史命題的生動註解。

樹乃人類命脈所繫!但在我們身邊,過去受一些畸形發展觀的影響,樹木乃至森林屢遭破壞,未能盡其所能地完美承擔起守護命脈的歷史使命。現在,林業光榮履行歷史使命的時刻到了。

林業部門承擔着森林、溼地、荒漠三個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職責。2013年7月,國家林業局發佈《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啓動生態紅線保護行動,劃定了林地和森林、溼地、荒漠植被、物種4條紅線:全國林地面積不低於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於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於200億立方米;全國溼地面積不少於8億畝;全國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復荒漠植被不少於53萬平方公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

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面積31.15億畝,森林蓄積量151.37億立方米,全國溼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

兩相對照後,不難看出,4條生態紅線大多高於現有林業資源量。紅線既然是底線,爲何高設?

這正好說明,過去我們的生態透支過多,遠遠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雖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耳熟能詳,卻未能真正根植於心、貫徹於行,前者爲後者讓路成爲大概率事件。生態紅線是持續發展的底線,高設表明需要加大力度償還歷史欠賬。

“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爲美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以獨立章節對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出了部署。

曾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鄉土中國,裹挾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浪潮中,顯然不再迷失。

對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美麗中國,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也進行了頗富詩意的闡述。會議提出,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溼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是的,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綠水青山所寄託的濃濃鄉愁,這不就是我們心目中的美麗中國嗎?這不就是生態文明的生動體現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二

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座山”之間有矛盾,又辯證統一。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可以變爲經濟優勢,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不可否認,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人類確實是走過以犧牲環境爲代價來獲取高度物質文明的彎路。最初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一般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只會一味索取資源;爾後隨着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才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到現代,始而能認識到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只有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纔可以達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更高境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這一理念的通俗表達,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對環境問題進行反思而做出的理智選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着密切的關係,他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如果人類只着力於發展經濟,而不重視保護環境,這勢必導致環境質量惡化,環境質量的下降又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強烈的制約作用;近代的工業文明在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可以說,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和全球性疾病困擾,始做傭者就是人類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忽視了環境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首選策略。熱力學中著名的熵增原理告訴我們,要恢復在開發中破壞(或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必須付出比當初開發獲得的收益更大的代價。因此,經濟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必須糾正人們普遍存在的一個認識誤區:只要經濟發展了,就有足夠的物質手段來解決現在與未來的各種環境問題。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們必須做到“三個轉變”: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爲環保與經濟同步發展;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爲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護環境。

如果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爲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始終,不只看“經濟”的臉色,更重視“自然”的氣色,把握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努力把生態環境建設與優化生產力佈局、產業升級結合起來,與發展循環經濟、開展資源節約結合起來,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我們就沒有理由不生活在一個天格外藍、雲格外白、山格外青、水格外秀、陽光格外明媚、空氣格外新鮮的人間樂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三

世界自然遺產不僅是一項榮譽和桂冠,還是一個“保護名錄”,對南川而言,對她的保護,一刻未曾停歇。五年來,金佛山因生態而美,因對綠水青山的堅守而美。南川正在將綠水青山變爲金山銀山,將優厚的自然資源轉變成羣衆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讓每一個人都成爲保護者

倡導設立“中國自然遺產日”

自2014年金佛山成功申遺以來,南川區始終致力於自然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在積極倡導設立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過程中,努力發動全民關注和參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2015年6月23日,在金佛山申遺成功一週年座談會上,除了就金佛山申遺成功後的保護、管理作討論,一個議題引起了與會人員的注意——我國只有文化遺產日,針對自然遺產的專屬節日卻是空白,這對我國自然遺產的關注和長遠保護造成了極大侷限。

對此,住建部等參會領導、金佛山管委會、與會學者及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負責人一致認爲:設立“中國自然遺產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時機成熟,隨即共同討論了設立中國“自然遺產日”事宜。

爲更有力地推動“中國自然遺產日”設立的進程,該區政府先後多次與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負責人、相關部門、相關學者對接,發起了《設立“中國自然遺產日”倡議書》,得到中科院袁道先等五位院士的簽名支持。

2016年9月17日,獲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7年起,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爲“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至此,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正式成爲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這強化了廣大民衆對世界自然遺產的認知體驗,營造了全社會‘珍惜美麗家園、呵護自然遺產’的良好氛圍。”袁道先院士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立,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對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歷史擔當,體現了對壯美自然景觀和悠久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

讓資源保護更加立體

科技手段助力保護管理

金佛山有多大?1300平方千米,佔據了南川區一半的面積,相當於70萬個籃球場,境內動植物達8000多種,其中銀杉、銀杏、古樹茶、金佛山方竹、杜鵑被譽爲“金佛山五絕”;動物有2000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林麝、黑葉猴等。

銀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后殘留下來的稀世珍寶,被植物學家稱爲“植物熊貓”。在金佛山廣袤的密林中,僅有400多株野生銀杉樹。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居民就從靠山吃山、亂砍濫伐,到放下伐木斧,成爲生態護林員。

金山鎮老龍洞村民樑正福的父親樑隆全就是其中之一,樑正福父子倆護林35年,就守護着門前大山裏大小不等的野生銀杉70餘株,管護面積上百畝,其中最大的銀杉王也在此山中。他們負責掛牌、記錄生長數據、每年採收銀杉果實和防火防盜等工作。爲了守好這片青山,從白天走到了黑夜,從春天走到了冬天,從少年走到了鬢白……幾十年如一日,父子倆沿着崎嶇的小路去林中巡護,由於父親年歲的增長,樑正福從父親手裏接過這個“守護青山”的光榮任務,沒有指南針等專業工具,全憑記憶和經驗,堅持每日巡山護林,走錯路也是很常見的事。

“其實我也說不清楚是什麼支撐着我們堅持,但是心裏總記掛着金佛山的銀杉,人戶遠了都不去走,心裏不踏實。”樑正福有些哽咽,他說這些銀杉就是他們樑家一輩子最大的重任。

除了樑正福父子,還有守護大山39載的李氏兄弟、護林員何世華等,每年,金佛山聘請常規巡護工作人員45人、出動車次達700餘次。

從2014年起,爲更加全面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監測工作,充分發揮野外監測工作的先進技術手段與科技含量,最大程度瞭解區域內野生動物動態信息,金佛山管委會累計投入資金約200萬元,安裝200臺紅外相機、32個高清攝像頭,共取得有效畫面約4333個,視頻2360段,成功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和黑葉猴、7種二級保護動物活動的清晰畫面,銀杉種羣分佈地專門安裝攝像頭用於保護管理。對遺產地及外圍地帶形成有效的監控網絡,對生態變化分析等相關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支撐依據。並先後與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學院、西華師範大學等院校聯合開展了黑葉猴、林麝、銀杉等國家保護動植物的調查和科研工作。

讓世界遺產“活”起來

走深走實“兩化路”

人工繁育的3187株銀杉幼苗移栽野外,存活率超過85%;黑葉猴從過去的71只增加到了151只,約佔全世界數量的8%;首次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野外存在的清晰畫面……一個個喜人的消息兌現了南川對世界自然遺產的承諾——始終將金佛山保護放在首位,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

金佛山管委會主任樑正忠坦言,世界自然遺產地儘管對保護有着極爲嚴格的要求,但如果不在發展中對研究成果進行運用,那麼保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遺產地並非“孤島”,而是真真實實可以觸摸的瑰寶。

林麝是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雄麝所產的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消腫止痛、活血通經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心腹暴痛等症狀,我國只有九個廠家的十一箇中成藥品種允許使用天然麝香。

但在過去,要取麝香必須殺麝,對林麝的保護極爲不利。位於三泉鎮的市藥物種植研究所是全國最早開展林麝人工養殖研究的單位之一,該所發明的活麝取香技術,使一隻雄麝的利用次數多達10餘次,效率提高了10多倍,從生產意義上極大提高了麝香的產量,從生態意義上改變了林麝的命運,對野生林麝種羣的保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保護金佛山良好生態,南川也獲得了許多真實回報。”樑正忠說,遺產地在爲人類提供美學價值和科研價值的同時,也爲地方發展帶來機遇,使生態紅利得以共享。

45歲的楊明亮是金佛山的一名護林員,也是當地的竹筍種植大戶,去年他爲了搶抓進度,請人幫工,每人每天支付130元的工錢。同時,他還直接辦起筍子加工廠,通過工藝創新和技術改進,已開發出5種方竹筍產品,藉助電商平臺,方竹筍走到了全國各地,並遠銷國外。

作爲方竹筍的主要出產地,南川區正在摸索一條發揮方竹產業價值和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邀請國家林業局竹研中心和南京林業大學的筍竹專家爲方竹筍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確定了“謀發展、調結構、促增收”的思路,圍繞林業產業重點項目,把筍竹種植與脫貧增收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短、平、快”山地生態特色經濟產業帶,目前已發展方竹面積22.4萬畝,越來越多的荒山披上了綠裝,變得既有顏值又有價值。

與此同時,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以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爲目標,已實現200餘種重慶野生中藥材、50餘種藥用動物的人工撫育;完成黃精、靈芝等5種中藥材大健康產品研發與試生產。遺產地中藥材從研究到發展至產業化,前進速度非常喜人。現在,我區已建立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區,2018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萬畝,僅玄蔘就佔了全國產量的60%。預計到2020年,年產值將達300億元,建成重慶市中醫藥產業集聚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真誠的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堅守生態紅線,優厚的自然資源必將轉變成羣衆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