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讀書名言

《全球通史》斯塔夫讀後感精選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全球通史》斯塔夫讀後感精選

《全球通史》斯塔夫讀後感精選

導語: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鉅製,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全球通史》斯塔夫讀後感,歡迎閱讀。

《全球通史》斯塔夫讀後感精選

篇一:

在消滅了所有可能的對手之後,人類不再面對任何敵人,我們面對的只有自己。——《全球通史》

讀史有什麼用呢?有人說可以避免重蹈覆轍,有人說可以明曉事理,有人說要把握今天和未來就需要了解過去。無疑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但我以爲,這些可能都不是讓我們捧起一部大部頭史書津津有味地來啃讀的直接原因。我倒覺得,對於自己身世的瞭解,對於身而爲人的來由的興趣,對於同爲人類的他國異族命運的對比,這些恐怕都是人的天性吧!所以,憑着好奇心來閱讀就是了,哪管得了能不能學到什麼人生的大道理呢。

本書將人類歷史分爲兩個大的部分,即公元1500年以前的孤立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全球世界。對於三分法與二分法的合理性探討,還是交給歷史學家來爭論吧!我作爲普通讀者,在此僅談談自己讀過這本書的點滴收穫和感想。

人類不是全部起源於非洲,而是多地起源,似乎已成定論。

人類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經歷了漫長的時光。那時,男人打獵,女人採果,男女是完全平等的。可是後來,隨着男人在食物獲取方面的優勢,在世界上各個地方,都慢慢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習氣,以至於到了近代,女權運動再次興起,女人方又爭取到了應有的地位。而現實是,在當今世界的不少地域,女人地位低下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人們觀念的轉變是何等的艱難

作者多次提到中國的四大發明,而且極盡褒揚之詞。但是弔詭的是,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源自四大發明的用途,和中國卻關係甚疏。同樣受到作者讚揚的是中國的文官選拔制度即科舉制度,但同樣也指出該制度在公平選拔官員的同時也造就了保守服從的特質。

作者按照三大宗教派別把世界大致分爲基督教地區、伊斯蘭教地區和儒教地區。對於儒家學說是否可以稱得上是宗教,筆者是持懷疑態度的。儒家思想深入國人的骨髓,影響着國人的言行舉止,但並沒有類似宗教的儀軌和絕對權威對人的約束。基督教地區、伊斯蘭教地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也爲了各自的利益而爭鬥不惜流血犧牲。宗教是人類世界更加團結,還是造成了人類世界的分裂呢?在今天,這也是一個大命題。

羅馬教廷壟斷基督教義的時期,只有教廷可以解釋聖經,信徒需要按照教廷的要求去做。羅馬教廷在肆意妄爲到發行贖罪券讓人們購買時,馬丁路德金表示了反對,隨後聖經才得以由拉丁文翻譯成的德文和其他文字,信奉聖經而不是教廷的新教才得以在歐洲等地區流傳。

在作者筆下,歐亞大陸一直都是一體的。本來嘛,歐亞大陸就是完全連在一體的,並沒有涇渭分明的天然屏障。蒙古人的疆域曾擴張到了歐洲的部分地區,突厥人作爲遊牧民族,利用強大的馬上作戰能力,曾經在亞洲佔據了大部分疆土。後被分裂,驅趕,又奔赴歐洲大陸,與當地人結合形成土耳其人,繼續奪城掠地,建立了強大的奧匈帝國,直到一戰時期,方纔土崩瓦解。這些蠻族,不約而同地在亞歐大陸掀起了對文明的侵犯與顛覆。在人類歷史上,亞洲和歐洲從來都沒有徹底分離過。即便是在中國閉關守國的年代,雙方之間的貿易雖受挫嚴重,但也從未中斷過。

中東,這個如今聽上去意味着動盪的地區,曾經是世界的中心,是兩大宗教的發源地。伊斯蘭教也是個命運多舛的教派,各種派別之間也存在着巨大分歧。

國家意味着什麼?從古老的希臘城邦,輝煌的羅馬帝國,到法克蘭等現代國家的的誕生。從商朝周朝,統一的秦朝,到元宋明清。是收稅權?是保護國民不受外來侵略?還是民族的象徵?是又不是,當民族主義高漲的一波波浪潮興起之時,侵略和擴張,佔領與殖民就開始肆虐橫行了。

公元1500年以後,歐洲儼然成爲了世界的中心,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源自古希臘的技術革命得到空前地發展。然而,歐洲從來也不安寧。他們的敵人也不只是來自外部的阿拉伯人、匈奴人,還有他們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人類因爲自身的錯誤而生靈塗炭。

美洲就像是歐洲的一塊試驗田,古希臘的不完美的直接民主,國會在與國王的鬥爭中確立的權力界限,基督教義下的平等自由觀念在這裏生根發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應驗了一句話,在人類戰勝了其他所有敵人之後,最大的敵人變成了我們自己。爲了重現日耳曼民族曾經的輝煌,爲了洗刷一戰失敗的陰霾,在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軍國主義精神蠱惑下,德國人民跟隨納粹,登上了殺人掠地的征程。日本,這個處處仿效中國,讀後感以中國爲師的亞洲島國,覬覦大陸的豐饒,哀嘆自身的彈丸之地,也邁出了對侵略的腳步。戰火,在歐洲燃燒,在非洲、亞洲蔓延。人類以數千萬人死亡的代價結束了這場戰爭,留下了滿目瘡痍。慶幸的是,也就是在二戰期間,否定了殖民統治,此後,被佔領的殖民國家陸續逃脫了被統治壓迫的命運。

專制還是民主,一直都是個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標準的答案。在世界的東方,專制伴隨着歷史從未遠離過。在西方,民主制度一直經受着考驗,也一直在和國王的專制在鬥爭。

有人說過,人們最不瞭解的歷史就是現在。我們不理解,不久之前,中國女人還需要裹着小腳;我們不理解,不久之前,非洲女人還會被施以割禮;我們不理解,在人們發現了日中說和人類起源以後,記載上帝造人的聖經如何還是能夠成爲人們信奉的經典;我們不理解,西方的蠻夷何以在1500之後就將文明古國中國遠遠的拋在了後邊。

對於當今的歷史,我們又能夠理解多少呢?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強大,人類的物質世界也前所未有的豐富。可是,人類因爲主義、宗教等帶來的思想觀念的差異造成的隔閡與衝突,因爲民族、國家、地區、領袖、民衆利益而產生的矛盾也從未消融過。貿易戰成爲當今被世界各國頻繁使用的爭鬥形式,但人類也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槍炮[]。

讀完這本書,只能說是對世界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能以更加全球化的視野去觀察人類世界。世界從來都是一體的,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聯繫緊密。一部電影可以同時在全球上映,一個新的創造可以在同一時間讓全世界的人享用,手機通訊可以即時到達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

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隔人類了。顯然,要得出這個結論還爲時尚早。人類是地球上衆多生靈中的一種,地球是銀河系中數百萬顆星球之一,銀河系是宇宙中數百萬星系之一。這樣看來,不論怎麼評價人類的偉大,都改變不了自身渺小的事實,人類歷史也是如此的。更何況,就像人的生命有限一樣,人類懶以生存的星球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作者:劉志強

篇二: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瞭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揚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後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繫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

現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後所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後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爲依據,反映戰後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一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係的狀況與發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略思維,培養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複雜現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爲一個現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瞭解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並從中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中,認清複雜現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篇三: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爲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現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爲什麼現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着,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着。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着,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爲現在很難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展也適用於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着採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爲食物採集者。但是,他們採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爲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爲,很大程度上是我國迴避了發展經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穩定,官員數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着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爲主要生產者需要繳納的賦稅也會提高。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着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效率並沒有發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實質減少。於是,我國曆史上反覆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讀《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歐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產成立基金會或者捐給其他基金會,他們關注貧困人口、關注艾滋病以及環境問題。這種現象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的發展,使很多因歷史原因致富的企業家關注社會公益。

但是我想說的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爭強好勝是他們的本性,這一點比我們東方人要強烈很多。歐洲並不是物產富饒的地方,而且歐洲大陸上的民族並不少。因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歐洲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等等爲了爭奪土地混戰不休,這種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歐洲人怎麼可能是樂善好施、一副菩薩心腸。

所以“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纔會從他們嘴中說出來,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他們會偷偷修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歐洲人並不值得信賴,當然還有美國人。所以,我說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談到西方人就講他們有多好,充滿了尊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