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名人故事

樑思成簡介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樑思成簡介

樑思成簡介

寄語:樑思成,爲梁啓超之長子,是李夫人所生,建築大師,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樑思成簡介送給各位讀者,歡迎閱讀。

中文名:樑思成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日本東京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

星座:白羊座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

職業:建築教育家,建築學家

畢業院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主要成就:建築教育、建築研究、建築藝術

樑思成簡介

清末著名思想家梁啓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樑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夫妻二人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樑思成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面貢獻突出。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樑思成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爲中國建築界培養了大批人才。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爲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編寫古建築史

樑思成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1931年起,他把畢生精力投入到“決心寫出中國自己的建築史”這項事業中。他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歷經10餘年,走訪了15個省,近200個縣,測量、攝影、研究了2000餘項包括 漢、唐、宋、遼、明、清6個朝代的建築與文物,積累了大量資料。

《清式營造則例》

1934年編著了《清式營造則例》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將繁雜的中國古建築構造和形制作了科學的整理和分析,對清代建築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論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築投影圖繪製出清式建築構架、門窗、裝飾和彩畫的詳圖,使人們在多彩的佔建築遺蹟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嘆上,而獲得了科學的認識和了解。幾十年來.這部《清式營造則例》成了初學中國古建築的入門必讀教材,研究中國古建築的不可少的資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員常用的工具書。

《中國建築史》

1944年,樑思成開始撰寫《中國建築史》。這時,多病的身體折磨着他,脊椎軟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經常戴着鐵馬甲工作;學社經費來源的斷絕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慶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貼;十分短缺的物質條件使得只能靠

大量的線描圖來彌補照片的不足。在林微因、莫宗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抗日時期西南的一個小山莊裏完成了。在這部著作中,樑思成根據大量的實物和文獻資料,第一次按中國歷史的發展,將各時期的建築,從城市規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民居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並對各時期的建築特徵作了分析和比較。這些論述和分析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外國人對中國建築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1946年10月,美國耶魯大學聘請樑思成去講學,他帶着《中國建築史》和同時完成的《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圖片,以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國外學術界的極大欽佩和讚揚。這些成就離不開集體的勞動,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在十幾年的時間裏,走訪了15個省,近200個縣,測量、攝影、分析、研究了2000餘項建築與文物,積累了大量資料。樑思成正是根據這些豐富資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較,和同事們一起使中國古建築這一瑰寶,終得拂去塵埃,重放異彩於世界文化之林。

樑思成調查、研究

對古建築的調查研究,樑思成堅持測量力求細緻,分析要有根據,繪圖要嚴密,所出成果要與世界水平比高低。

艱苦條件

30年代的華北,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樑思成每次外出調查都要經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對測繪工作始終一絲不苟,並且身體力行。他和助手們一起,對建築物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詳細地繪圖測量;對各種構件與裝飾,從裏到外,從正面到側面都細緻地加以攝影記錄;對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錄無誤。正是憑着這一種民族自尊心和志氣,使當時營造學社的許多研究成果,測繪的許多圖紙都達到了國際水平[]。

實地調查

1937年,樑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臺山調查佛光寺。正當他們爲第一次發現一座唐代建築而歡喜若狂時,北京蘆溝橋畔已燃起了抗戰的烽火。樑思成和劉敦楨帶領着僅有的幾位研究人員,在雲南、四川等地仍堅持着古建築的研究,他們調查了40餘個縣,爲當時的中央博物館繪製了大量古建築模型圖,在印刷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出版營造學社的彙刊。

古建築研究

1962年,樑思成帶着助手又開始了對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工作。《營造法式》是中國宋朝朝廷頒行的一部關於建築制度的法規的書,是中國歷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築經驗總結。但是由於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築很少,名稱與後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難讀懂。樑思成在青年時代就有志於研究此書,從30年代開始就決心將難於理解的論述和名稱加以註釋,用現代科學制圖方法畫出宋代建築的圖樣,這樣做對深入研究中國建築的傳統技藝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此項研究由於難度大始終沒有完成,1965年,樑思成終於完成了上卷的工作。

樑思成新建築

在30年代,樑思成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築的發展和近百年中國建築的狀況,他提出既反對全盤西化,將洋式建築照搬進來,也反對那種完全仿古的做法,認爲這決不是中國新建築的方向。他嚮往着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的新建築形式的出現。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國都在準備着戰後的和平建設,討論着新城市的理想規劃,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種形式。樑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國在勝利後的建設,他在四川鄉下讀着國外新出版的書刊,研究城市規劃,住宅建築新的理論;他著書寫文,探討中國新時期的建築設想。

樑思成認爲新中國建築也和新中國的文化一樣,應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他寫文章,作報告,連續發表了《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等,熱情地介紹中國建築傳統,論述建築創作的主張。他十分注意新建築的實踐,對於北京民族宮、美術館這樣較多的應用了大屋頂和古代建築裝飾的建築,樑思成並不認爲他們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發現有些地區、有些農村的住宅採用了中國建築的橫向開間比例,用普通磚砌出少許具有中國風格的裝飾,他十分高興地認爲這可能是創造民族形式的廣闊途徑。

樑思成建設新中國

規劃新北京城

新中國成立後,樑思成擔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開始爲新中國的首都建設日夜操勞。他邀集國內建築專家來北京籌建國家建築設計機構;參加制定國家基本建設計劃。

樑思成提出不要只着眼於個別工程的興建而必須着手製定一個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1950年初,他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佔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樑思成根據北京作爲中國政治中心的性質,預見到北京的長遠發展,提出將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區放在舊北京城的西郊。樑思成從新行政區佔地面積、交通聯繫、長遠發展等幾方面加以分析比較,論證如將這個新區放在舊城之內則將帶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難。樑思成認爲北京舊城是一座規劃嚴整,保留有衆多文化古蹟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主張把這座世界上少有的歷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它的傳統風格。

設計國徽、紀念碑

1950年,樑思成帶領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教師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51年,樑思成又組織教師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擔任紀念碑設計委員會的領導,在他主持下確定了碑形的式樣。

中日交往之貢獻

1963年,樑思成爲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特地設計了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在這項設計中,樑思成根據1200年前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在日本興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實,特地採用了中國唐代建築的式樣和風格,以象徵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在揚州市建設局的具體領導和組織下,這一組精美的紀念性建築於1973年建成,1984年,榮獲中國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